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增加 6,399 位元組, 4 年前
categorg:+230
'''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此篇文字出自《道德经》,作者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主要告诉大家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中文名 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出处道德经作 者老子 朝代 春秋战国时期
[[File:4d086e061d950a7b2b4c88ca0fd162d9f2d3c947 (1).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4d086e061d950a7b2b4c88ca0fd162d9f2d3c947?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4d086e061d950a7b2b4c88ca0fd162d9f2d3c947?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图片来源百度]]]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译文==
上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731258/3e47oiYdGarRHwCgZfr-Blj5mPQdubkfT-pxQkm1toZFqFPhjzULaRMPexqMg42CdcAT6tv10_tUZlf54Q2bsNYmiQbDBrWeW339OcVNuTA |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2-11-22] </ref> 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释==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lèi),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引语==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

==评析==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称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731258/3e47oiYdGarRHwCgZfr-Blj5mPQdubkfT-pxQkm1toZFqFPhjzULaRMPexqMg42CdcAT6tv10_tUZlf54Q2bsNYmiQbDBrWeW339OcVNuTA |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2-11-22] </ref>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处==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视频


{{#iDisplay:q0144c2ywsc | 560 | 390 | qq }}




==参考资料==

categorg:+230
8,9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