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

增加 35,230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Officeholder|name =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 (俄語: </h4>|original_name = {{lang|ru|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 不要使用诺贝尔奖奖章 -->|image = <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33/f8/fbfba5deb6c2077b9d8486818992.jpg" width="250" ><br> <br>[https://www.itsfun.com.tw/%E7%B1%B3%E5%93%88%E4%BC%8A%E7%88%BE%C2%B7%E8%AC%9D%E7%88%BE%E8%93%8B%E8%80%B6%E7%B6%AD%E5%A5%87%C2%B7%E6%88%88%E7%88%BE%E5%B7%B4%E5%96%AC%E5%A4%AB/wiki-9461065-1595635 圖片來源itsfun.com.tw]|caption = 1987年戈尔巴乔夫于[[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苏联共青团]]大会上讲话|imagesize = 250px|office = [[File:Flag of the Soviet Union.svg|22px|border]][[蘇聯總統]]|premier =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br>[[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br>[[伊万·斯捷潘诺维奇·西拉耶夫]]|vicepresident =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term_start = 1990年3月15日|term_end = 1991年12月25日|predecessor = 首任(设总统制)|successor = [[鮑利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br>([[俄罗斯总统|俄 馬化: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ov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斯聯邦總統]])|office2 = [[File:Flag of the Soviet Union.svg|22px|border]][[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deputy2 = {{Link-en|叶戈尔·利加乔夫|Yegor Ligachev}}<br /> [[弗拉基米尔·安东诺维奇·伊瓦什科]] <small>(1990 – 1991)</small>|term_start2 = 1985年3月11日|term_end2 = 1991年8月24日|predecessor2 =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successor2 = 說明 废止(苏联解体)|office3 = [[File:Flag of the Soviet Union.svg|22px|border]]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br /><small>(1989年改稱最高蘇維埃主席)</small>|deputy3 = {{Link-en|阿纳托利 · 資訊,1931 卢科亚诺夫|Anatoly Lukyanov}}|term_start3 = 1988年10月1日|term_end3 = 1990 年3 月2 月15 |predecessor3 =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successor3 = 废止(职权移交总统 ,蘇聯 |office4 = [[File:Flag of the Soviet Union.svg|22px|border]] [[苏联共产党中央 政治 家, 局]]委员|general_secretary4=[[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br>[[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br>[[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br>自己|term_start4 = 1979年11月27日|term_end4 = 1991年8月24日|office5 = [[File:Flag of the Soviet Union.svg|22px|border]] [[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general_secretary5=[[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br>[[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br>[[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br>自己|term_start5 = 1978年11月27日|term_end5 = 1991年8月24日|birth_date = {{birth date and age|1931|3|2}}|birth_place = {{USSR}}[[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北高加索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death_date =|death_place =|residence = {{RUS}}[[莫斯科]]|spouse = [[賴莎·戈爾巴喬娃]]|party = {{CPSU}}<br/>{{small|(1950-1991)}}<br />无党籍<br/>{{small|(1991–2001)}}<br />[[俄羅斯社會民主黨]]<br/>{{small|(2001-2004)}}<br />无党籍<br/>{{small|(2004–2007)}}<br/>[[社會民主人士聯盟]]<br/>{{small|(2007-)}}|religion = |alma_mater = [[莫斯科国立大学]]|profession = 律师|nationality = {{USSR}}(1931-1991)<br>{{RUS}}(1991-)|signature = Gorbachev Signature.svg|awards = [[诺贝尔和平奖]]([[ 諾貝爾和平獎 獲得者。