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士族 (中國)

增加 17,757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士族''',是中國歷史上自東漢唐代,世代為高官的士大夫階層,是一種貴族化的官僚家族宋代及…”
'''士族''',是[[中國歷史]]上自[[東漢]]至[[唐代]],世代為高官的[[士大夫]]階層,是一種[[貴族]]化的官僚[[家族]]。[[宋代]]及以後,「士族」一詞含義有所改變,[[士人]]取得[[官位]]後就是士族、士大夫,已沒有世襲的意思。<ref>[[陶晉生]]:《北宋士族》,頁26。</ref>

==名稱==
士族名稱甚多,據考證還有'''世族'''、'''世門'''、'''高門'''、'''門戶'''、'''門閥'''、'''門地'''、'''門第'''、'''門胄'''、'''門望'''、'''華儕'''、'''華腴'''、'''膏腴'''、'''膏粱'''、'''甲族'''、'''貴遊'''、'''貴勢'''、'''貴族'''、'''望族'''、'''勢族'''、'''勢家'''、'''世家'''、'''世胄'''、'''金張世族'''、'''大姓'''、'''甲姓'''、-{'''著姓'''}-、'''右姓'''、'''閥閱'''、'''名族'''、'''高族'''、'''高門大族'''、'''士流'''、'''鼎族'''、'''盛族'''、'''冠族'''、'''華族'''、'''右族'''、'''權族'''等<ref>毛漢光 《中國中古社會史論》 141頁</ref><ref>何啟民 《世族與門閥》 </ref><ref>[http://120.101.70.2/history/history1/newpage614.htm 中古世家大族的剖析]</ref>。

==權力基礎==
士族往往擁有大量土地,宗族位於廣大農村,在地方上擁有勢力,進而參與國家政事,擁有中央權力。地方有事時,士族借助其中央權力,維護其宗族勢力。中央有政變時,士族在地方的宗族與地主身份仍延續不絕。<ref>陳啟雲:〈中國中古「士族政治」的問題〉,頁325-326。</ref>南北朝時的世家大族,還往往供養大量[[奴隸]]、[[部曲]]和蔭附民。<ref>Johnson, David:〈世家大族的沒落〉,頁291。</ref>

==演變==
===漢代===
士族階級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西漢一度十分的平民化,出現布衣將相之局,但此後新一輪世家的因素逐漸積累,出現了官僚世家、豪強世家和文化世家三種世家。

官僚世家:秦漢實行選賢任能,但也保障官僚特權,[[二千石]]一級的官員可以[[任子]]一人為[[郎官]]。儘管有些家族做官上延續兩三代就衰落了,但是總有一些家族延續的更長,因為世代為官,逐漸建立了族望,形成官族,“家世二千石”。

豪強世家:在鄉里,擁有大田莊、大宗族和大量依附民的豪強世家,在東漢不斷發展,其子弟往往在本地做官。

文化世家:東漢以來,[[經學]]主要通過家族來傳承,不斷湧現經學世家,東漢末年又出現了名士家族。

鄉里豪族因為有經歷實力,可以讓子弟去讀書,學習經書後有了文化進入士林,可以通過明經做官的道路進入官場,政治權勢的獲得,又反過來加強他們在鄉里的權勢。東漢的官場官族、鄉里豪族、士林學門不斷的互相轉化,逐漸合一,三位一體發展而成為中古的士族門閥,把經濟、政治、文化融為一體。

[[弘農楊氏]]世傳歐陽《[[尚書]]》,號稱“四世三公”,[[汝南袁氏]]世傳孟氏《[[易經]]》,四代人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號稱“四世五公”。

===三國===
董卓亂後,地方割據。雖然[[曹操]]因自己父親[[曹嵩]]是[[宦官]][[養子]],出身宦官家族的他,因唯才是舉的政略需要,曾試圖大大削弱門第的影響力,不以人才的出身決定其職務;但[[曹操]]之子[[曹丕]]繼位後,接受了[[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的提議,反而大大加強了士族對於官職的壟斷。而[[東吳]]之所以能夠與[[曹魏]]長期抗衡,亦與獲得[[江東]]地區的士族的合作有關。相反[[蜀漢]]的統治階級為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的外來政權,以至於得不到[[巴蜀]]地區士族的支援。

漢末以來的社會動盪,使人才流徙,無法進行[[察舉]],所以[[曹丕]]採用[[陳群]]等的建議,創制[[九品中正制]],以選拔官吏,擴大政權基礎。其辦法是,在朝廷選擇賢能與有識鑒的官員,擔任其本[[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負責查訪散居各地的同[[籍貫]]的人事。

