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始皇帝

增加 475 位元組, 5 年前
歼灭六国
==='''统一前的预备'''===
[[ 嬴政 ]] 即位初年年龄尚幼,但其麾下秦军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例如 [[ 秦国 ]] 将领[[蒙骜]]分别在 [[ 秦王政 ]] 三年(公元前244年)攻取 [[ 韩国 ]] 十三城<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ref>,以及在 [[ 秦王政 ]] 五年(公元前242年)攻取 [[ 魏国 ]] 二十城,并在该地设置 [[ 东郡]]<ref group="古" name="20cities" /><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ref>。
====''' [[ 郑国渠]]'''====
{{See also|郑国渠}}
[[郑国渠]]在公元前246年( [[ 秦王政 ]] 元年)开始建造<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15|《史记·六国年表》]]:始皇帝元年,击取晋阳,作郑国渠。</ref>{{notetag|1=东汉班固[[s:汉书/卷029|《汉书·沟洫志》]]记载: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与史记所记年份完全相符,因此郑国渠建造的年份应为秦王政元年。}},位于今日 [[ 中国 ]][[陕 西省 ]][[ 泾阳县 ]][[ 上然村 ]] 泾出口一带。建议者为来自[[韩国 ]]( [[ 战国]])| [[ 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 ]] ( [[ 水工]])| [[ 郑国]],其真正身份是 [[ 韩国 ]] 的[[间谍]]| [[ 细作]]。
当时 [[ 三晋 ]] 之一的 [[ 韩国 ]] 听说 [[ 秦国 ]] 喜欢大兴土木,就想以建渠消耗 [[ 秦国 ]] 的国力,使 [[ 秦国 ]] 无法向东用兵, [[ 韩国 ]] 便让水工 [[ 郑国 ]] 找机会游说 [[ 秦国 ]] ,让 [[ 秦国 ]] 凿通泾水,从 [[ 中山 ]] 以西到 [[ 瓠口 ]] 修一条水渠,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馀里,用来灌溉农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29|《史记·河渠书》]]: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ref>。工程进行途中, [[ 郑国 ]] 的阴谋被发觉, [[ 嬴政 ]] 打算杀掉 [[ 郑国 ]] [[ 郑国 ]] 指自己虽然是为 [[ 韩国 ]] 做细作而来,但建渠不会为 [[ 韩国 ]] 延续多少国祚{{notetag|1=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郑国-{云}-:「臣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代之功」是也。}},而渠建成以后的确会对 [[ 秦国 ]] 大为有利<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29|《史记·河渠书》]]: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ref>。
实际上以 [[ 秦国 ]] 之强,也免不了受到自然灾害的烕胁, [[ 秦王政 ]] 四年(公元前243年)[[蝗灾]]严重导致瘟疫流行,甚至逼使 [[ 嬴政 ]] 下诏鼓励老百姓纳粟受爵<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ref>,在某程度上说明在 [[ 关中 ]] 地区建渠,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必要性,因此 [[ 嬴政 ]] 最终命令 [[ 郑国 ]] 继续把渠修成<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29|《史记·河渠书》]]:秦以为然,卒使就渠。</ref>。
自渠成后,淤积溷浊的[[泾河]]水被引至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硷地]],面积达四万多顷,亩产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成为沃野,再没有饥荒年份,为併吞六国打下坚实基础,该渠也因此被命名为「 [[ 郑国渠 ]] 」<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29|《史记·河渠书》]]: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ref>。
===='''谏逐客书与李斯'''====
{{See also|谏逐客书}}
虽然 [[ 郑国渠 ]] 的建设本身对 [[ 秦国 ]] 利大于弊,但其企图疲弊 [[ 秦国 ]] 的意图,郄引起 [[ 秦国 ]] 本土大臣的警觉,认为 [[ 山东 ]] 六国出身的客卿根本不值得信任,在他们的怂恿下, [[ 嬴政 ]] 颁布「 [[ 逐客令 ]] 」,驱逐一切出身六国的客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7|史记·李斯列传]]》: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ref>{{refTag|name=cutqian2|page=54-62}}。
据《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记载, [[ 嬴政 ]] 颁布「 [[ 逐客令 ]] 」的时间为 [[ 秦王政 ]] 十年(公元前237年),正值 [[ 吕不韦 ]] [[ 嫪毐 ]] 之乱被罢免的时间,因此「 [[ 逐客令 ]] 」很有可能针对的是「养士三千」的相国 [[ 吕不韦 ]] ,以削弱 [[ 吕不韦 ]] 的势力。 [[ 吕不韦 ]] 的门客之一,出身自[[楚国]][[上蔡]]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为了避免被逐的命运, [[ 李斯 ]] 主动向 [[ 嬴政 ]] 上书,这就是着名的「[[s:谏逐客书|谏逐客书]]」,内容大致如下:
{{Quote_box
}}
