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百家姓

增加 3,741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姓氏举例== 下列读音都为[[普通话]]读音、姓氏部分由来: 赵Zhào: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穆王把赵城赐了给他,其后代以国为姓。[[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据说赵姓放在第一位与此有关。 钱Qián: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为姓。 孙Sūn:[[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孙,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 李Lǐ:皋陶的后人理征因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妻儿在一棵李子树下摘果充饥得以活命,其后人为纪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为"李"姓。 周Zhōu: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朝|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还有以周文王或者周公的部分后人也以周为姓,以及[[唐朝]]时为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改为周姓。 吴Wú:[[周太王]]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吴国]],其子孙称为吴氏。 郑Zhèng:[[郑桓公]]遗族以国名为姓。 王Wáng: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 邹Zōu:最早出自姚姓,以地名为姓。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 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 ==作品背景== 《百家姓》既是一本启蒙教材,也是一本记录[[中国]]姓氏的书籍。其内容来源于姓氏的发展。在《百家姓》之前,有关姓氏的[[文字]]记载可以上溯至商代甲骨文。 [[战国]]时有史官编著的《世本》,记载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等,可惜到[[宋朝]]已经逐渐毁坏。 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中国早起出现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由于内容与姓氏相关,《百家姓》的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Category:830 中國文學總集]]
720,29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