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颐和园

移除 2,79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fimprove|time=2014-05-21T01:54:48+00:00}}
{{Otheruses|subject=一座皇家园林|other=一部同名电影|颐和园 (电影)}}
{{世界遗产概要表
|site_img = Scenery of Longevity Hill.JPG
|site_img_width = 300px
|zh_name =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en_name = Summer Palace, an Imperial Garden in Beijing
|fr_name = Palais d'Été, Jardin impérial de Beijing
| country = {{CHN}}
| Region =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criterion_c = (i) (ii) (iii)
|rg_year = 1998年
|ex_rg_year =
|remarks =
|org_url = http://whc.unesco.org/en/list/880
|map_img =
|map_img_width = 200px
}}
{{文物保护单位
|级别 = 全国
|名称 = 颐和园
|图片 = Longevity Hill 1.JPG
|图片说明 = 颐和园万寿山
|编号 = 1-122
|分类 =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 [[清]]
|所在 = [[北京市]][[海淀区]]
|坐标 = {{coord|39|59|51.00|N|116|16|8.04|E|display=inline,title}}
|登录 = 1961年
|Cat = 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行宫和大型皇家[[园林]],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占地290公顷(合4400亩)。颐和园修建于清朝[[乾隆帝|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是[[中国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r|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今北京}}1998年,颐和园被评为[[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
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r|中国古典园林史|page=413}}
[[File:Bundesarchiv Bild 116-127-102, Peking, Sommerpalast.jpg|thumb|280px|right|二十世纪初的颐和园]]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 (年号)|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 景观 ==
{{wide image|Longevity Hill of Summer Palace.JPG|925px|万寿山全景}}
[[File:The Bronze Temple, Peking.jpg|thumb|left|200px|园内万寿山脚下的铜亭照,门窗柱顶皆用铜製,是中国寺庙中的一个例子]]
 
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昆明湖占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还有殿堂景区、耕织图景区。重要建筑集中在万寿山南北中轴线上。万寿山分为前山、后山两部分,前山自东向西有[[养云轩]]、[[无尽意轩]]、[[介寿堂]]、[[排云殿]]、[[清华轩]]、[[宝云阁]]、[[共一楼]]、[[听鹂馆]]、画中游等知名景观。后山南北中轴线为规模宏大的汉藏风格寺庙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须弥灵境]]、香岩宗印之阁等等,周围点缀以数座小型山间园林,有[[苏州街]]、[[寅辉城关]]、[[花承阁]]、[[赅春园]]、[[绘芳堂]]等建筑。昆明湖中有三座岛屿,分别名为[[南湖岛]]、[[藻鉴堂岛]]、[[治镜阁岛]]。昆明湖由一条西堤将大湖一分为二,光绪时建立围墙,修筑起了[[东堤]]。
* [[仁寿殿]]:在颐和园东宫门内,是[[慈喜太后]]和[[光绪皇帝]]夏天住在颐和园中临朝听政,接受恭贺,以及接见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的地方,这裡也曾经是[[光绪皇帝]]颁诏实行变法维新的地方。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为[[勤政殿]],意为不忘勤理政务。[[咸丰]]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喜太后]]重建时,改为现名,意为施仁政者长寿之意,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殿为东向,面阔九间,单檐卷棚[[歇山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铜[[麒麟]]、寿星石,以及铜龙铜凤的雕像,排列在仁寿殿外。是[[皇帝]],[[皇后]]在举行朝会大典时会点燃檀香。在[[中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徵,[[凤]]就是[[皇后]]的象徵。按照惯例是[[龙]]在上,[[凤]]在下,但是自[[慈喜太后]]掌权之后,就将[[龙]],[[凤]]的位置给颠倒变成[[凤]]在上,[[龙]]在下,藉此来显示出[[慈喜太后]]的权威。殿内高悬著“寿协仁符”的金字[[匾额]],正殿裡放著[[慈喜太后]],[[光绪皇帝]]召见王公大臣时的宝座,宝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条金[[龙]],宝座的旁边设有掌扇,鼎炉,鹤灯。东为[[仁寿门]]。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后为巨大的狮子林假山,仿[[苏州市|苏州]][[狮子林]],堆山所用的剑石、[[石笋]]为[[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后假山遗物。
[[File:Yiheyuan Yulantang west.jpg|thumb|200px|玉澜堂及宜芸馆西立面,左侧后方为德和园]]
*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为[[皇帝]]在颐和园中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澜堂]],内设御案宝座。原为一四通八达的穿墙殿,[[光绪皇帝]]曾经被[[慈喜太后]]囚禁于此,因此殿北的后门用砖墙砌死。前院东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为[[藕香榭]],两殿的门内亦可见圈禁光绪帝的围墙,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正殿地砖上原有坑洼洞痕,为光绪帝被囚禁时用手杖击地发泄而成。玉澜堂西侧另有夕佳楼,楼西为邻水过道,蜿蜒曲折,称为“[[九道湾]]”。
长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组院落,称“西四厅”,[[戊戌变法]]失败后,慈喜太后移居颐和园时将[[珍妃]]囚禁于此。西四厅西北有贝阙,又称宿云檐,乾隆时是清漪园的西门,上供[[关羽|关帝]]银像。贝阙向北有并列的石桥两座,东桥低平,西桥为拱桥。清漪园时期园墙从两桥中间穿过,西桥在园外,东桥在园内。
<gallery>
File:Imperial Summer Palace2.jpg|仁寿殿
File:SummerPalace2.jpg|乐寿堂
File:Summer_Palace_at_Beijing_21.jpg|颐和园长廊
File:Pai Yun Dian.jpg|排云殿
File:Suzhou-Strasse Sommerpalast.jpg|苏州街
File:涵远堂.JPG|谐趣园正殿涵远堂
File:Zhong Xiang Jie.jpg|众香界
File:Pagoda buda fragante palacio verano pekin.jpg|从排云门远眺佛香阁
File:Marble Boat 4017.jpg|石舫
File:文昌阁.JPG|文昌阁
File:Gaoliang Bridge.JPG|玉带桥
File:Yiheyuan stele.jpg|耕织图石碑
File:Yiheyuan backhill temple.jpg|须弥灵境
File:SummerPalace6.jpg|听鹂馆
</gallery>
 
