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哈姆雷特》

增加 11,847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哈姆雷特》.jpg|thumb|right| [https://cdn.cite.com.tw/images/g/GA5201C.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5%93%88%E5%A7%86%E9%9B%B7…”
[[File:《哈姆雷特》.jpg|thumb|right|
[https://cdn.cite.com.tw/images/g/GA5201C.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5%93%88%E5%A7%86%E9%9B%B7%E7%89%B9&rlz=1C1AVFC_enTW864TW864&tbm=isch&sxsrf=ALeKk002ohtmQwBnXqYJiKx-f5_mDGbNsw:1600179105024&source=lnms&sa=X&ved=0ahUKEwiv3IbZq-vrAhUsBKYKHdYBB2Y4ChD8BQgLKAE&biw=1212&bih=569&dpr=1.5#imgrc=NwlGTfIK2VdbGM「圖片來源 」] ]]
'''《哈姆雷特》'''被認為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深奧且最精華的一部,推測為是莎士比亞於1599年至1602年間所創作。

是他最負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劇本。也是莎士比亞篇幅最長的戲劇。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描述叔叔克勞狄斯謀害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王位,並娶國王遺孀喬特魯德;主人公哈姆雷特在為含冤而死的先王報仇之過程中,所透露的外在矛盾與內心糾結,被評為優秀的作品。

《哈姆雷特》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複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ref>[https://www.storm.mg/article/126800?page=1 風傳媒 -《 哈姆雷特》 Hamlet:《跟著莎士比亞去上班》 選摘]</ref>

==三個早期版本==
戲劇有三個早期版本,存在於《第一四開本》,《第二四開本》,和《第一對開本》當中。

版本相互之間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行文、甚至是整段劇幕。戲劇的結構以及角色的深度都吸引著評論家的注意。其中的一個例子是哈姆雷特在刺殺叔叔時的遲疑,這個辯論長達幾個世紀: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戲劇拖延的手法而已,但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將哲學與道德之間的問題複雜化,討論了冷血謀殺、精密復仇、欲望受挫的矛盾。

最近,精神分析家研究了哈姆雷特的潛意識,女性學家也重新分析了被邊緣化的人物歐菲莉亞和葛簇特。

學者們常常猜測《哈姆雷特》中的波隆尼爾的原型可能來自伯利爵士[[威廉·塞西爾]]。他是高級財務主管,伊莉莎白一世的大顧問。

[[錢伯斯]]認為波隆尼爾對雷爾提的建議可以映照伯利爵士對他兒子羅伯特·塞西爾的建議。

[[約翰·威爾遜]]認為波隆尼爾的原型就是伯利,而勞斯(A. L. Rowse)則猜測波隆尼爾文縐縐的口舌類似伯利爵士。

[[莉蓮·溫斯坦萊 ]]認為《第一四開本》中的名字"Corambis"暗示了塞西爾和伯利。

[[哈羅德·詹金]](Harold Jenkins)則批評道對他人名字的直接引述或諷刺「不是莎士比亞的風格」。

[[希波德]]則假設《第一四開本》與其它版本中名字的不同,可能是由於作者不想冒犯牛津大學的學者而做的改動。

==劇情概要==
[[File:《哈姆雷特》一.jpg|thumb|right|
[http://www.chncpa.org/zxdt_331/zxdtlm/yczx_332/201803/W020180304438671745354.jpg 原圖連結]
[http://www.ucxinwen.com/image/10352571521.html「圖片來源 」] ]]
主要講述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故事。<ref>[http://ritagiang.com/article.php?id=1332  電影 Hamlet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在其父丹麥國王打敗挪威軍隊後前往維滕貝格大學,但之後忽然傳來父親猝死的消息。國王的弟弟克勞迪自行宣布繼承王位,並迎娶前國王遺孀,也就是哈姆雷特的母親葛楚為新皇后。

