338
次編輯
變更
焉耆
,创建页面,内容为“ '''焉耆'''(维吾尔文Qarasahr):地名来自《汉书·西域传》的焉耆国,又称乌夷、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古国,出高昌故…”
'''焉耆'''(维吾尔文Qarasahr):地名来自《[[汉书·西域传]]》的焉耆国,又称乌夷、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古国,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设焉耆府,1950年成立的焉耆专署就是现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前身,只是治所由焉耆迁于库尔勒。
== 地理与文化 ==
《汉书·西域传》:"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服饰毡褐,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玩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
== 历史 ==
《汉书·西域传》:"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2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王莽建国五年(13年)西域诸国中焉耆先叛王莽,杀都护但钦。天凤五年(18年),王莽遣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贡献。诸国前杀都护但钦,王骏欲袭之,命佐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别将。焉耆诈降,伏兵击王骏等,皆死。何封、郭钦后到,袭击老弱,从车师还入塞。王莽拜王钦为填外将军,封劋胡子。何封为集胡男。西域自此绝。
《魏书》焉耆国,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二百里。其王姓龙,名鸠尸卑那,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都城方二里,国内凡有九城。国小人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养蚕不以为丝,唯弃绵纩。俗尚蒲萄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蒲苇之饶。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
恃地多险,颇剽劫中国使。世祖怒之,诏成周公万度归讨之,约赍轻粮,取食路次。度归入焉耆东界,击其边守左回、尉犁二城拔之,进军向员渠。鸠尸卑那以四五万人出城守险以拒。度归募壮勇,短兵直往冲,尸鸠卑那众大溃,尽虏之,单骑走入山中。度归进屠其城,四鄙诸戎皆降服。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获其珍奇异玩殊方谲诡不识之物,橐驼马牛杂畜巨万。时世祖幸阴山北宫,度归破焉耆露板至,世祖省讫,赐司徒崔浩书曰:"万度归以五千骑经万余里,拔焉耆三城,获其珍奇异物及诸委积不可胜数。自古帝王虽云即序西戎,有如指注,不能控引也。朕今手把而有之,如何?"浩上书称美,遂命度归镇抚其人。初鸠尸卑那走山中,犹觊城不拔,得还其国。既见尽为度归所克,乃奔龟兹,龟兹以其婿,厚待之。
《周书》焉耆国,在白山之南七十里,东去长安五千八百里。其王姓龙,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治城方二里。部内凡有九城。国小民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牛羊。养蚕不以为丝,唯充绵纩。俗尚蒲桃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莆苇之饶。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名马。
《隋书》呤焉耆国,都白山之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其王姓龙,字突骑。都城方二里。国内有九城,胜兵千余人。国无纲维。其俗奉佛书,类婆罗门。婚姻之礼有同华夏。死者焚之,持服七日。男子剪发。有鱼盐蒲苇之利。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唐书》焉耆都督府本焉耆国,在安西都护府东八百里。焉耆国王姓龙,名突骑支,常役于西突厥。贞观十八年(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讨伐焉耆,平之,由是臣属。
清朝光绪八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后,设喀喇沙尔直隶厅,光绪二十五年升为焉耆府,先后管辖新平(今尉犁)、若羌、轮台三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4月12日成立焉耆专署。1954年6月23日撤销焉耆专署,分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焉耆、和静、和硕三县)和库尔勒专署(辖库尔勒、轮台、尉犁、若羌、且末五县)。1960年12月,库尔勒专署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由焉耆迁址库尔勒。可见焉耆专署就是现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前身,只是治所由焉耆迁址库尔勒。
== 语言 ==
'''吐火罗语'''
'''焉耆的佛教'''
唐贞观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大唐西域记》对于焉耆国的佛教有详细的叙述:
"伽蓝十馀所,僧徒二千馀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
"荒城北四十馀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照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斋诚为勤励东。照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 馀。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馀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馀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绮。载诸赞舆 谓之行像。动以千数云集会所。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国王大臣谋议国事。访及高僧然后宣布。会场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唐言奇特)庭宇显敝佛像工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
焉耆文的佛教文献有《弥勒会见记》等。
'''阿耆尼、乌夷'''
