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邵武市

大小無變化,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邵武历史悠久,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了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 271位进士,邵武市和平古镇还是世界黄氏宗亲寻根谒祖之地,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后裔遍布沿海各省及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宋代名相李纲、文学评论家严羽均是邵武人,革命战争时期曾先后设立过闽赣省委、闽中特委、福建省委等党的领导机关。
邵武是闽北"林海粮仓"。是中国、福建省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邵武市森林覆盖率达70%,森林面积319万亩,林木蓄积量1402万立方米,是福建重点林区和四大林产加工中心之一。同时,境内水利资源理论蕴藏总量30.4万千瓦,地下矿藏20余种,莹石储量居福建省第一位。<ref>[https://baike.so.com/doc/2384546-2521399.html 邵武市]
==历史沿革==
邵武乃闽北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不同时期地名繁杂称谓有变化。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昭武镇,不久升为昭武县,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公元291)因避司马昭之讳改名邵武县。东晋太宁元年更名邵阳县,南朝宋永初元年复名邵武县。隋朝开皇九年(589)废县,归泉州(州治今福州);十二年(592)复置邵武县,属抚州。唐武德七年(621)属建州。五代晋天福元年(936)改名昭武县,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复名邵武。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邵武军。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邵武府,清亦同。民国二年废府属建安道。后废道直隶于省。1932年曾建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三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县为区治。二十四年九月,第九区裁并,改隶第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9日解放,先后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建阳地区、南平地区。1983年撤县设省辖县级邵武市,现由南平市代管。历史上,邵武有不同的称谓,.曾名昭阳、武阳、邵阳、昭武、樵阳、樵川、铁城等等。武者,武夷山之谓也;昭,古代认为左为父为南为阳,穆为母为北为阴,邵武城乡很多家庭厅堂上多张贴“天地国亲师”牌位,并写上“左昭右穆”。即是此缘故。因为邵武在武夷山之南所以称之为昭武。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昭武县,属建安郡。晋元康元年(291)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县。东晋更名邵阳县,南朝宋复名邵武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县归泉州(州治今福州);十二年(592)复置邵武县,属抚州。唐武德四年(621)属建州。五代晋天福元年(936)改名昭武县,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复名邵武。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邵武军。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邵武府,清亦同。民国初属建安道。1932年曾建苏维埃政府。1949年5月9日解放,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建阳地区、南平地区。1983年撤县设省辖县级邵武市,现由南平市代管。
历史上邵武又称樵川,樵者,城西有樵岚山,现在还有上樵岚,下樵岚村庄名称。当地有河流叫樵溪;流出县城北面,北城门叫樵溪门。元朝著名诗人黄清老把自己的诗词著作名之为《樵水集》;明朝府学录陈士元著《武阳志略》和《武阳耆旧宗唐诗》。明朝永乐进士浮梁知县曾真保著《樵溪鱼叟集》;清朝岁贡杨崇道有《樵居吟》诗集问世。川者,一马平川,樵岚山下邵武城区乃山区平原,所以叫樵川也。邵武古代有樵川书院,现代有樵川诗社。邵武城池地处八闽之上,自宋朝从故县乌坂城迁来北平山之南,即现在邵武城市区,历经建城修固,可防可守,多次战乱,均防守有成,被人们称之为铁城。民国时期有《铁城报》;现在邵武电视台有《铁城方圆》节目;网站有《铁城在线》。<ref>[https://baike.so.com/doc/2384546-2521399.html 邵武市]
==行政区划==
28,9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