=== 后山 ===
*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苏州市|苏州]]游历[[唐朝|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期重建颐和园时未修复,1988年复建。
=== 南湖岛 ===
 
[[File:17 bridge.JPG|thumb|left|200px|颐和园的17孔桥,冬至期间因太阳较低的照射角度逐渐垂直于桥面,出现驰名的「霞光穿洞」人文景观。]]
南湖岛在昆明湖的南部,占地1公顷左右,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岛上有堆起的假山。有摆渡船来往于南湖岛和长廊附近的码头。岛上有涵虚堂、鉴远堂、月波楼等建筑。
* [[十七孔桥]]:兼有苏州宝带桥与北京[[卢沟桥|卢沟桥]]的特点,桥上雕有神态不同的石狮共544只,各石狮威猛凶武,形象生动。桥长150米,宽8米,呈拱形,有十七个不同大小桥洞。
=== 西堤 ===
[[File:Tower of West Lake and mountain views in Summer Palace.JPG|thumb|200px|夕阳下的西堤]]
[[File:Yiheyuan South Lake Island.jpg|thumb|200px|南湖岛,远处为中关村的高层建筑]]
西堤是仿照[[杭州市|杭州]][[杭州西湖|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一共有六座桥,分别是,界湖桥,幽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还有一座景明楼。
== 颐和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 ==
颐和园是清朝[[三山五园]]中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也是清朝,乃至中国帝制社会史上最后修建的一座超大型皇家园囿。此外,颐和园还是自[[汉武帝]][[建章宫]]首创“[[一池三山]]”模式以来,最后一座、以及仅存的一座保留着这种模式的宫苑。此外,由于规划于清朝的鼎盛时期,这段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因此颐和园/清漪园积淀深厚的中国园林文化传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凡举中国造园艺术中的山水规划、[[借景]]、[[蓦拟]]、[[对景]]等手段,都在颐和园中得到体现,其气魄之壮丽甚至超过平地起造的[[圆明园]]和山地构筑的[[静宜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登峰造极之作。{{r|中国古典园林史}}
== 参考文献 ==
== 外部链接 ==
{{Commons+cat|Summer_Palace,_Beijing|颐和园|Summer_Palace,_Beijing}}
* [http://www.summerpalace-china.com/ 颐和园官网]
* [[唐德刚]](1994):[http://www.aisixiang.com/data/61667.html 〈慈喜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 参见 ==
{{Portal box| *[[ 中国文化遗产|中国建筑|北京}}]]
* [[中国古典园林]]
** [[中国园林列表]]
*** [[圆明园]]
* [[海淀区]]
 
{{-}}
{{三山五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世界遗产}}
{{国家5A旅游景区}}
{{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ategory:三山五园]]
[[Category:颐和园| ]]
[[Category:北京清朝皇家园林]]
[[Category:海淀区]]
[[Category:北京牌坊]]
[[Category:中国世界遗产|京]]
128,8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