1985 |1990 上台,出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1990至1991年間出任唯一一任 ]])|website = [http://www.gorby.ru/en/ 戈尔巴乔夫基金会(英文)]|educate = *[[莫斯科國立大學]]法學士*斯塔夫羅波爾農業學院農業經濟碩士}}{{ Listen| filename= Mihail Gorbachev voice.oga |title=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蘇聯總統,也是唯一一位在十 声音 |type= speech |description= 2012年11 革命後出生 录制 }}{{波羅 蘇聯領導人。海之路}}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在其總書記任內推行開放 '''({{lang-rus|'''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ov'''}}{{Audio|Ru-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ogg|听}},{{bd|1931年|3月2日|catIdx=Горбачёв}}),[[苏联]] 策,1987 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85 和1989 上台,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列表|苏联最高领导人]]。1990至1991 兩度當選美國時代年度風雲 间出任唯一一任的[[苏联总统]],也是唯一一位在[[十月革命]]后出生的苏联领导 物,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截至目前 [[戈尔巴乔夫]]在其[[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总书记]]任内推行[[開放政策]],1987年和1989年两度当选美国[[時代年度風雲人物]],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然而 他是繼埃貢·克倫茨(東德)、漢斯·莫德羅(東德)、洛塔爾·德邁齊爾(東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 戈尔巴乔 (蘇聯)、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西拉耶夫(蘇聯)、內梅特·米克洛什(匈牙利)之後 取得的这些成就 少數還健在 还是有很多争议 前東方集團的領導人之一
截至目前,他是继[[埃贡·克伦茨]]([[东德]])、[[汉斯·莫德罗]]([[东德]])、[[洛塔尔·德迈齐尔]]([[东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蘇聯]])、[[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西拉耶夫]]([[蘇聯]])、{{Link-en|內梅特·米克洛什|Miklós Németh}}([[匈牙利]])之后,少数还健在的前[[东方集团]]的领导人之一。 == 早年经历 ==戈尔巴乔夫出生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農家,来自一个[[切尔尼戈夫]]的[[乌克兰]]移民与[[沃罗涅日]]的俄罗斯人的混合家庭。幼时,戈尔巴乔夫曾经历过[[1932年苏联大饥荒]]。他后来回忆时说:“在那个时候,我家乡的普利里沃利诺耶村有接近一半的人饿死,包括我父亲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的祖父和外祖父在1930年代都以编造的罪名被逮捕,他父亲的祖父安德瑞·莫伊谢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也被送到西伯利亚流放。 他的父亲,谢尔盖·安德烈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是一名拖拉機站的联合收割机操作员,也是[[二战]]老兵。他的母亲玛利亚·潘捷耶列夫·戈尔巴乔娃是[[集体农庄]]的工人。 14歲加入共青團,1955年,戈尔巴乔夫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法学专业毕业,在大学期间認識了哲學系的[[赖莎·马克西莫芙娜·戈尔巴乔娃]]。他们1953年结婚,毕业后搬去了斯塔夫罗波尔,成為斯塔夫羅波爾市第一書記。1957年,他们有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孩子。1967年戈尔巴乔夫透過函授課程從[[斯塔夫羅波爾農業學院]]獲得農業經濟碩士。现在,戈尔巴乔夫有两个孙女和一个曾孙女。 == 党内晋升 ==1961年,戈尔巴乔夫参加了苏共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二十二大]]。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二十年内苏联要在人均产值上超越美国。在此期间,戈尔巴乔夫在地方共青团组织内迅速上升。1963年,他被提拔为斯塔夫罗波尔农业部门的党委领导。1970年, 乔夫被任命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年轻的地方党委领导人之一。在职期间,戈氏努力重组集体农场,重视农民在决策中的意见,扩大他们的自留地,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準。 [[File:Bundesarchiv Bild 183-1986-1126-307, LPG Golßen, Besuch durch KPdSU Delegation.jpg|thumb|left|戈尔巴乔夫前往[[東德]]巡視一座養豬場,攝於1966年6月10日。]] 很快,1971年他进入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三年后的1974年,他成为[[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一名代表和青年事务常委会的主席。