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庶吉士

增加 3,458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250px|缩略图|明[[萬曆徐顯卿宦跡圖·中秘讀書》表現的庶吉士徐顯卿在翰林院讀書的場景]] '''…”
[[File:Xu Xianqing part06.jpg|250px|缩略图|明[[萬曆]]《[[徐顯卿宦跡圖]]·中秘讀書》表現的庶吉士[[徐顯卿]]在翰林院讀書的場景]]
'''庶吉士''',亦稱'''庶常''',名稱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科舉]][[進士]]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目的是使其可先於翰林院內學習,之後再授予各種官職,情況有如今天的見習生或研究生{{r|黃}}。

==沿革==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時開始此制{{r|黃}},選進士於[[六部]]諸[[司]]及翰林院之下觀政。翰林院、[[承敕監]]等近傍衙門<ref>《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二(洪武十八年三月)丙子條:以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丁顯等為翰林院修撰,第二甲賜進士出身馬京等為編修、吳文為檢討、李震為承敕郎、陳廣為中書舍人;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危瓛為衛府紀善、李鴻綱為譚府奉祠正、楊靖為吏科庶吉士、黃耕為承敕郎、蹇瑢為中書舍人、鄒仲寶為國子監助教。瑢後賜名義。其諸進士,上以其未更事俗,優待之,俾之親政於諸司,給以所出身祿米,俟其諳練政體,然後擢任之。其在翰林院承敕監等近傍衙門者,采《書經》「庶常吉士」之義,俱稱為庶吉士。其在六部及諸司者,仍稱進士。</ref>之下者稱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稱觀政進士,行人司下設行人。之後觀政集中至翰林院就學於文淵閣。[[明英宗]]以後慣例,科舉進士一甲[[狀元]]、[[探花]]、[[榜眼]],授予翰林[[修撰]]、[[編修]]。另外從二甲、三甲中,選擇年輕而才華出眾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稱為「選館」。庶吉士分翰林、六科兩等<ref>《雙槐歲抄》:宣德癸丑冬,命吏部選在外庶官有文學者六十八人,令內閣試諸廷,擇知縣孔友諒、進士廖莊等七人改庶吉士,歷事六科。是時合三科進士選二十八人,與修撰馬愉、編修林文、評事張益同進學文淵閣。庶吉士分翰林、六科兩等,惟是年為然。</ref>。

[[File:Hanlin_Plaque_of_Zhou_Fuchin_by_Yang_Changjun.JPG|thumb|300px|[[魯迅]]祖父[[周福清]]曾任庶吉士,其故居今存之“翰林”匾額]]
清[[雍正]]以後,選館更為嚴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決定。庶吉士一般為期三年,期間由翰林院內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於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行走]]」、「[[御史]]行走」,或者外派各地方任官,通常是[[知縣]],此類庶吉士亦有“半個翰林”之稱。

明代的翰林為[[朝廷]]儲備高才之地。[[明英宗]]後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故此庶吉士號稱「儲相」,成為庶吉士的都有機會平步青雲。清朝時[[漢人]]大臣中,亦多出於庶吉士。

== 參考來源 ==
{{reflist|refs=
<ref name="黃">{{cite book|author=黃振良、陳炳容 |title=《金門第一才子 許邂》 |publisher=金門縣文化局 |location=金門縣金城鎮 |isbn=978-986-00-7778-0 |pages=188-197頁 |date=2006年12月}}</ref>
}}

[[Category:庶吉士| ]]
[[Category:中国古代官制]]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