中正官主要依據人的德行與才能評定優劣,定為九品,據以作任官的標準。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尚能秉持當年[[曹操]]用人「[[唯才是舉]]」的原則,不分門第高卑。但逐漸因中正官多由高門子弟擔任,他們在評選時不免偏私,只看[[族譜]]家世,所以制度到後來,中正官被門閥把持,只推選門閥子弟,加速士族階級發展,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遂形成嚴格的姓氏等級制度,許多[[世家]]大族因而產生。

===兩晉南北朝===
[[西晉]]沿用九品中正制,加速士族階級發展,門閥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司馬懿]]家族出身世族[[河內司馬氏]],故重視士族[[利益]],門第愈高,[[官職]]愈高。[[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後,[[東晉]]在[[金陵]]立足,有賴門閥支持,更受[[朝廷]]重視,門閥政治達到鼎盛。

====南方====
*[[僑姓]]:[[永嘉之亂]]後的[[江南]],從北方南遷的士族,多居朝廷要職,勢力龐大,他們自視甚高,仍以[[中原]][[望族]]自相標榜,號稱[[僑姓]]。僑姓當中最顯赫者為[[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等。

*[[吳姓]]:自[[孫吳]]以來,原先在[[江南]]當地的名族,稱為吳姓,以[[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的[[吳郡朱氏]]、[[吳郡張氏]]、[[吳郡顧氏]]、[[吳郡陸氏]](號稱“吳四姓”)為首。一開始,江南最具權威的是,[[義興周氏]]及[[吳興沈氏]],號稱江東二豪,甚至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但後來,[[周氏]]、[[沈氏]]與東晉官方關係交惡,涉入了政治風波,逐漸被吳四姓超過。

大體來說,吳姓地位被僑姓壓抑,略次一等,且兩者之間的芥蒂甚深。即使同為僑姓士族又有渡江早晚之分。例如:東晉之初,[[吳郡]]的人以上國自居,常稱南下的北方人為「荒傖」、「傖父」等,意為出於邊鄙地區的粗野之人。而[[劉宋]]以後,渡江較早的北人反而以「荒傖」來稱呼晚到的北人。

[[梁武帝]]末年,[[侯景]]曾請婚於[[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兩家遭辱而生怨隙,當侯景南下攻陷[[金陵]]之後,旋即大肆殺掠門閥士族。僑姓士族除[[蘭陵蕭氏]]以外,在[[侯景之亂]]後,已經不再興盛。

====北方====
虜姓:[[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命令[[鮮卑]]人說[[漢語]]、改[[漢姓]],以洛陽所在[[河南郡]]為郡望,[[河南元氏]]、[[河南長孫氏]]、[[河南宇文氏]]、[[河南于氏]]、[[河南陸氏]]、[[河南源氏]]、[[河南竇氏]]等貴族為首,號稱「虜姓」,由鮮卑貴族,搖身一變為漢姓士族。

郡姓:隨著[[北魏]][[政權]]的分裂,郡姓分裂成兩支:一支為經[[東魏]]到[[北齊]],仍然保持[[漢代]]講[[經學]]、重[[儒術]]的傳統,叫做'''山東郡姓''',以[[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為大姓。在唐朝,此七族合稱[[七姓十家]]。另一支是經[[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在[[宇文氏]]的以[[關中]]文化為本位政策下,漸趨胡人化的士族,就是所謂'''關中郡姓''',以[[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弘農楊氏]]、[[京兆杜氏]]為大姓。

[[宇文泰]]在西魏,為了與[[高歡]]的[[東魏]]抗衡,在[[蘇綽]]等協助下,將西遷[[關中|關]]、[[隴]]地區的山東士族籍貫更改為關內郡望,以[[府兵制]]為基礎,建立了一個帶有胡風的,相容[[鮮卑]][[貴族]]、[[漢人]]士族的統治集團,即是[[陳寅恪]]提出的[[關隴集團]]。

===隋唐===
唐代世家大族的特徵是注重郡望,世官世祿世婚。<ref>柳立言:〈宋代明州士人家族的形態〉,頁331。</ref>自魏晉以來的中國政權,幾乎都為士族所操控。由於隋唐政權有賴[[關中]]士族支持擁戴,且山東士族仍保有數百年的重閥閱、講[[經學]]之傳統,所以依舊享有優越政治及社會地位。

隋唐以來都有[[君主]]致力於削弱門閥,這些長存數百年的山東士族的[[社會]]、[[經濟]]地位仍十分優越。但是他們對朝代的建立有功勞,所以[[君主]]是用溫和的政策改革削弱士族,將其逐漸排除。