紧接着,在曾支持戈尔巴乔夫的{{Link-en|費奧多爾·庫拉科夫|Fyodor Kulakov}}因心脏病去世之后,1978年戈尔巴乔夫替代他进入了中央委员会里的农业秘书处。1979年,戈成为了政治局候补委员,一年后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戈尔巴乔夫将他在党内的不断晋升归功于党内的意识形态大佬[[苏斯洛夫]]。 [[File:Gorbachev Party Document of the CPSU.gif|left|thumb|250px|戈尔巴乔夫的苏共党证 (1986-1991)]]在[[安德罗波夫]]统治期间(1982至1984年),戈尔巴乔夫已然成为最活跃的政治局委员之一。同时,近五分之一的顶层人员,包括部长与地方大员,都被换成了年轻人。其中像[[雷日科夫]]和{{Link-en|叶戈尔·利加乔夫|Yegor Ligachev}}这些被提拔的人,都与戈尔巴乔夫有着密切的工作关系。作为苏共党内大员,戈尔巴乔夫自然有许多出国访问旅行的机会。而这些出国的经历又深远地影响到了他的政治观点和对社会的看法。1972年,他率代表团前往比利时访问;三年后,他访问了[[联邦德国|西德]];1983年,戈尔巴乔夫又带团去了[[加拿大]]并会见了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和一些加拿大国会人士;1984年,戈氏赴英旅行,其间又会见了时任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 1984年,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去世。其生前曾表示希望戈尔巴乔夫来继任总书记一职。然而,继任者却是高龄且已重病的[[ 尔年科]]。很快,这位新任的总书记在下一年又去世了。此时,党内已开始迫切需要一名年轻的领导。1985年3月11日,仅在契尔年科死后三个小时,戈尔巴乔夫被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时戈尔巴乔夫仅有54岁,还是当时政治局里最年轻的成员。他也是首位在前次竞争失败后成功当选的党内领导人。 == 任總書記和民主改革 =={{main|開放政策}}[[File:Reagan Gorbachev White House Library.jpg|thumb|[[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巴契夫與[[美國總統]][[罗纳德·里根|雷根]]合攝於[[美國]][[白宮]]圖書館。]] [[契尔年科]]病逝後,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11日以54歲之齡,当选为苏联最年轻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开放来阻止苏联共产主义的退化,其开始标志是1986年2月召开的第27次苏联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 开始推行改革。对军队的改革从削减军费开始,进而对其使命任务和体制编制进行调整,主动放弃了对军队 领导。为表现“[[新思维]]”,并树立改革形象,戈尔巴乔夫及部分苏共领导人刻意与军队保持距离。苏军40集团军司令格罗莫夫说,当集团军从[[阿富汗]]完成撤军(1985年2月15日)回到苏联境内时,“没有一名国家领导人,或者是国防部的领导人来迎接我们”,“故意不重视部队撤出阿富汗这件事是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失策表现之一,戈尔巴乔夫的战友们随随便便就将前任的错误推到我们身 ”。 鉴于[[斯大林]]时期无法无天的镇压暴行,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司法制度和建立法治国家的任务。在法治和无罪推定原则指导下,1987年9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建立了一个委员会重审历史案件。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委员会为约100万公民平反。其中意义深远的是,斯大林的政治反对派([[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托洛茨基]]等人)的几十年沉冤得到了平反昭雪。[[赫鲁晓夫]]也得到了部分平反,1989年首次发表了赫鲁晓夫在20大上所作的“秘密报告”。一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被剥夺了苏联国籍的持不同政见者和人权活动分子被恢复了国籍,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从流放地回到了莫斯科。 接着,戈尔巴乔夫又以“公开性”正式地拉开政治体制改革的帷幕。原来被出版检查打入冷宫的作品纷纷出笼,到1988年底,数千部以前被称为特殊作品的著作(包括[[托洛茨基]]、[[李可夫]]、[[克伦斯基]]、[[邓尼金]]等的著作)同读者见面。媒体审查机制和禁忌逐渐解除。戈尔巴乔夫大声疾呼:“人们 权了解有关过去的全部真相。必须废除关于档案的禁令,使任何文献都成为公开性的财富,如实地恢复我们所经历过的 個顯 切的本来面目。” 1988年6月,在苏共中央第19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首次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实质内容是建立“真正的人民政权制度”,实现社会公正。进而,戈尔巴乔夫提出“党的地位不应当依靠宪法来强行合法化”,“苏共要严格限制在民主程序范围内”去争取执政地位。 同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特别是停止武力干预,他的發言人将这个政策称为“[[辛納屈主義]]”。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但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在[[罗马尼亚]]却发生了暴力事件),史称为“[[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实际上结束了从二战以后长达四十五年的全世界范围内[[冷战]]格局,为此戈尔巴乔夫于1990年10月15日获诺贝尔和平奖,隔年戈尔巴乔夫創立並出任[[苏联总统]]一职。 