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陈大受

增加 4,13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陈大受
| 外文名 = Dashou Chen
| 图像 = [[File:陈大受.jpg|缩略图|center|[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14/11/19/1657288403.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3%C2%B4%F3%CA%DC&st=255&mode=255&did=1#did19 来自搜狗搜索]]]| 图像说明 = 陈大受 |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 1702 |}
| 出生地点 = 中国湖南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 1751| }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清朝官员
| 知名作品 = 《陈文肃奏议》<br>
}}
 
陈大受(1702-1751年),字占咸,号可斋,湖南祁阳金兰桥人(今祁东金桥镇)。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选庶吉土。乾隆元年,授编修,御试第一,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历任内阁学士、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户部、吏部尚书。乾隆十三年,升任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外任安徽、江苏、福建巡抚,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积劳成疾,卒于两广总督任所。军功加三级,死后谥文肃。有《陈文肃奏议》。
== 官职 ==
陈大受幼时沉敏。既长,读书不辍。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选庶吉土。乾隆元年(1736年)授编修,御试第一,擢侍读,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成为乾隆近臣。后任内阁学士、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乾隆十三年(1748年)升任协办大学士(权力大致相当于宰相)、军机大臣(权力大致于相当于宰相)、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历任安徽、江苏、福建巡抚,直隶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首,总管直隶、河南和山东的军民政务)、两广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军民政务)。
== 佚闻趣事==
<p style="text-indent:2em;"></p> ● 陈大受少时家贫,其父为人佃耕。同族有商人经常外出贩鱼,家有很多藏书,陈大受为其看家,并借此读书。<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 陈大受出身贫寒,因此深知百姓疾苦,任安徽、江苏巡抚时,正值荒年,粮食颗粒无收,百姓以槐树叶、观音土为食。他劳心积虑,采取开官仓、贷社谷、向外省购粮、阻截漕米等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在任安徽巡按时,因饥荒盗贼蜂起,逮捕60多人,经审讯均为一些饥民,他深表同情,将他们全部予以释放。他重视农业生产,在安徽推广一种耐旱的水稻。<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陈大受办事富有远见卓识,不落俗套。遇荒年不禁商贾,不禁囤积,有人对此予以责难,他说:"商人贮米,得少利则散,民赖以济"。他还主张"以工代赈",由朝廷出资,招揽百姓修筑城池,建造庐舍,疏通沟渠,加固堤岸,既能帮助百姓度荒,又有利于公益事业。对工程建设他注重质量,不随便省费,常说:"用省工恶,他日修更倍之,作百年之计,不宜节于目前"。他悉心治理,政绩卓著,使江淮数百万农户,在荒年中饥饿者得以饱食,死亡者得以掩埋,为当时封疆大臣中所罕见。<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 乾隆十年(1745),江苏巡抚陈大受以元和县学训导吴中衡,重修紫阳书院,"请岁于田租内拨银八两,供书院中朱子祀事,祔以张清恪公伯行及高文良公其倬"。<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陈大受任福建巡抚时,台湾按惯例每年将粮谷运往大陆,后来积欠越来越多。为了国家的安全,他上奏朝廷,免除历年的积欠。他认为台湾是福建的藩屏,一旦用兵,粮草运输必然艰难,于是千方百计增贮积谷40万石。[1]<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 陈大受处事不顾自身的利害得失,曾说:"历事多而利害明,受害即在此。"清代文学家方苞认为这是名言,"可为庸庸者之药石"。陈大受(1702-1751)字占咸,号可斋,湖南祁阳人,清朝大臣。幼沉敏,初授内则,即退习其仪。既长,家贫,躬耕山麓。同舍渔者夜出捕鱼,为候门,读书不辍。雍正十一年,中进士,选庶吉士。<p style="text-indent:2em;"></p>
== 人物评价 ==
陈大受出将入相,体恤民情,深受乾隆赞许。任内勤政爱民,所到之处,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民受其惠,无私清廉,誉为"惜民"(任宰相时曾为百姓疾苦而哭泣)与"清节"宰相,朝之重臣,一代名相。令世人景仰。清廷嘉其政绩,于乾隆十二年冬升陈大受为兵部尚书。十三年,主会试,转吏部尚书,夏,任军机处协办大学士,教习庶吉士,侍讲经筵,当了皇帝的先生。秋,摄户部尚书。这时正对金川用兵,军事如织,陈大受日夜被召见,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平金川后,出任两广总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积劳成疾,卒于卒于两广总督任所。军功加三级,死后谥文肃。有《陈文肃奏议》。== 大事年表 == <p style="text-indent:2em;"></p> 中举人 雍正7年<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进士及第 雍正11年<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庶吉士 雍正11年-乾隆1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御试第一 乾隆1年<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翰林院编修 乾隆1年-乾隆2年 清史馆传稿,7211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顺天乡试同考官 乾隆1年 清秘述闻三种,册上,450<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会试试同考官 乾隆2年 清秘述闻三种,册上,451<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侍读 乾隆2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日讲起居注官 乾隆2年-乾隆?