在[[隋文帝]]任內,廢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取士,目的是擇取人才,削弱門閥任官系統。可惜[[隋朝]]國祚甚短,到唐初,[[科舉]]並不發達。[[唐太宗]]指示以當時大臣品位高低訂定等級,重新判定《[[氏族志]]》。結果改定唐朝皇族[[李氏]]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長孫氏]],山東士族[[博陵崔氏]]被降為第三等。

[[武后]]為對抗掌握政權的唐宗室、大臣,在科舉制度中提昇[[進士科]]的地位,使科舉制度更加完備。因進士科難考,而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所以進士科逐漸受到重視。這意味著士族在歷代所享有的優勢,也就是對於經學的優渥學識,隨著[[科舉制度]]中[[進士科]]的流行,受到挑戰,而主攻[[明經科]]的士族影響逐漸衰微。所以唐代出現了由[[明經科]]的李黨,也就是山東士族官員,與牛黨[[進士科]]新銳形成的[[牛李黨爭]]。

北方門閥,在經過了長期的門第觀念影響下,民間仍存有「門當戶對」這種不同門第,不互相通婚的風氣,有些世家大族甚至連李唐皇室也看不上眼,[[唐文宗]]為莊恪太子[[李永 (唐朝)|李永]]選妃時,朝廷大臣的女兒們都進入了挑選名單之中,朝廷內外因此動盪不安。唐文宗得知後對宰相[[鄭覃]]說:“我希望為太子求娶你們[[滎陽鄭氏]]有禮數的女子為妻,聽說在外的大臣們都不願與我做親戚,我也是數百年的士族,這是為什麼?”唐文宗於是放棄了選妃的計畫<ref>《唐語林•卷四•企羨》:文宗為莊恪太子選妃,朝臣家子女悉令進名,中外為之不安。上知之,謂宰臣曰:“朕欲為太子求汝鄭門衣冠子女為新婦,扶出來田舍齁齁地,如聞朝臣皆不願與朕作親情,何也?朕是數百年衣冠,無何神堯打朕家事羅訶去。”遂罷其選。</ref><ref>《太平廣記•卷一八四•貢舉七》:文宗為莊恪選妃,朝臣家子女者悉被進名,士庶為之不安。帝知之,召宰臣曰:“朕欲為太子婚娶,本求汝鄭門衣冠子女為新婦,聞在外朝臣,皆不願共朕作親情,何也?朕是數百年衣冠,無何神堯打家羅訶去。”因遂罷其選。</ref>。不久鄭覃把孫女嫁給了僅為九品衛佐的[[崔皋]]<ref>《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九十》:覃清正退約,與人未嘗串狎。位相國,所居第不加飾,內無妾媵。女孫適崔皋,官裁九品衛佐,帝重其不昏權家。</ref>,唐文宗無可奈何地說:“民間締結婚姻,不計較官品卻崇尚門第。我家已做了二百年的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和盧氏嗎<ref>《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開成初,文宗欲以真源、臨真二公主降士族,謂宰相曰:“民間脩昏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ref>?”這種風氣一直持續整個唐朝,到了[[黃巢之亂]]才因破壞而快速消滅。

==消亡==
從晚唐到北宋,名族貴冑為官者,由七成多降至一成多;寒族為官,則由約一成增至近六成。北宋士族盡是新興,唐代大族幾盡消亡。<ref>陶晉生:《北宋士族》,頁3-4。</ref>

在唐末的[[黃巢之亂]]中,由於黃巢本人出自社會底層,仇視士族,造成大量士族的傷亡。再者,[[唐哀帝]]末年[[朱溫]]投當朝公卿三十餘人於黃河中,當時武夫[[李振]]在朱溫側,說道:「此輩自稱清流,今投入黃河,永為濁流!」而朱溫竟笑著點頭,史稱[[白馬之禍]]。[[黃巢]]、[[朱溫]]、[[柳璨]]之流,不僅覬覦[[皇位]],也滿腹牢騷,對既有的社會階級懷有強烈恨意,大肆殺害、醜化士族。唐朝覆滅後,[[五代十國]]仍為唐末政治及[[藩鎮割據]]的延續,各政權的統治者多重武輕文,這使得社會上不再尊敬唐代的那些門閥,也不渴望與士族聯姻,對於所謂的世家大族普遍產生反感。士族富饒的家園與[[產業]]遭到破壞,引以為傲的[[籍貫|貫冊]][[族譜]]也流失,重要人物死亡,其餘族人逃亡各地。百年間士族便徹底衰亡,與[[庶民]]再無區別,其地位由[[鄉紳]][[地主]]階級取代。