东晋《法显传》:"复西北行十五日到乌夷国。僧亦有四千余人。皆小乘学。"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在所译《高僧法显传》中考证"乌夷国"就是焉耆。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出高昌近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法国汉学家儒莲最早指出"阿耆尼"是梵文Agni的对音。伯希和指出,以Agni称呼焉耆见于566年的梵文典籍,那是在焉耆国受印度影响而崇信佛教之后,因此国名梵语化,而并非早已存在;早已存在的是土名"焉耆"。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设焉耆府,1950年成立的焉耆专署就是现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前身,只是治所由焉耆迁于库尔勒。
== 地理与文化 ==
《汉书·西域传》:"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服饰毡褐,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玩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
== 历史 ==
《汉书·西域传》:"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2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王莽建国五年(13年)西域诸国中焉耆先叛王莽,杀都护但钦。天凤五年(18年),王莽遣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贡献。诸国前杀都护但钦,王骏欲袭之,命佐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别将。焉耆诈降,伏兵击王骏等,皆死。何封、郭钦后到,袭击老弱,从车师还入塞。王莽拜王钦为填外将军,封劋胡子。何封为集胡男。西域自此绝。
《魏书》焉耆国,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二百里。其王姓龙,名鸠尸卑那,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都城方二里,国内凡有九城。国小人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养蚕不以为丝,唯弃绵纩。俗尚蒲萄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蒲苇之饶。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
恃地多险,颇剽劫中国使。世祖怒之,诏成周公万度归讨之,约赍轻粮,取食路次。度归入焉耆东界,击其边守左回、尉犁二城拔之,进军向员渠。鸠尸卑那以四五万人出城守险以拒。度归募壮勇,短兵直往冲,尸鸠卑那众大溃,尽虏之,单骑走入山中。度归进屠其城,四鄙诸戎皆降服。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获其珍奇异玩殊方谲诡不识之物,橐驼马牛杂畜巨万。时世祖幸阴山北宫,度归破焉耆露板至,世祖省讫,赐司徒崔浩书曰:"万度归以五千骑经万余里,拔焉耆三城,获其珍奇异物及诸委积不可胜数。自古帝王虽云即序西戎,有如指注,不能控引也。朕今手把而有之,如何?"浩上书称美,遂命度归镇抚其人。初鸠尸卑那走山中,犹觊城不拔,得还其国。既见尽为度归所克,乃奔龟兹,龟兹以其婿,厚待之。
《周书》焉耆国,在白山之南七十里,东去长安五千八百里。其王姓龙,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治城方二里。部内凡有九城。国小民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牛羊。养蚕不以为丝,唯充绵纩。俗尚蒲桃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莆苇之饶。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名马。
《隋书》呤焉耆国,都白山之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其王姓龙,字突骑。都城方二里。国内有九城,胜兵千余人。国无纲维。其俗奉佛书,类婆罗门。婚姻之礼有同华夏。死者焚之,持服七日。男子剪发。有鱼盐蒲苇之利。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唐书》焉耆都督府本焉耆国,在安西都护府东八百里。焉耆国王姓龙,名突骑支,常役于西突厥。贞观十八年(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讨伐焉耆,平之,由是臣属。
清朝光绪八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后,设喀喇沙尔直隶厅,光绪二十五年升为焉耆府,先后管辖新平(今尉犁)、若羌、轮台三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4月12日成立焉耆专署。1954年6月23日撤销焉耆专署,分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焉耆、和静、和硕三县)和库尔勒专署(辖库尔勒、轮台、尉犁、若羌、且末五县)。1960年12月,库尔勒专署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由焉耆迁址库尔勒。可见焉耆专署就是现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前身,只是治所由焉耆迁址库尔勒。
== 语言 ==
'''吐火罗语'''
'''焉耆的佛教'''
唐贞观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大唐西域记》对于焉耆国的佛教有详细的叙述:
"伽蓝十馀所,僧徒二千馀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
"荒城北四十馀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照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斋诚为勤励东。照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 馀。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馀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馀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绮。载诸赞舆 谓之行像。动以千数云集会所。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国王大臣谋议国事。访及高僧然后宣布。会场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唐言奇特)庭宇显敝佛像工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
焉耆文的佛教文献有《弥勒会见记》等。
'''阿耆尼、乌夷'''
东晋《法显传》:"复西北行十五日到乌夷国。僧亦有四千余人。皆小乘学。"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在所译《高僧法显传》中考证"乌夷国"就是焉耆。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出高昌近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法国汉学家儒莲最早指出"阿耆尼"是梵文Agni的对音。伯希和指出,以Agni称呼焉耆见于566年的梵文典籍,那是在焉耆国受印度影响而崇信佛教之后,因此国名梵语化,而并非早已存在;早已存在的是土名"焉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