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仕水碇步

增加 44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仕水碇步1.jpg|缩略图|[https://www.meipian.cn/9ah28cw?from=singlemessage 仕水碇步]]]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仕水碇步
桥梁的雏形有堤梁式桥、独木桥、用船只接接成的浮桥等。《考工典拾遗记》和《竹书纪年》分别记载了:“舜命禹(约公元前2100年)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以为梁”和“周穆王三十七年(约公元前965年)伐楚,大起九师,东至九江,架鼋鼍以为梁”。鼋鼍是一种特别巨大的乌龟。而在浅滩溪涧中刚露出水面的石磴、大石块,远远望去,就如一个又一个露在水上的乌龟背,古人形象化地称其为鼋鼍。古代人为了步涉溪涧小河,用大小砾石或较整齐的条石在水中筑起一个接一个石磴,形成一座堤梁式的石桥,就是“架鼋鼍以为梁”。如《尔雅释宫》中讲的“石杠谓之徛”,“徛者,步桥也,按即聚石水中,以备步涉者”。现代人称它为“汀步桥”、“过水梁”、“过水明桥”。<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a24f0f0100ubx7.html 浙江泰顺-仕水碇步]</ref>
== 地理位置 ==
泰顺位于浙江南部,境内沟谷纵横,溪流交错,过溪涉水,多靠碇步。碇步是桥梁的原始雏形,在泰顺分布广泛。一年四季除洪水多发季节外,碇步都可畅行无阻,且就地取材,经济实用。初时的碇步,石齿采用自然石块,齿形不齐,后来采用加工的石块砌筑,整齐美观。石齿一般砌入人造的石滩上,也有少数于平坦裸露的岩层上凿孔,嵌入孔槽。据1987年相关部门的调查资料,全县有碇步245条,短的10多齿,长的200余齿。以三都湾水系为多,自东溪至仕阳一段,20里就有碇步10条,长皆百齿以上,尤以仕水碇步为著。
位于仕阳镇溪东村村南仕阳溪上,清乾隆59年(1795)建,嘉庆24年(1820)重修,系双层结构堤梁桥,碇步上下溪床有大面积的井字形木架框定卵石砌成的滩基,以稳固碇步,碇步共223齿,全长136米。仕阳溪东村碇步初造于明代,建于溪东宫前滩至对岸夏宅港,即在现碇步下游200米处,共360齿,该碇步在明朝中叶毁于一场特大洪灾。   后村民选址上游“济渡”处即现碇步上游100米处再造碇步,造成又毁于洪水。至清乾隆末年,有乡贤重新选址修建碇步,于乾隆59年(1795)建成。该碇步在嘉庆年间又有损于洪水,乡贤再度总结经验,探索新工艺,重修碇步,并在碇步根部及上下滩以卵石密砌滩基,以井字形松木架框定,加固滩基。此项技术的突破,碇步终于历久不毁,这就是现存的仕水碇步。
今天在不少山区还可以见到这种古桥型式,浙江泰顺县通过仕阳溪的双层式堤梁式桥,高的供肩挑的人行走,低的供一般行人通过。因该溪洪水季节短,造跨河桥梁并无必要,就因地制宜地造了堤梁式桥。(参见“中国科技史话丛书”之《桥梁史话》)
泰顺碇步桥数量众多,历史悠久。据现有相关资料来看,最早的碇步为建于唐代的莒江仁石碇步。在古代修建的碇步中,以清代建造的碇步数量最多,构造也比其他年代精致。泰顺碇步最具代表性的是《桥梁史话》中提到的仕水碇步,该碇步始建于明代,位于仕阳夏家港,明中叶被洪水 [[ 冲毁 ]] ,移建于上游“济渡处”,清乾隆59年(1794)重建于现址,清嘉庆24年(1819)修葺。   文献载《江南靖士联稿·仕水碇步》楹联:“ 型局冠神州,目送逝川,安渡犹凌嘉庆石;云霄辟人境,身行乐土,遐征更续仕阳途。”该联就反映了此碇步在古代的重修史实及其交通重要作用等内涵。现存仕水碇步在1987年又进行了一次重修。 泰顺大部分碇步桥从始建至今均历经多次重修,近几年由于泰顺小水电业发展迅速,部分碇步在水库建造中被淹没。<ref>[https://www.meipian.cn/kk7qglj 仕水碇步]</ref>
== 参考来源 =={{reflist}}[[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Category:630 泰顺大部分碇步桥从始建至今均历经多次重修,近几年由于泰顺小水电业发展迅速,部分碇步在水库建造 被淹没。国文化史]][[Category:600 史地总论]]
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