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1
次編輯
變更
地球轨道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地球轨道</big> '''
|-
|<center><img src=http://s16.sinaimg.cn/mw690/002AFutCzy7emq3tHNJ3f&690 width="250"></center><smal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81ed5c0102yagp.html 来自新浪网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地球轨道</big> '''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地球轨道
'''平均轨道半径''' :149 600 000 千米
'''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365.256 天
|}
'''<big>地球轨道</big>'''(Earths orbit)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路径,大体呈偏心率很小的椭圆,其半长轴(a)1.496×10千米;半短轴(b)1.4958×10千米;半焦距(c)25×10千米;周长(l)9.4×10千米。地球椭圆轨道的偏心率(e)和扁率(f)分别为(1/60或0.016和1/7000),太阳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变化在1.471×10~1.521×10千米之间,平均距离为1.496×10千米。地球轨道所在的平面,就是黄道面。
== 轨道演变 ==
地球受太阳的引潮力的作用,地球公转所具有的动能将会逐渐转化为潮汐能。从一个长远的期限来看,地球会逐渐远离太阳,不过这个速度会非常小。还有一个更小的因素,那就是宇宙的膨胀,但是在这个阶段,宇宙膨胀起的作用更加小,和上面那个已经很小的数字相比还是忽略不计。这两个因素的作用都是长期作用,可能从这个短时间的范围来看,这两个因素所起的作用还没有一个微小的[[流星体]](就是一颗流星啦)撞击地球所起的作用大。 不过,最多几十亿年地球轨道在这之中变化不会太大,但是会有的,而且会影响气候变化。<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3019808433_b3fe9eb100100wbrb.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intoutiao&loc=37&r=9&doct=0&rfunc=100&tj=none&tr=9 地球轨道另一侧发现神秘天体,一直被太阳遮挡,跟随地球40多亿年,新浪网 2018年11月02日] </ref>
== 形成原因 ==
=== 银河质量比看起来要大10倍 ===
1977年,天文学家薇拉·鲁宾发现,在银河系等螺旋星系边缘地带的星体的运动速度并不像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恒星离星系中心越远,其运动速度应该越慢,但是螺旋星系外侧的恒星运动的速度却与其他恒星一样。而这样的速度,需要有更大得多的质量聚集在星体或者星云上。例如如果是银河系的话,它的质量应该是的10倍。文章称,一种可能是,假设存在那些大量的无法检测到的物质,它既不吸收也不发射能量。另一种可能是承认我们的引力理论不够完善,因此应该修改爱因斯坦和牛顿的理论。这两种选择都很极端:一个是我们假设引力在宇宙范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运行,另一个是我们假设宇宙中存在我们对其一无所知的幽灵实体。如果是后一种假设,天体物理学需要我们展开诚意的、真正的行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学家约翰·W。莫法特解释说,"暗物质在宇宙初始阶段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然后宇宙开始膨胀,宇宙大爆炸40万年后,事情起了变化。如果我们假设重子物质(即普通物质)是宇宙中惟一的物质,那近期的所有数据就都解释不通,当前的标准模式应该引入其他物质,这样爱因斯坦的引力论才能符合数据"。根据这位引力专家,"寻找暗物质或将成为最大的徒劳无功的实验,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艾伯特·亚伯拉罕·米切尔森还是物理化学家爱德华·莫利,在19世纪末期都没有发现能媒"。虽然很少,但在1997年,人们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这在广义相对论中是不可能的,一定是有因素在推动。于是诞生了一个比暗物质更加奇怪的概念。我们谈论的是一种谁也不太了解的具有推动作用的物质,它被称之为暗能量。日内瓦大学的马丁·孔茨和多梅尼科·萨波内教授认为,问题在于我们无法通过实验区分,这到底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修改后的引力理论。
=== 引力极弱地区的定律 ===
德国波恩大学教授贝努瓦·法马伊也认为,必须对引力论做一些修改。"暗物质似乎懂得如何与普通物质搭配。无论我们观察什么星系,可见物质的重力和暗物质辐射的比例都是一样的,就像两者商量好了一样。这让人诧异,因为我们原本以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每个星系的特殊历史"。1983年,以色列物理学家莫尔德艾·米尔格龙公布了一个模型,根据该模型,引力在物质厚度极其稀薄的地方作用方式不同。因此,就像牛顿的理论在强烈的引力场不适用一样,爱因斯坦的引力论在这些地区也应该被替换,或许需要为引力极弱地区提出一个新的定律。这个模型虽然得到了一些拥护者,但是所谓的修正牛顿动力学说还是面对重大障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验上皆是如此,因为它并不非常符合对银河星团X射线的最新观察结果。一个可能性更大的替代理论是上文的物理学家约翰·W·莫法特提出的经过修改的引力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电磁场和引力场的方程式。结果并不为大家所乐见,一方面它提出了一种未知力量,另一方面它认为著名的常数--重力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常数,光速也不是,但重力与光速的商确实是不变的。最后,时间会告诉我们,哪一种理论才是真理。
=== 天体正悄无声息地向地球轨道飞驰而来 ===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科学家计算,地球再远离太阳2.4公里,就能抵消大气里二氧化碳增加两倍之害,但这需要用数百万枚[[氢弹]]来炸地球。到时地球还在吗?人定胜天的想法自古从没断过,例如人类从来就想控制或改变气候,用温室废气把生活环境搞砸后,此念益切。救地球有治本,有治标,治本是迅速减少或根本停止排放温室废气,看当前人类的表现,大不易。治标即"地球工程",例如取法火山爆发,把无数硫化小球(sulphurpellet)射到空中,增加把太阳光挡回去的反射力,但硫化物会破坏臭氧层,暖化问题解决,人类也死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知道,让5万5000面镜子进入轨道,把太阳光反射掉,能抵消二氧化碳加倍的效应,但每镜子必须有一百平方公里大,不可行。看来,"地球工程"说易行难,还是想法治本吧。<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81ed5c0102yagp.html 自制太阳、地球、月亮运行轨道模型,新浪网 2017-09-19] </ref>
== 相关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