唐末五代的戰亂,亦可說是一場「階級戰爭」,徹底摧毀中國自[[東漢]]晚期以來長達約七百年、以門閥為主的政治、社會型態。幾代之後,那些散居各地的族人已各自化成不同家庭,忘記共有的傳承。<ref>Johnson, David:〈世家大族的沒落〉,頁303-305。</ref>

五代時,舊有統治階層毀滅,為一批新人所取代,傳統士族崩潰。宋代的望族,即使附會是某個唐代士族的後人,可信的世系都只由北宋時開始。<ref>Johnson, David:〈世家大族的沒落〉,頁232、285。</ref>北宋[[王清明]]《揮麈前錄》,記錄了當時最顯赫的36個望族,是全新的名士集團,和唐代的社會中堅沒有關係,已沒有一個望族可以追溯到唐及五代。<ref>Johnson, David:〈世家大族的沒落〉,頁264-267。</ref>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Reflist}}

=== 來源 ===
*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中國中古「士族政治」的問題〉,頁318-348。
* 柳立言:〈宋代明州士人家族的形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2 (2010),頁289-364。
* Johnson, David 著,耿立群 譯:〈世家大族的沒落——唐末宋初的趙郡李氏〉,載 陶晉生 等 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231-339。
*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1)。
*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 {{link-jp|穀川道雄|穀川道雄}} 著,李濟滄 等 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link-jp|川勝義雄|川勝義雄}} 著,徐穀梵 等 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 [[宮崎市定]] 著,韓昇 等 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 Patricia B. Ebrey 著,範兆飛 譯:《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李濟滄:〈[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9466743 魏晉貴族體制的形成與鄉論]〉。
*李濟滄:〈[http://www.lhp.sdu.edu.cn/__local/9/AF/B6/C39739BBC70D88F55D41ECC3CEC_2D37BD75_20ADF0B.pdf 六朝貴族的自律性問題——以九品官人法中鄉品與官品、官職的對應關係為中心]〉。
*李濟滄:〈[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34687146 六朝門閥貴族制度與地方政治]〉。

== 參見 ==
*[[中國士族世系圖列表]]
*[[四姓]]
*[[七姓十家]]
*[[霸府]]

===相關制度===
*[[九品官人法]]
*[[占田制]]
*[[土斷]]
*[[科舉]]
*[[進士科]]

=== 相關事件 ===
*[[五胡亂華]]
*[[淝水之戰]]
*[[侯景之亂]]
*[[牛李黨爭]]
*[[黃巢之亂]]

=== 著名士族 ===
*東漢大姓:[[南陽鄧氏]]、[[扶風竇氏]]、[[汝南袁氏]]、[[潁川荀氏]]、[[潁川陳氏]]
*僑姓:[[琅邪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
*吳四姓:[[吳郡朱氏]]、[[吳郡張氏]]、[[吳郡顧氏]]、[[吳郡陸氏]]
*會稽四姓:[[會稽賀氏]]、[[會稽魏氏]]、[[會稽虞氏]]、[[會稽孔氏]]
*關中郡姓:[[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弘農楊氏]]、[[京兆杜氏]]
*山東郡姓:[[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虜姓:[[河南元氏]]、[[河南長孫氏]]、[[河南宇文氏]]、[[河南于氏]]、[[河南陸氏]]、[[河南源氏]]、[[河南竇氏]]

=== 其他士族 ===
*[[義興周氏]]
*[[吳興沈氏]]
*[[吳興姚氏]]
*[[汝南袁氏]]
*[[汝南周氏]]
*[[潁川陳氏]]
*[[泰山羊氏]]
*[[平輿許氏]]
*[[河內司馬氏]]
*[[安定胡氏]]
*[[安定皇甫氏]]
*[[琅邪諸葛氏]]
*[[渤海高氏]]
*[[渤海封氏]]
*[[上穀寇氏]]
*[[清河房氏]]
*[[清河張氏]]
*[[扶風竇氏]]
*[[中山甄氏]]
*[[武功蘇氏]]
*[[钜鹿魏氏]]
*[[敦煌令狐氏]]
*[[河間邢氏]]

=== 另見 ===
*[[貴族]]
*[[財閥]]
*[[學閥]]
*[[軍閥]]
*[[華族 (日本)]]
[[Category:士族|*]]
[[Category:中國古代社會階層]]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