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共公

增加 348 位元組, 5 年前
趣味阅读
前605年,[[秦共公]]去世,葬于[[竘社]][[康公]]南,其子[[秦桓公]]继位。<ref>《左传·宣公四年》:秦伯稻卒。</ref><ref>《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共公…居雍高寝。葬康公南。生桓公。</ref>
== ''' 趣味阅读 '''==
[[《吕氏春秋》]]中有 [[ 秦三公 ]] ,也就是[[秦穆公]]、[[秦康公]]、 [[ 秦共公 ]] 三人,评价还算中肯,从 [[ 穆公 ]] 时期开始,[[秦国]]在[[晋国]]的阴影下活了上百年。 [[ 秦国 ]] 三公本身不算庸碌之辈,可惜活非其时, [[ 周王国 ]] 的优良基因,全部被 [[ 晋国 ]] 继承。
[[ 穆公 ]] 雄霸,知进退; [[ 康公 ]] 守成,慕中华; [[ 共公 ]] 低调,懂战略。 [[ 三公 ]] 基本是一脉相承, [[ 穆公 ]] 自与 [[ 晋国 ]] 数次交战后,便将注意力放在西部地区,事实上也是为后面两位定下国策,即稳固东部、开发西部、结盟[[楚国]],抑制[[晋国]]。 [[ 三公 ]] [[ 穆公 ]] 曾数次大举攻伐 [[ 晋国 ]] ,后面两位都因受到 [[ 穆公 ]] 的大遗策,而再未与 [[ 晋国 ]] 大动干戈,多是小规模的局部战争。
公元前608年,仰慕 [[ 中原 ]] 文化的 [[ 秦康公 ]] 驾崩, [[ 秦共公 ]] 继位。 [[ 晋国 ]] 暂时处于 [[ 灵公 ]] 时期, [[ 晋国 ]] [[ 秦国 ]] 是始终看不过去的,尤其是 [[ 秦穆公 ]] 而后,晋秦之间久仇未解, [[ 晋国 ]] 内忧外患,仍与 [[ 秦国 ]] 旗鼓相当,即便是与 [[ 秦国 ]] [[ 楚国 ]] 两线作战,还是占据上风,可见当时 [[ 晋国 ]] 国力之强。
[[ 左转 ]] 》中有“赵穿侵崇,秦弗与成。晋人伐郑,以报北林之役。”张牙舞爪的 [[ 晋国 ]] 挑衅 [[ 秦国 ]] ,结果 [[ 秦共公 ]] 受到父亲 [[ 秦康公 ]] 的嘱咐,坚定贯彻 [[ 穆公 ]] 国策,不与 [[ 晋国 ]] 大面积作战,居然未派兵援救 [[ 崇国 ]] [[ 晋国 ]] 自讨没趣,便也退兵而去。
[[ 秦穆公 ]] 功业高于后面两位继承者的缘由,不仅在于其确定坚守数代之国策,还为 [[ 秦国 ]] 的发展未雨绸缪,要图谋 [[ 中原 ]] ,要稳固西部后方。而要开发西部,则要稳固 [[ 晋国 ]] 后方,如何稳固呢?在[[《诅楚文》]]中有“昔我先君 [[ 穆公 ]] [[ 楚成王 ]] ,是僇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袗以斋盟。曰枼万子孙,毋相为不利。”这里说的是, [[ 秦穆公 ]] [[ 楚国 ]][[ 成王 ]] 联姻,结成 [[ 盟国 ]] ,秦楚之间的外交关系自此开始建立。而 [[ 楚国 ]] ,则即可能是 [[ 秦穆公 ]] [[ 秦国 ]] 稳固 [[ 晋国 ]] 大后方的一颗重要棋子。
因此, [[ 秦康公 ]] [[ 秦共公 ]] 期间, [[ 楚国 ]] [[ 晋国 ]] 多年交战,对 [[ 秦国 ]] 而言,可谓是天赐良机。这种良机的深层次原因,跟 [[ 秦穆公 ]] 的深谋远虑有着绝对关系,更是与 [[ 秦共公 ]] 的坚守关系密切。 [[ 秦共公 ]] 执政五年,基本上是 [[ 楚国 ]] [[ 晋国 ]] 之间扳手腕的时期, [[ 中原 ]] 的战场多半与双方有关,尤其是 [[ 郑国 ]] 的倒戈相向,引发了 [[ 晋国 ]] [[ 楚国 ]] 的数年战斗。
[[ 秦共公 ]] [[ 三公 ]] 之中,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位,不过绝非愚蠢之辈,在 [[ 秦穆公 ]] 大政国策之下,在 [[ 秦康公 ]] 仰慕 [[ 中华 ]] 却遭受忽悠的前车之鉴中, [[ 秦共公 ]] 必是更倾向依靠 [[ 楚国 ]] 牵制 [[ 晋国 ]] 的。而 [[ 秦共公 ]] 默默无闻的在西方发展 [[ 秦国 ]] 经济,也让 [[ 秦国 ]] 国力在数年的和平中慢慢崛起。同时, [[ 秦共公 ]] 也非懦弱之辈, [[ 晋国 ]] 侵略 [[ 崇国 ]] [[ 秦国 ]] 并非不救,只是时候未到而已。公元前607年, [[ 秦共公 ]] 派小规模部队偷袭 [[ 晋国 ]][[ 焦邑 ]] ,以报围崇之役,可见 [[ 秦共公 ]] 也是极为聪明的君主。<ref>[https://mini.eastday.com/a/170522091845945.html 秦共公是个最没有存在感的君王,也是很聪明的君王],东方头条,2017-05-22</ref>
==视频==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