1989年春天,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第一次实行了[[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部分差额[[直接选举]]。由电视和无线电现场直播,出现了助选的刊物、集会和电视辩论等新事物。通过民主选举,20%的非党人士获得了胜利,引人注目的是在党内受排挤的叶利钦和 名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都成功当选;而苏共一些领导人则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落选(没有获得50%以上的选票)。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等领导人,是自[[中苏交恶]]三十年來两国领导人首次正式会谈。这时正值[[六四事件]]前夕,[[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大批群众,接待仪式从[[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改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陪同戈尔巴乔夫在停机坪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ref>{{Cite news|url=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5038/7407132.html|title=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会见追忆|author=李景贤|work=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f> 1990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废除了宪法第六条关于“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等规定,苏共不再有法定的领导地位。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以后,苏联正式宣布“结束政治垄断”,实行[[多党制]]。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经济状况仍然非常不好,所生产的轻工业产品根本供应不了需求。而由于自[[斯大林]]以来的专制、暴政、对少数民族的迫害,以及自[[勃列日涅夫]]以来的严重腐败,苏联国家政权早就彻底失去了民心。许多加盟共和国的民族独立运动愈演愈烈,一些因民主改革而失去既得利益 胎記 苏共官僚也谋划着发动政变。 1991年8月19日,一些保守派政治家和一部分军人趁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度假时发动了“[[八一九事件]]”,戈尔巴乔夫被软禁了三天,被释放后发现他的声望已被时任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总统[[叶利钦]]蓋過,叶利钦已取代他成為全國的領袖。政变后他被迫将大部分政治局成员撤职,一部分甚至被捕。 ==辭職和蘇共垮台==1991年12月25日,[[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他被迫宣布辭职,[[蘇聯解體|苏联正式解體]]。 晚上7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他说:“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形成的局势,我停止自己作为苏联总统职务的活动。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原则性考虑。”“我坚决主张各族人民的独立自主,主张共和国拥有主权;同时主张保留[[新联盟条约|联盟国家]],保持国家的完整性。但是,事态却是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的,肢解和分裂国家的方针占了上风,对此我是不能同意的。”“我还对我国人民失去一个大国的国籍感到不安,它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十分沉重的后果。”电视中,戈尔巴乔夫神色黯然,语音悲切,前苏共创业时的辉煌与此时谢幕的凄凉形成举世难忘的对比。但表情严肃的他以乐观的预言结束了演说:“我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迟早会结出硕果,我们的人民将生活在繁荣昌盛和民主的社会中。” ==蘇聯解體後的政治動向==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期间,绝大多数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程度的倒退,卢布大幅贬值,路邊[[乞丐]]與刑事犯罪大量增加。保守势力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应该对国家的分裂沒落和许多困难负相当大的责任;也有亲欧美人士认为这是苏共长期统治所形成的各种政治及社会经济问题积重难返的结果<ref name='a1' />,其他人则认为这是叶利钦为了个人权力没有进行完整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结果。 据传,1999年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发表演讲,声称“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ref>{{cite web|url=http://www.cnd.org/HXWZExpress/01/04/010404-3.gb.html|title=戈氏演讲: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ref>,但后来这被证实是一则谣言。戈尔巴乔夫基金会新闻处、安卡拉大学、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等方面曾表示,戈尔巴乔夫在1999年并无到访土耳其,而安卡拉也并不存在一所“美国大学”,该演讲内容是捏造的<ref>{{cite web|author1=徐葵|title=澄清一个假材料的真相|url=http://www.docin.com/p-667243369.html|publisher=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6期}}</ref>。