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褐飞虱

增加 8,657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褐飞虱</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jpg|缩…”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褐飞虱</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1.iplant.cn/image2/b/2885751.jpg 原图链接][http://ppbc.iplant.cn 来自 中国植物图像库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褐飞虱

'''拉丁学名''':Nilaparvata lugens(Stal)

'''别称''':褐稻虱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半翅目

'''亚目''':同翅亚目

'''科''':飞虱科(Homoptera: Delphacidae)

'''属''':褐飞虱属

'''种''':褐飞虱

'''英文名''':Brown rice planthopper

|}

褐飞虱Brown rice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分类属性:半翅目 同翅亚目 飞虱科(Homoptera: Delphacidae) 别名:褐稻虱,稻飞虱的一种。 褐飞虱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虫。褐飞虱为单食性害虫,只能在水稻和 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

=='''基本信息'''==
'''中文名''':褐飞虱

'''拉丁学名''':Nilaparvata lugens(Stal)

'''别称''':褐稻虱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半翅目

'''亚目''':同翅亚目

'''科''':飞虱科(Homoptera: Delphacidae)

'''属''':褐飞虱属

'''种''':褐飞虱

'''分布区域''':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

'''英文名''':Brown rice planthopper


=='''分布区域'''==
1、 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省南部。

2、 少量越冬区:北纬19-25℃之间,又以北纬12℃左右以南为常年稳定越冬区。

3、 不能越冬区: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


=='''段形态特征'''==
(1)成虫 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长翅型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体长2.5~4.0毫米。黄褐、黑褐色,有油状光泽。头顶近方形,额近长方形,中部略宽,触角稍伸出额唇基缝,后足基跗节外侧具2~4跟小刺。前翅黄褐色,透明,翅斑黑褐色。短翅型前翅伸达腹部第5~6节,后翅均退化。雄虫阳基侧突似蟹钳状,顶部呈尖角状向内前方突出;雌虫产卵器基部两侧,第1载瓣片的内缘基部突起呈半圆形。

(2)卵 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排成一条,称为"卵条"。卵粒香蕉型,长约1mm,宽0.22mm。卵帽高大于宽底,顶端圆弧,稍露出产卵痕,露出部分近短椭圆形,粗看似小方格,清晰可数。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至锈褐色,并出现红色眼点。

(3)若虫 分5龄,各龄特征如下。

1龄:体长1.1mm。体黄白色,腹部背面有一倒凸形浅色斑纹,后胸显著较前、中胸长,中、后胸后缘平直,无翅芽。

2龄:体长1.5mm。初期体色同1龄,倒凸形斑内渐现褐色;后期体黄褐至暗褐色,倒凸形斑渐模糊。翅芽不明显。后胸稍长,中胸后缘略向前凹。

3龄:体长2.0mm。黄褐色至暗褐色,腹部第3、4节有一对较大的浅色斑纹,第7~9节的浅色斑呈山字形。翅芽已明显,中、后胸后缘向前凹成角状,前翅芽尖端不到后胸后缘。

4龄:体长2.4mm。体色斑纹同3龄。斑纹清晰,前翅芽尖端伸达后胸后缘。

5龄:体长3.2mm。体色斑纹同3、4龄。前翅芽尖端伸达腹部第3~4节,前后翅芽尖端相接近,或前翅芽稍超过后翅芽。

=='''危害特征'''==
对水稻的为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直接吸食为害:以成、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虫量大,受害重时引起稻株瘫痪倒伏,俗称"冒穿",导致严重减产或失收。

②产卵为害:产卵时,刺伤稻株茎叶组织,形成大量伤口,促使水分由刺伤点向外散失,同时破坏疏导组织,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

③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褐飞虱不仅是传播水稻病毒病--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的虫媒,也有利于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为害。取食时排泄的蜜露,因富含各种糖类、氨基酸类,覆盖在稻株上,极易招致煤烟病菌的滋生。

=='''生活习性'''==
① 10℃左右褐飞虱也能正常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自然变温条件下,褐飞虱卵期胚胎发育的起点温度为10.6℃。褐飞虱卵在25℃左右孵化率最高,达91.5%,完成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与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15℃、20℃、25℃、28℃及29℃恒温下卵期分别为26.7、15.2、8.2、7.9及8.5天,在28℃左右卵期最短。在12-13℃条件下褐飞虱4龄和5龄若虫均能正常生活与活动。褐飞虱长翅型雄成虫正常活动的温度范围为9-30℃,长翅型雌成虫为10-32℃。在20-33℃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成虫寿命缩短。褐飞虱雌成虫寿命在25℃下为22天,在17-20℃时寿命长达30天。气温较高时,褐飞虱雌成虫的产卵率较高。褐飞虱雌成虫产卵盛期历时10-15天,产卵高峰期通常持续6-10天。如果气温低于17℃,褐飞虱卵巢管不能发育,但将这些成虫每天只放在较低温度下几小时,几天后,它们在低于17℃的温度下也能产卵。

② 9月中旬至10月上旬褐飞虱外迁。褐飞虱在北纬25°以北不能越冬,每年虫源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北往返迁移,受季风进退的气流制约。一般每年3月下旬至5月份,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迁入两广南部发生区(北纬19°到北回归线),在该区繁殖2-3代,于6月份早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成虫随季风北迁,主降于南岭发生区(北回归线至北纬26-28°),7月中下旬南岭区早稻黄熟收割,再北迁至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褐飞虱,随东北气流向西南回迁。在我省,北部地区褐飞虱从稻田南迁的时间比南部地区早,在沿江、苏南地区常出现来自山东、淮北等地的褐飞虱成虫回迁峰。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外来虫源区,每年虫源迁入的迟早和数量对当地褐飞虱的发生早迟、世代数和发生程度有较大影响。

=='''发病特点'''==
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自北而南递增。越冬北界随各年冬季气温高低而摆动于北纬21-25℃间,常年在北纬25℃以北的稻区不能越冬,因此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向北逐代逐区迁入。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卵,多产子叶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数产在稻茎、穗颈和叶片基部中脉内,每头雌虫一般产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虫产卵量比长翅型多。

褐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0-30℃时,生长发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为适宜,温度过高、过低及湿度过低,不利于生长发育,尤以高温干旱影响更大,故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和,则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为害。

流行动态:褐飞虱是中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与白背飞虱混合发生为害,两种飞虱不同年份在不同省份和地区发生程度不同,年发生为害面积均在2亿亩次以上。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适时烤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褐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生物防治:褐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褐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应保护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选用高效、低毒、残效期长的农药,尽量考虑对天敌的保护,掌握在若虫2-3龄盛期施药。

*主要天敌:

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蜘蛛、线虫、菌类

*常用药剂:

吡蚜酮,烯啶虫胺等杀虫剂。注意褐飞虱对吡虫啉仍有很高的抗性,暂不可用于褐飞虱的防治。
=='''参考消息'''==
3,4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