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8
次編輯
變更
方精云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方精云| 图像 = [[File:方精云.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casad.cas.cn/wcm/sourcedb_ad_cas/zw2/json/smkxhyxxb/200906/W020100511724478254091.jpg 原图链接]]]| 出 生 态学家 男,1959 日期 = 1959 年7月 生, | 国籍 = 中国| 民族 = 汉| 籍贯 = 安徽怀宁 人。1982年毕 | 职 业 于安徽农业大学,1989年获 = 教授| 母校 =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博士 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 | 研究 所 领域 = <br>医 学 术所长。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
<big>'''方精云 '''</big><ref>[http://www.casad.cas.cn/aca/374/smkxhyxxb-200906-t20090624_1803325.html]中国科学院 </ref>><br>* 生态学家 男,1959年7月生,安徽怀宁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1989年获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所长。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 人物经历 ==* 1978.09-1982.07 安徽农学院,林学专业* 1982.09-1983.09 北京林学院,国家教育部出国代培研究生* 1983.02-1983.07 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培训* 1983.10-1986.03 日本信州大学,森林生态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6.04-1989.03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10年起 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06起 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5.11 中科院院士(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2006年6月当选为学部常委;2008年6月再次当选为学部常委,并当选为中科院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8-2012.1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生态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生态与环境观测站站长、北京大学理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2 日本筑波大学Follow,并主讲生物系研究生课程“陆地生物群区的结构和功能”(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errestrial biomes)* 1997.06-2002.10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委员兼秘书、北大生态学研究与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2.10-1993.12 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日本千叶大学生物系博士后* 1989.06-1997.05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任助研、副研、研究员、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遥感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系统地开展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发展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计量方法,为评估中国陆地碳收支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对中国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过较为系统的调查,完善和发展了生态学代谢理论;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植物化学元素的计量特征,提出了“限制元素稳定性假说”。近年来,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测算,并为中央政府制定我国的气候变化政策提供了咨询建议;受邀担任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PCC报告评估委员会成员,对IPCC报告进行了独立评估 。== 主要成就及奖项 ==* 方精云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国际重要刊物的论文90余篇,包括Science论文3篇,Nature 2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3篇 。 曾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4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入选国家劳动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1),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2006),“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7)及国家科技部野外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 方精云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SCI刊物70余篇),其中Science 2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2篇。他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较早地开展了碳循环主要过程的野外观测,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尺度的植被动态及时空变化,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系统开展了我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划分的原则和依据,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他还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一种重要的木本植物属-水青冈属(Fagus L.)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较深入地研究了长江中游湿地50年来的生境变迁及其生态后果。* 方精云重视野外调查工作。20多年来,对中国和日本的主要植被类型都曾做过实地考察或定点观测,研究地点涉及我国西藏、青海、新疆、黑龙江、海南等25个省区和日本的一些地区。1995年参加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对加拿大高纬度地区的生物、冻土、冰雪和大气进行过研究。* 方精云于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6年人选国家劳动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01年获宝钢教育奖,200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2006年获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长江学者成就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生命科学)。* 方精云在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中任职,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球陆地碳观测(TCO)工作组成员、国际学术刊物《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Ecosystems》、《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Ecological Research》、《Research Letters in Ecology》编委会成员、日本《Tropics》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是国内多个学报的副主编或编委,并为《Science》、《Nature》等20多个国际重要刊物的审稿人。*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4) 、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 、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 、 * “长江学者成就奖”(2006) 、 *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7) 、 * 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11) 等。== 参考资料 =={{Reflist}}== 外部链接 ==* [http://www.hainu.edu.cn/stm/nonglin/2018123/10500880.shtml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方精云教授莅临我院举办学术报告会]*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8-04/18/content_302061.htm 方精云院士组织PNAS专题系列论文 系统报道我国碳循环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