2001年,戈尔巴乔夫接受《光明日报》驻莫斯科特派记者、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李永全采访,面对“美国大学研讨会演讲”一事的询问时再次表示,“我不知道关于土耳其讲话的传闻是哪来的?戈尔巴乔夫不可能讲那样的话,这是断章取义的结果,我在土耳其的讲话有录音。”该采访刊登在《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二期<ref>{{cite web|url=http://www.ixueshu.com/document/f8ceb0d5e82bf377318947a18e7f9386.html|title=《戈尔巴乔夫访谈录》,李永全}}</ref>。 戈尔巴乔夫本人在2013年3月30日俄新社的演讲中则认为苏联解体的责任应由俄罗斯联邦的第一任总统叶利钦负责,因为叶利钦所主张的改革方针是“不负责任的”<ref name='a2'>{{Cite news |url=http://rusnews.cn/xinwentoushi/20130401/43731846.html |title=戈氏开讲谈改革 俄高层劝其勿再提“重建” |work=俄新网 |date=2013-04-01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19233347/http://rusnews.cn/xinwentoushi/20130401/43731846.html |archivedate=2014-03-19 }}</ref>,且称自己“为改革贡献了许多”,又说自己为国家带来了自由。另在2006年2月28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中国大陆《[[环球人物]]》杂志采访时候称:“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谈到苏共倒台时候,戈尔巴乔夫称:“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戈尔巴乔夫又称:“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了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敛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赤贫的人数却远远超过了苏联时期。在这个方面,中国处理得很好。中国沿海省份和地区发展速度快,中西部相对发展较慢,中国领导人现在号召开发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决策完全正确。”戈尔巴乔夫亦对[[邓小平]]给予了高度评价<ref name='a3'>{{Cite news|url=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2/4419783.html |title=吐露肺腑之言 戈尔巴乔夫后悔了 |work=环球人物 |date=2006-05-31 |accessdate=2014-03-19 }}</ref>。同年4月2日,《[[环球时报]]》援引[[俄新网]]的消息称,戈尔巴乔夫于3月30日在题为“人类改变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人类”的公开讲座中回忆自己的从政历程;该文称戈尔巴乔夫主张保留苏联,将苏联解体归罪于他不负责任且毫无依据。<ref>{{cite news|ur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02/c_124534157.htm|title=戈尔巴乔夫称将苏联解体归罪自己毫无根据|work=新华网|date=2013-04-02|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11118283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02/c_124534157.htm|archivedate=2017-01-11}}</ref>亲[[法轮功]]的媒体[[人民报]]则称《环球时报》刊登此文“意在误导民众”,戈尔巴乔夫本人希望消灭共产主义,而苏联的解体也是历史必然。<ref>{{cite news|url=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3/4/3/58066p.html|title=环球时报抬出戈尔巴乔夫忽悠咱(多图)|author=人民报|date=2013-04-03}}</ref> 在1996年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戈尔巴乔夫仅获得了0.52%的选票<ref>{{Cite news |url=http://www2.essex.ac.uk/elect/database/indexElections.asp?country=RUSSIA&election=ru96presidential |title=1996 Presidential Elections |work=英国埃塞克斯大学 |date=2002-12-12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11110605/http://www2.essex.ac.uk/elect/database/indexElections.asp?country=RUSSIA&election=ru96presidential |archivedate=2014-01-11 }}</ref> 因為許多俄國人認 蘇聯瓦解後的貧困動亂戈巴契夫該負責,例如蘇聯瓦解後有好幾年俄國人的平均壽命都縮短了,是當時世界各國罕見的狀況。 戈尔巴乔夫現居於[[莫斯科]]。在[[羅納德·里根]]逝世後,他代表俄羅斯出席他的葬禮。他也曾聯同[[葉利欽]]批評[[普京]]對[[車臣]]的武力政策和態度偏離了[[民主]]。