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唯意志论

增加 18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唯意志论'''是主张世界的本质是"意志"的 [[ 哲学 ]] 思想。它认为万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是求生的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人的每一器官甚至是细胞都是意志的产物,"身体的全部存在,以及它的各种机能的总和,只不过是意志的客观化"。
==创始人==
[[ 亚瑟·叔本华 ]] (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 德国 ]][[ 哲学家 ]] ,通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他以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闻名。叔本华明确地阐述了一种双面理论来理解我们的现实世界。它指出,世界由意志与表象组成,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区别。 [[ 叔本华 ]] 赞成悲观的哲学主义,把生命视为不幸的,无意义的,充满痛苦的。但是,通过更进一步审视,他的哲学和东方的思想相呼应,特别是 [[ 印度教 ]] 的和 [[ 佛教 ]] 。他将对人生痛苦的拯救寄托于对美的沉思,对人的同情,对欲望的控制。他的思想广泛地影响了哲学、心理学、音乐和文学等领域。<ref>[https://www.mingyantong.com/jianjie/1419 叔本华简介],名言通网</ref>
==核心思想==
[[ 叔本华 ]] 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 [[ 德国 ]] 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他从康德的理论出发,认定 [[ 康德 ]] 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世界现象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是人的生命的基础,“这个身体的不过是意志的表象。在他看来,万物全部存在,以及它的各种机能的总和,只不过是意志的客观化”;意志也是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意志还是整个世界的内在本性,它以自然力的形式表露于外。叔本华认为 [[ 康德 ]] 把现象和物自体分裂开来是错误的,主张现象和物自体的关系,就是表象同意志的关系,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他利用 [[ 柏拉图 ]] 的理念说明个别事物的形成同意志的关系:首先是存在各种意志和欲望,如吃、住、用、求偶等,然后产生各种想法、计划、观念、方法,最后按照这些表象制造出具体东西。
叔本华自己曾受到了 [[ 柏拉图 ]] [[ 伊曼纽尔·康德 ]] 思想的影响,以及东方哲学的影响。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年完成,1819年出版),在这本书中,叔本华主张唯一的实在就是生存意志,即盲无目的的努力生存。按照叔本华的观点,生命是意志的通达。由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永不满足的,所以生命中充满的是痛苦。快乐只是痛苦的短暂消失。对于叔本华来说,逃脱痛苦的唯一方式是否定所有的欲望,达到一种对生命完全漠然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于 [[ 佛教 ]] [[ 涅磐 ]] 。痛苦的短暂消失可以通过对他人的同情和对艺术作品的沉思来获得。<ref>[https://www.mingyantong.com/jianjie/1419 叔本华简介],名言通网</ref>
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人一生下先有意志后有理性,意志的冲动是理性所无法阻止的。他断言依靠理性或逻辑思维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即意志),只有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叔本华从其“求生意志”的哲学前提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求生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这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的。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即使欲望满足了,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
“不幸”是一个普遍的法则,人生只是一场梦。人类要摆脱痛苦和不幸,就必须在自身中抑制情欲,把现世的享乐视为虚幻,遏止自私的欲念,怜悯他人的痛苦。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强和最可靠的保证。叔本华认为 [[ 哲学 ]] 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 [[ 佛教 ]] [[ 涅槃 ]] 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 [[ 宇宙 ]] 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ref>[https://www.360kuai.com/pc/974cc143ba5e74123?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他是唯意志论创始人,抛弃了古典思辨传统,从非理性方面寻求出路],快资讯网,2019-07-30</ref>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 100 哲學類]][[Category:110 思想、學術概說]]
10,7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