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1962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左庶子 乾隆2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侍读学士 乾隆2年-乾隆3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1962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少詹事 乾隆2年-乾隆3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詹事 乾隆3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1962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内阁学士 乾隆3年-乾隆4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浙江乡试正考官 乾隆3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吏部右侍郎 乾隆4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经筵讲官 乾隆4年;乾隆13年-14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33265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三礼馆副总裁 乾隆4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安徽巡抚 乾隆4年-乾隆6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殿试读卷官 乾隆4年;乾隆13年 清代职官年表,册4,2808<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兵部右侍郎(坐衔)乾隆4年-乾隆12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24142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坐衔)乾隆4年-乾隆12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24142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江苏巡抚(署) 乾隆6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江苏巡抚 乾隆6年-乾隆11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太子少保 乾隆11年-乾隆14年 清史馆传稿,6743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福建巡抚 乾隆11年-乾隆12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闽海关印务(福建巡抚署理) 乾隆11年-乾隆12年 军机处档折件,000523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闽浙总督印务(福建巡抚署理) 乾隆12年 军机处档折件,000125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兵部尚书 乾隆12年-乾隆13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会试正考官 乾隆13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乾隆13年-乾隆15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33265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军机处行走 乾隆13年-乾隆15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军机大臣 乾隆13年-乾隆15年 清史馆传稿,6743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教习庶吉士 乾隆13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33265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直上谕处(吏部尚书兼) 乾隆13年-乾隆14年 清史馆传稿,6743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不详](兼户部尚书) 乾隆13年-乾隆?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43646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太子太保 乾隆14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52042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太子太傅 乾隆14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直隶总督(署) 乾隆14年-乾隆15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52042号<p style="text-indent:2em;"></p><p style="text-indent:2em;"></p>[不详](兼管河道事务) 乾隆14年-乾隆?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43646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两广总督 乾隆15年-乾隆16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p style="text-indent:2em;"></p>[不详](协理粤海关税务) 乾隆15年-乾隆16年 清国史馆传稿,5834号<p style="text-indent:2em;"></p>
==家庭主要成员 ==
<p style="text-indent:2em;"></p> 父辈<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陈大受父亲:陈彩<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儿子<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陈大受有四子:陈辉祖、陈绳祖、陈严祖、陈及祖。<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长子陈辉祖以荫生由户部员外郎、迁郎中、军机处行走,历任陈州知府、安徽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湖北和湖南两省军民政务)、河南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江南河道总督、闽浙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民政务)兼浙江巡抚等要职。<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次子陈绳祖,官至广东督粮道兼辖广州府,有《縆桥遗稿》。<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三子陈严祖,曾任甘肃理环县知县。<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四子陈及祖,历任南宫县知县、直隶昌平知州。有《二萧吟稿》。<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孙辈<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陈大受孙子:陈山昆( 陈昆)<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曾孙<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 陈大受曾孙:陈文騄(1840~1904),字仲英,号寿民,又号南孙。同治九年(1870)举于乡,十三年(1874)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十年(1884)任金华知府,十四年(1888)调杭州知府,丁母忧,服阙。十八年(1892)任台北知府。十九年(1893)任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二十一年(1895)割台内渡,后任安徽太平知府。二十八年(1902)督办皖北牙厘总局。三十年(1904)卒,年六十五。能诗,着有《养福斋集》。编有《陈氏清劳录》,内有〈陈文肃公年谱〉。<p style="text-indent:2em;"></p>
==参考资料 ==
1. 陈大受 . .祁阳新闻网 . 2013-05-09
1,9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