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巴金故居

移除 70 位元組, 5 年前
【故居简介上海巴金故居地址与交通】
==【故居简介<ref>[http://sh.bendibao.com/tour/20111211/66320.shtm 上海巴金故居地址与交通]</ref>】==
上海[[巴金]](1904-2005),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br> 上海巴金 故居位于武康路113号,是一幢二层带阁楼的花园式洋房。始建于1923年,于1948年改建。最初的房主是英国人毛特宝·林海,房子曾为前苏联驻沪领事馆商务代表处。它由一栋主楼、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主楼是一座花园住宅,假三层,细卵石墙面,装饰简洁;南立面底层为敞廊,上为跌檐式山墙;北立面入口设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1955年9月巴金从淮海坊迁入此处,在这里居住了整整半个世纪,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br>
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还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尤其是《随想录》也完成于此。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曾出入武康路巴金寓所,关于这座房子及其发生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回忆文字,这里成为一个留下中国文学不同时期记忆的见证场所,也是几代读者寄托对巴金和那一代人情感的精神空间。1950年代,巴金在这里接待了学者萨特、波伏瓦,还有朋友沈从文、曹禺、柯灵、唐弢等。“文革”时,妻子萧珊去世,巴老也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他把自己锁在武康路寓所北辅楼面积不到三平方米的保姆间里,重译屠格涅夫的《处女地》。<br>
 
2005年10月17日巴老去世,10月20日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嘉兴召开,会上提议把巴金故居改建成博物馆。翌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梁晓声、贾平凹和张抗抗等人在全国政协会上递交了《建议在上海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馆》的提案,提案建议:在上海武康路113号巴金的住宅原址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馆,完整保存展示巴金生活写作的环境和场景,以图片、实物、声像向参观者介绍这位文学大师的生平事迹。2007年11月下旬,上海市作家协会在第八次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巴金纪念馆,对巴金的资料进行抢救性收集和研究。同年12月13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巴金故居纪念馆筹建工作,由市作家协会为建设主体,组建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具体工作。随后,上海市作家协会成立巴金故居(筹),会同上海市作家协会办公室一起开始巴金故居的筹建工作。2008年至2011年,巴金故居(筹)协助巴金家属开始陆续整理图书、书画、手稿、家具、生前用品等文物资料,为日后的故居开放做了准备。2011年6月文献资料整理工作初步完成。<br>
2011年7月,徐房建筑实业公司对故居全面修缮,修缮方采用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不仅屋内原有的木门、木楼梯、吊灯、金属门窗把手均予以完整保留,对主楼屋顶作防水层修补后,再使用与原材料相近的瓦片翻新;巴金会见客人的沙发、写作的桌子、放书的书架,也逐一按原样置放。目前完成的巴金故居房屋外立面在1982年大修时采用卵石修补过,但色泽和大小与原材料有明显偏差,这次施工人员专门挑选与原来的细卵石相近的材料,使外立面恢复了原有的色泽样貌。<br>
7,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