全劇始于丹麥王國的艾森諾城堡,一隊站崗哨兵驚恐的發現去世國王的鬼魂。當時哈姆雷特的朋友赫瑞修也在場,他問鬼魂是否有冤屈,但鬼魂一語不發就消失了。

===找出事情的真相===
[[File:《哈姆雷特》二.jpg|thumb|right|
[http://i1.sinaimg.cn/ent/y/p/2009-02-23/U1817P28T3D2388253F326DT20090223190132.jpg 原圖連結]
[http://www.ucxinwen.com/image/10352571521.html「圖片來源 」] ]]
第二天丹麥皇宮舉辦典禮慶祝克勞迪和葛楚的婚禮。新國王要哈姆雷特不要再沉溺於悲傷,但當他再次獨處時,仍忍不住對於叔父篡位以及母親迅速改嫁一事憤恨不平的心情。這時他的朋友赫瑞修和昨晚看到鬼魂的士兵們前來報告昨天的際遇,哈姆雷特決心調查此事找出事情的真相。

當天晚上他和赫瑞修他們一起到城堡上去觀察動靜。正當哈姆雷特責備他們喝得太多以至於看到幻像時,那鬼魂又出現了。它把哈姆雷特叫過去,小聲的告訴他一個驚人的秘密:他是被謀殺的!鬼魂告訴哈姆雷特:他是被克勞迪從耳朵里灌進毒藥毒死的,並要求哈姆雷特為他報仇!得知這個消息的哈姆雷特十分震驚,他平復心情回到士兵們那裡,要求他們發誓對今天的所見所聞保守秘密。

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所看見的鬼魂究竟真是他父親,還是化作他父親樣子來拖他下地獄的魔鬼。於是他藉由裝瘋賣傻,想試探叔父的反應,希望可以找出一些蛛絲馬跡,或是甚至有機會能夠一舉消滅叔父克勞迪亞。

===哈姆雷特裝瘋賣傻===
哈姆雷特裝瘋的行徑,讓叛國且不忠的克勞迪亞上勾了,這還得特別感謝國王愚昧的波蘭裔御前大臣─波隆尼爾。波隆尼爾相信哈姆雷特真的瘋了,並咬定哈姆雷特是因為得不到自己親生女兒─歐菲莉亞的愛而發瘋。波隆尼爾不准歐菲利亞與哈姆雷特有任何關聯。波隆尼爾開始畏懼哈姆雷特在宮廷裡的勢力,為減輕內心罪惡感而盡力伺候國王。

===揪出國王的尾巴===
名義上,他為了找出哈姆雷特發瘋的原因,在國王示意下安排歐菲利亞和哈姆雷特見面。波隆尼爾則和國王暗中觀察。國王或許已經識破哈姆雷特的詭計,也要哈姆雷特的大學同學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前來監視,哈姆雷特並未因此卸下心防,還看透了老同學突然造訪的真正用意。哈姆雷特列出一串名單,藉以重現先王被謀殺時的情景。「這齣戲將說明一切,屆時我將揪出國王的尾巴。」

==主要角色==
[[File:《哈姆雷特》三.jpg|thumb|right|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4_img/2015_32/704_1705060_169990.jpg 原圖連結]
[http://www.ucxinwen.com/image/10352571521.html「圖片來源 」] ]]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丹麥王子。在城外透過遇見父王的鬼魂,知道自己父親乃遭到叔父克勞迪毒害,經過一次舞台劇的演出證明叔父克勞迪為殺父兇手...為了報復,經歷痛苦掙扎後他達成目的,整個王宮也陷入死亡的恐怖中。他最後也中了致命的毒劍死去。

克勞迪 (Claudius)——丹麥現任國王。哈姆雷特的叔父,毒殺哈姆雷特的父王後繼任王位。在哈姆雷特知道其為殺父兇手後,他百般阻撓,最後死在侄子復仇的毒劍下。

鬼魂 /丹麥前任國王(King Denmark, Ghost)——哈姆雷特的父親死後化成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時,哈姆雷特正在國外。

葛楚 (Gertrude)——丹麥王后,王子的親生母親。先王死後改嫁克勞迪,在莎士比亞的時代這種關係被視為亂倫,所以引起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誤喝下克勞迪預藏的毒酒,當場身亡。

波洛涅斯 (Polonius)——克勞迪的御前大臣。他是出名的老頑固,阻撓哈姆雷特與自己女兒歐菲莉亞之間的愛情。哈姆雷特總是假裝呆頭呆腦來戲弄他。為了監視哈姆雷特,他躲在一塊掛毯後,偷聽哈姆雷特與王后的談話時,被王子一劍刺死。

雷爾提 (Laertes)——波洛涅斯的兒子。為了父親和妹妹的死用劍殺死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劍下,儘管當時哈姆雷特沒有意識到劍是帶毒的。

