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梁衡

移除 3,70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梁衡| 外文名 = hengliang| 图像 = [[File:2012021114391980.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xiexingcun.com/Photo/UploadPhotos/201202/2012021114391980.jpg 原图链接] [http://www.xiexingcun.com/Photo/HTML/2028.html 来自尔雅教育导航网]]]| 图像说明 = 梁衡|center| 出生日期 = 1946年| 出生地点 = 中国山西霍县| 国籍 = 中国| 职业 = 作家 学者 | 知名作品 = 《没有新闻的角落》<br> 《新闻绿叶的脉络》 <br>《新闻原理的思考》<br>《夏感与秋思》}}'''<big>王英琦</big>''' 梁衡, 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 著名 作家、学者、新闻理论家。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 者、 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 新闻理论家、 散文家、科普 家和政论 家。 <p style="text-indent:2em;">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其代表作品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等。《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青 西霍州 不老》被编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6课,《跨越百年的美丽》被选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 人物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历任《光明日报》<ref>[https://baike.so.com/doc/4104947-4303991.html ]360百科</ref>。 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务,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 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p style="text-indent:2em;">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 座右铭 =="采访勇如初生犊,写作巧似绣花妇"== 参考文献 ==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梁衡 外文名称liangheng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地山西霍县  出生日期1946年 职业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 主要 成就新闻理论、哲学 代表 作品== 《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目录1履历2作品3评散文《夏感》4他人评价折叠编辑本段履历折叠简介梁衡梁衡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折叠人物经历他担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务,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 主要作品 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 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 1981年底,梁衡身为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的记者在福建采访,他坐公共汽车从福州到厦门时,路边闪过一条标语:"栽树要有打虎劲,护林要有绣花心"。虽然只是一闪而过,可这条标语着实让梁衡思索了一番。他想,当记者何尝不是这样呢?"采访勇如初生犊,写作巧似绣花妇",这个座右铭就这样在梁衡的脑海中形成了。记者的工作可以分为采访与写作两部分,在梁衡看来,采访是与外部世界的接触,"采访勇如初生犊"意味着两军相遇者勇者胜,首先要一个敢字。敢不敢于山穷水尽时再寻一村,敢不敢在人家已经闭上大门时再敲几下门,敢不敢面对棘手的事件偏向虎山行,敢不敢下"就要写"的决心等,这都是在采访阶段首先要克服的心理障碍。 记者深入社会采访,如侦察员离开自己的部队,他必须是一个孤胆英雄,即使面对夜间陌生如鬼魅的岩黑林也大胆穿行,并坚信必能拿到情报。社会纷繁复杂,接待方对记者有欢迎的,有不欢迎的,有时有现成材料,有时谈几句话就再无话可说,有时还会人为制造许多假象。但不管怎样,记者要像初生牛犊不怕虎,去闯就是。与采访相比,写作则是记者战胜主观自我的过程。记者要合理使用两部分材料,一是采访得到的新材料,事件本身的材料;二是记者平时储存的旧材料,背景材料,包括知识、思想的积累。梁衡说跟栉风沐雨的奔波采访大不相同,写作是夜深人静,面对孤灯,反观内心,翻腾脑海,遣词造句,举例引典,要的是一个巧字。其实大千世界的基本东西就那么一点,所以眼花缭乱,全因排列组合。同样是碳元素,结构一变一会儿硬如金刚石,一会儿又软如石墨。而文章的材料和字词就那么一点,全靠作者剪裁组合与推敲润色。巧妇,虽然米少也可做出好饭;拙妇,米再多也许会夹生。 采访阶段结束后,细心写作常常决定着稿件的命运,能不能发表,头条还是末条,全靠我们最后那一下努力了。由于在新闻实践中被不断印证,"采访勇如初生犊,写作巧似绣花妇" 这句经验之谈越叫越响。它告诉我们:对于采访和写作,既要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又要寻求有机的结合.2005年秋,已身为人民日报副总编的梁衡在采写陕西变化的通讯时,素材已到手,为了找到更形象、更动人的题目,他绞尽脑汁,开始想用一句原汁原味的"信天游",这样更有个性,但找来找去都不理想。后来他从宋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得到了启发,便有了"绿了黄土,红了三秦"的题目,既表现了退耕还林、生态治理的成果,又反映了三秦大地的农民红红火火的新生活。这篇通讯见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梁衡作品梁衡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  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  《新闻绿叶的脉络》  《新闻原理的思考》; 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 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梁衡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 《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 《夏与秋思》 《只求新去处》 《红色经典》 《大无大有周恩来》 《名山大川感思录》 《人杰鬼雄》 《人人皆可为国王》等 学术论文集:  《为文之道》  《壶口瀑布》  、《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 《走近政治》   《梁衡文集》九卷;  有《晋祠》  《夏》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  《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 课本  代表作《数理化通俗演义》, 《没有新闻的角落》, 《新闻绿叶的脉络》, 《跨越百年的美丽》 《把栏杆拍遍》 《青山不老》等, 其中《青山不老》被编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6课,《跨越百年的美丽》被选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
9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