[[ 嬴政 ]] 读了[[李斯]]的上书,就废除了“ [[ 逐客令 ]] ”<ref>《史记》 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ref>,命人追回 [[ 李斯 ]] ,并恢复其官职。
===='''徵辟韩非'''====
{{see also|韩非|韩非子}}
[[韩非]]出身 [[ 韩国 ]] 公族<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ref>,有口吃的毛病<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着书。</ref>,与 [[ 李斯 ]] 都是 [[ 战国 ]] 着名 [[ 思想家]][[荀子]]的学生, [[ 李斯 ]] 自觉才学不如 [[ 韩非]]<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ref>,他们都信奉「[[性恶论]]」,认为人的思想容易受到环境左右{{refTag|name=cutqian2|page=54-62}}。
自[[商鞅变法]]后使 [[ 秦国 ]] 强大后, [[ 秦国 ]] 的统治阶级便相当重视[[法家|法家思想]],并用之作为治国方针{{refTag|name=cutqian2|page=62-69}}。另一方面, [[ 韩非 ]] [[ 荀子 ]] 处学成归来后,多次上书 [[ 韩王 ]] ,但不为所用,于是写下《[[五蠹]]》、《孤愤》、《显学》、《难言》等着作。
[[ 韩非 ]] 的着作流传到 [[ 秦国 ]] 后, [[ 嬴政 ]] 相当欣赏其所阐述的治国思想,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ref>,当从 [[ 李斯 ]] 口中得知作者为 [[ 韩非 ]] 后,即以战争作要胁,逼 [[ 韩王 ]] [[ 韩非 ]] 出使 [[ 秦国]]<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曰:「此韩非之所着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ref>。
公元前233年( [[ 秦王 政14 政]]14 年), [[ 韩非 ]] 出使 [[ 秦国]]{{refTag|name=cutqianyr}},受到 [[ 嬴政 ]] 的欣赏,准备加以重用, [[ 李斯 ]] 与[[姚贾]]{{notetag|1=《[[s:战国策/卷07|战国策·秦策五·四国为一将以攻秦]]》记载韩非向嬴政进谗言,指出使关东三年,破坏四国合纵的姚贾实际上只是借嬴政之势,用秦国的珍宝,私自结交诸侯。儘管姚贾最终消除了嬴政的疑心,但自此与韩非结仇。}}怕 [[ 嬴政 ]] 重用 [[ 韩非 ]] ,私下诬陷 [[ 韩非 ]] ,说 [[ 韩非 ]] [[ 韩国 ]] 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 [[ 秦国 ]] ,既然不能为 [[ 嬴政 ]] 所用,那就是一个祸患,劝 [[ 嬴政 ]] [[ 韩非 ]] 禁锢在 [[ 云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ref>{{notetag|1=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括地志-{云}-:「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 [[ 嬴政 ]] 深以为然{{refTag|name=cutqian3|page=81-88}}。不过 [[ 李姚 ]] 两人害怕 [[ 嬴政 ]] 反悔,为免夜长梦多,于是派人给 [[ 韩非 ]] 送去毒药,让他自杀{{refTag|name=cutqian3|page=81-88}}。 [[ 韩非 ]] 想向 [[ 嬴政 ]] 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ref>。
后来 [[ 嬴政 ]] 后悔,命人赦了 [[ 韩非 ]] 的罪名,但为时已晚, [[ 韩非 ]] 已被毒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6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ref>。
在众多 [[ 韩非 ]] 着作中, [[ 嬴政 ]] 则比较欣赏 [[ 韩非 ]] 在《 [[ 孤愤 ]] 》、《 [[ 五蠹 ]] 》的理论阐述,例如 [[ 韩非 ]] 在《[[s:韩非子/孤愤|孤愤]]》中称有才有谋的人,一定有远见并且能明察秋毫,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处的奸邪;能执法之人,一定性格坚毅并且为人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ref group="古">《[[s:韩非子/孤愤|韩非子·孤愤]]》: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姦。</ref>。另一方面, [[ 韩非 ]] 亦在《 [[ 五蠹 ]] 》论述,指作为明君,应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指[[诗经]]、[[书经]]),而该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吏为师;不提倡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才能奠定称王天下的资本<ref group="古">《[[s:韩非子/五蠹|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ref>
[[ 韩非 ]] 亦毫不客气称学者([[儒家|儒生]])、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徵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五蠹]]),指这些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ref group="古">《[[s:韩非子/五蠹|韩非子·五蠹]]》: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ref>。这些论调也间接影响 [[ 嬴政 ]] 日后作出「焚书」、「坑儒」的决定{{refTag|name=cutqian3|page=81-88}}。
==='''歼灭六国'''===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