歐菲莉亞 (Ophelia)——波洛涅斯的女兒。她與哈姆雷特陷入愛河,但種種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們無望結合。作為哈姆雷特瘋狂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她被他無情拋棄,加上父親的死讓她精神錯亂,最終失足落水溺斃。

赫瑞修 (Horatio)——哈姆雷特在大學的好友。他沒有直接捲入王室之間的陰謀,成為哈姆雷特的傳聲筒,莎士比亞用他來烘托劇情。雖然他曾揚言要自殺,但卻是唯一活到劇終的主要角色。

==劇中角色都由負盛名的演員擔任==
來自於阿姆雷特傳奇(Amleth),出自十三世紀的[[薩克斯·格勒麥蒂克斯]]的作品《格斯塔·達諾拉姆》,並在十六世紀由學者[[弗朗西斯·迪·貝勒弗萊斯特]]重新講述。

也可能參考了[[伊莉莎白]]時代的《烏哈姆雷特》(Ur-Hamlet)。莎士比亞也讓演員[[理察·伯比奇]]出了名。在之後的400多年中,劇中角色都由頗負盛名的演員們來擔任。

==三個早期版本==
[[File:《哈姆雷特》四.png|thumb|right|
[https://theplaystheblog.files.wordpress.com/2013/01/bad_quarto_good_quarto_first_folio.png 原圖連結]
[https://theplaystheblog.wordpress.com/2013/01/20/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圖片來源 」] ]]
戲劇有三個早期版本,存在於《第一四開本》,《第二四開本》,和《第一對開本》當中。

版本相互之間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行文、甚至是整段劇幕。戲劇的結構以及角色的深度都吸引著評論家的注意。其中的一個例子是哈姆雷特在刺殺叔叔時的遲疑,這個辯論長達幾個世紀: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戲劇拖延的手法而已,但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將哲學與道德之間的問題複雜化,討論了冷血謀殺、精密復仇、欲望受挫的矛盾。

最近,精神分析家研究了哈姆雷特的潛意識,女性學家也重新分析了被邊緣化的人物歐菲莉亞和葛簇特。

==「真本」難以確定==
使得獨一「真本」難以確定。每個版本都與其它有所不同:

《第一四開本》(First Quarto, Q1):1603年,所謂的「壞」四開本由書商尼古拉斯·林和約翰·特倫戴爾出版,並由瓦倫丁· 西莫斯[62]印刷。Q1中的文本只有後來《第二四開本》的一半長。

《第二四開本》(Second Quarto, Q2):1604年,《第二四開本》由尼古拉斯·林出版,詹姆士·羅伯特印刷。有的版本上的時間為1605年。結果是,Q2常被定格為"1604/5"。Q2是早期版本中最長的一部,雖然它刪去了F1中的85行(可能是為了避諱詹姆士一世的王后,丹麥的安妮)。

《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 F1):1623年,《第一對開本》由愛德華· 布朗特、威廉、艾薩克· 雅格德出版,是第一部莎士比亞全集本。<ref>[https://read01.com/5nBjeOL.html#.X2DOW2gzb-s   壹讀 - 為什麼要看這一版《哈姆雷特》?]</ref>

==學者們的猜測==
學者們常常猜測《哈姆雷特》中的波隆尼爾的原型可能來自伯利爵士[[威廉·塞西爾]]。他是高級財務主管,伊莉莎白一世的大顧問。

[[錢伯斯]]認為波隆尼爾對雷爾提的建議可以映照伯利爵士對他兒子羅伯特·塞西爾的建議。

[[約翰·威爾遜]]認為波隆尼爾的原型就是伯利,而勞斯(A. L. Rowse)則猜測波隆尼爾文縐縐的口舌類似伯利爵士。

[[莉蓮·溫斯坦萊 ]]認為《第一四開本》中的名字"Corambis"暗示了塞西爾和伯利。

[[哈羅德·詹金]](Harold Jenkins)則批評道對他人名字的直接引述或諷刺「不是莎士比亞的風格」。

[[希波德]]則假設《第一四開本》與其它版本中名字的不同,可能是由於作者不想冒犯牛津大學的學者而做的改動。

==視訊==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tPGmX_DDbI}}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哈姆雷特

==參考資料==
72,9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