戈尔巴乔夫本人则在2008年5月7日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反击美国对普京演讲的指责,称美国领导人的承诺不可信<ref>{{Cite news |url=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duiwai/20080507/42132913.html |title=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美国领导人的承诺不可信 |work=俄新网 |date=2008-05-08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44926/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duiwai/20080507/42132913.html |archivedate=2014-07-14 }}</ref>,又在同年9月8日接受西班牙埃菲社采访时称西方企图孤立俄罗斯<ref>{{Cite news |url=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duiwai/20080909/42262592.html |title=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西方企图孤立俄罗斯 |work=俄新网 |date=2008-09-09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4142107/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duiwai/20080909/42262592.html |archivedate=2014-07-14 }}</ref>。除了时不时发表些政治观点意见外,1998年时因为他存款的银行破产,为了给它的基金会补充资金,他还十分时髦地为[[必胜客]]和LV皮包拍摄了广告。 中为LV拍摄的广告中,他穿着细条纹西服和大衣,坐在汽车的后排,握着车门把手,在他的身旁放着一个[[路易·威登]]的行李包。透过车窗,他看到的是破败的[[柏林墙]]。从8月份开始,这组广告就作为2007年路易威登集团秋冬季推广活动的一部分,陆续出现在各大时尚和财经类的报刊杂志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 重新出山 ==2008年9月,77岁的戈尔巴乔夫宣布再度进入政坛。<ref>{{Cite news|last=Blomfield |first=Adrian |url=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europe/russia/3104623/Mikhail-Gorbachev-returns-to-Russian-politics.html |title=Mikhail Gorbachev returns to Russian politics |work=The Daily Telegraph |location=UK |date=29 September 2008 |accessdate=3 November 2010 }}</ref> 戈氏于2002年至2004年曾当选[[俄罗斯社会民主党]]领袖,但是该政党根据2007年4月俄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决被迫解散,当年10月戈尔巴乔夫当选全俄罗斯社会运动“[[社会民主人士联盟]]”主席。戈尔巴乔夫于2009年5月13日在接受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采访时宣布:“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国家应当有这样的一个政党,新政党成立倡议委员会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许多公民的支持,目前已收到1万多人的支持信。”2007年11月29日他在接受采访时候称支持普京,但对[[统一俄羅斯党]]无好感<ref>{{Cite news |url=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071129/41975407.html |title=戈尔巴乔夫支持普京但对统俄党无好感 |work=俄新网 |date=2007-11-29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11162834/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071129/41975407.html |archivedate=2014-09-11 }}</ref>。 2011年2月21日,戈巴卓夫指責目前的領導人“狂妄自大、輕視選民”<ref>{{Cite news |ur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2/22/c_121109217.htm |title=戈尔巴乔夫批评俄总统总理“狂妄自大、轻视选民” |work=新华网 |date=2011-02-21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226235323/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2/22/c_121109217.htm |archivedate=2011-02-26 }}</ref>。對於[[梅德韋傑夫]]和俄總理[[普京]]私下決定在兩人之間選出2012年俄總統大選候選人一事,他認 這種行為不僅不尊重選民,而且是“驚人狂妄自大的”表現。“這不是普京個人的事情,而是由全體民眾通過選舉決定的事情,難道其他人就不能參選了嗎?” [[2014年克里米亚归属公投]]后,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对此给予积极评价,称“克里米亚公投是改正历史错误”。<ref>{{Cite news|url=http://news.sina.com.cn/w/2014-03-18/182729737020.shtml |title=戈尔巴乔夫:克里米亚公投是改正历史错误 |work=新浪 |location=CN |date=2014-03-17 |accessdate=2014-03-19 }}</ref> [[File:Michail Gorbatschow BE1.jpg|230px|thumb|2013年的戈尔巴乔夫]] == 评价 ==世人对于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呈两极分化的趋势。有人对其敬仰赞美,有人则对其口诛笔伐。实际上在历史的迷雾尚未散尽之时,试图“盖棺定论”为时过早。对于戈尔巴乔夫和苏联解体,或许至少还要再过很多年才可能有个比较客观或比较一致的看法。 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民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他的“[[新思维]]”比[[斯大林主义]]更接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过于急躁而不是循序渐进,同时也没能成功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和民族矛盾问题,因此没能够挽救住苏联。 === 正面评价 ===有一些西方世界的人深信戈尔巴乔夫崇尚他們宣揚的[[普世价值]],结束了苏共的专制和暴政,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法治]]和[[自由]],并使得东欧国家自主发展,结束了全世界范围的[[冷战]]对峙局面<ref>{{Cite news|ur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1982 |title=对美国崛起影响最大的总统们 |work=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date=2013-08-15 |accessdate=2014-03-19 }}</ref>。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看,戈尔巴乔夫开创的是一个大的改革时代。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带有戈尔巴乔夫印记的一个改革时代的结束,而他之后的[[叶利钦]]以及现在的[[普京]],并没有带领俄罗斯继续戈尔巴乔夫所开始的改革,而是将俄国重新带回黑暗的威权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终极目标上是把俄罗斯改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过戈巴卓夫的初衷是'''苏联'''的[[民主社会主义]]化。 很多人,特别是[[自由主义者]]和亲西方者<ref>{{Cite news|ur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909 |title=他的第三条道路 |work=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author=笑蜀 |date=2013-08-15 |accessdate=2014-03-19 }}</ref>,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能和[[曼德拉]]、[[昂山素季]]相提并论的伟大人物。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结束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引起了社会对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认识和观念的很大改变。因此,经济改革为苏联传统经济模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在现在的俄罗斯,尽管人们正经历着经济转型时期的各种痛苦,但是对于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认识显然已经极大地深化了。 西方一般对戈尔巴乔夫有很高的评价,戈氏在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6年7月,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五国的的民意调查表明,欧洲大部分居民认为戈尔巴乔夫是比[[普京]]优秀的国家领导人,其中支持前者的有59%,支持后者的只有12%。 2011年戈尔巴乔夫过80岁生日时,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颁给他俄罗斯最高荣誉的“[[圣安德烈勋章]]”。3月2日,俄罗斯民间出现了自发的“感谢戈尔巴乔夫”运动,用各种形式对戈尔巴乔夫结束共产党[[一党专政]]表示感谢,一些居民区的街头大型广告牌上还贴出了“感谢戈尔巴乔夫!”。俄国反对党领袖弗拉基米尔·雷日科夫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尊重戈尔巴乔夫,听他的意见,俄国 对种种现状的失望与日俱增,人们都 道,民主和言论自由是同戈尔巴乔夫联系在一起 。”<ref>{{cite web|title=戈尔巴乔夫获最高勋章,俄民间发起“感谢”运动|ur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qqgc/article_2011030631082.html|date=2011-03-06|publisher=[[共识网]]|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103921/http://21ccom.net/articles/qqsw/qqgc/article_2011030631082.html|archivedate=2016-03-05|deadurl=yes}}</ref> === 负面评价 ===很多人,特別是左翼[[威权主义]]者和俄羅斯民族主义者以及现代俄罗斯一些高层领导人<ref name='a2' />甚至一部分前苏联异议人士<ref>{{Cite news|url=http://www.theguardian.com/news/2006/may/19/guardianobituaries.russia |title=Alexander Zinoviev |work=英国[[卫报]] |date=2006-04-24 |accessdate=2014-03-19 }}</ref>,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俄罗斯]]民族罪人和[[共产主义]]的叛徒。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过于草率、脱离实际的对内对 改革政策,以及他对西方 别是[[美国]]的近乎幼稚的过分信赖,戈尔巴乔夫虚荣心强 为了博取西方国家的赞美,而依照西方希望的去做,常常沉醉在西方的赞美 國網 不能自拔,导致了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严重后果,违背了他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初衷,也背叛了共产主义事业。使得俄罗斯沦为了原料附庸<ref name='a1'>{{Cite news|url=http://radiovr.com.cn/2013_08_16/234677826/ |title=俄罗斯网 戲稱 对王小石文章的若干评论 |work=俄罗斯之声 |date=2013-08-16 |accessdate=2014-03-19 }}</ref>,并导致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大滑坡,通胀暴涨等问题。 2012年,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在近百年俄羅斯歷任領導人中戈尔巴乔夫的具体政策最不受歡迎,僅14%的受訪者认为戈尔巴乔夫的具体政策是对的,低於沙皇[[尼古拉二世]](31%),[[斯大林]](近28%),[[赫魯曉夫]](24%),[[叶利钦]](17%)。高達61%的俄羅斯人認 [[普京]]的政策更正確<ref>{{Cite news |url=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120202/43313444.html |title=民调: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仍是最不受欢迎的俄领导人 |work=俄新网 |date=2012-02-02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19222008/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120202/43313444.html |archivedate=2014-03-19 }}</ref>。 2014年4月10日,俄罗斯一名议员证实,来自包括执政党的多个党派议员已正式要求检方调查戈尔巴乔夫,认为他在[[苏联解体]]事件中负有[[叛国罪]]<ref>{{cite book| url=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4-04/12/c_126383507.htm| title=俄议员称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负有叛国罪| publisher=新华网}}{{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又2014年7月23日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刊登文章称,普京私下曾对顾问说戈尔巴乔夫和[[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尼古拉二世]]是俄罗斯史上最大的罪犯,因为他们是软弱者从而把权力抛在 圖頭」上让疯子捡了起来<ref>{{cite web| url=http://www.newsweek.com/2014/08/01/behind-scenes-putins-court-private-habits-latter-day-dictator-260640.html | title=Behind the Scenes in Putin's Court: The Private Habits of a Latter-Day Dictator | publisher=美国[[新闻周刊]]|date=2014-07-24}}</ref><ref>{{cite web|url=http://history.sohu.com/20140730/n402897739_3.shtml|title=普京的真诚独白:俄罗斯史上最大的罪犯是戈尔巴乔夫|date=2014-07-30}}</ref>。 == 参考文献 =={{Reflist}} == 外部連結 =={{Commons|Mikhail_Gorbachev}}* [http://www.gorby.ru/en/ The Gorbachev Foundation]* [http://radiovr.com.cn/2013_12_27/257245873/ 俄罗斯之声-戈尔巴乔夫的政坛之路] {{-}}{{start box}}{{s-none|首任|職位創設}}{{s-title|[[蘇聯總統]]|1990年-1991年}}{{s-none|末任|職位廢除,[[蘇聯解體]]}}|-{{s-before|[[康斯坦丁·契爾年科]]}}{{s-title|[[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5年-1991年}}{{s-after|[[弗拉基米爾·伊瓦什科]]}}|-{{s-before|[[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s-title|[[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br /><small>(1989年改稱最高蘇維埃主席)</small>|1988年-1990年}}{{s-none|末任|职权移交总统}}{{end box}}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国家元首}}{{东方集团执政党领导人}}{{Cold War figures}}{{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976年-2000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奖获得者}}{{Time Persons of the Year 1976–2000}}{{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Горбачёв,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Category: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Category:俄罗斯诺贝尔奖获得者]][[Category:葛萊美獎獲得者]][[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Category:蘇聯政治人物]][[Category:蘇聯共產黨人物]][[Category:俄羅斯無神論者]][[Category:俄羅斯共產主義者]][[Category:莫斯科国立大学校友]][[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Category:烏克蘭裔俄羅斯人]][[Category: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人]][[category:罗马俱乐部成员]][[Category:亞伯丁榮譽市民]][[Category: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奖获得者]][[Category:苏联诺贝尔奖得主]]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