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赫尔姆霍兹

移除 1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外文名 = Helmholtz
| 图像 =
[[File:赫尔姆霍兹123.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bf1801453ed827a1.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doc/3975111-4171000.html 来自 360百科]]]
| 图像说明 = '''赫尔姆霍兹''' |center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821|08|31}}
| 知名作品 = 《生理光学纲要》等。
}}
'''赫尔姆霍兹'''(Helmholtz,1821-1894),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1821年8月31日出生于德国的波茨坦,父亲是位教师、校长,曾研究过古典文献和哲学。赫尔姆霍兹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但他的父亲希望他学医。他就读于皇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学院,他在1847年物理论文[[《节约能源》]]中试图证明,没有能源,就迷失肌肉运动,言下之意就是没有力量。起初在克尼希堡任生理学教授,1871年在柏林成为物理学教授,对电磁学产生极大兴趣。1851年他发明了第一只检眼镜,使检查眼睛内部结构成为可能。这项发明是一座里程碑,开启了内窥镜的先河。他还发明过一种眼压计。
'''赫尔姆霍兹'''在生理学的主要贡献有:
1. 神经传导速率的测量。当时人们认为,神经传导的速度与光速差不多,所以无法测量,他于1850年第一次用蛙神经测量,得出蛙神经传导速率为50米/秒。他以同样方法测得人的神经速率为50-100米/秒。他的测量虽然不太精确,但却开创了先例。
2. 色觉论。他对人的颜色视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三种原色-红、黄、蓝,与此相对应,人的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末梢器官分别具有感红、感黄、感蓝的色素。当这些感光色素受到剌激时,它们分解而导致各自的神经细胞产生不同的神经冲动传向大脑,大脑中这些神经冲动按不同比例的混合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3. 听觉论。1863年,他提出了听觉共鸣说。他认为听觉是由声音的不同频率与耳蜗内基底膜上相应的神经发生共鸣而产生的。听觉共鸣说可以部分地解释听觉现象,但他有一定的缺陷。匈牙利生理学家乔治•冯•贝克西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听觉的行波理论,从而获得1961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赫尔姆霍兹'''对人的颜色视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接受和发展了托马斯扬格的色觉说并在他的著作[[《生理光学纲要》]]一书中对它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他曾从师于当时著名的生理学家缪勒,在心理学的多个方面都做出很大的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生理光学纲要》]]等。
当时人们以为,神经传导的速度与光速差不多,所以不能测量。赫尔姆霍兹冲破了这个禁区,他于1850年第一次用蛙神经进行了神经传导速率的测量。他首先以电剌激蛙神经,然后采用自己发明的筋肉测量计测量筋肉收缩与神经长度的关系。由此,他得出蛙神经的传导速率约为50米每秒。后来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了人的神经的传速率,结果为50-100米每秒。他的测量虽然不太精确,但却开创了心理活动过程的测量和反应时经典研究的先河。
后来在研究中发现,在视网膜上确实存在分别感受红、绿、蓝的的神经细胞,但在传输时神经节细胞、水平细胞以及视觉皮层的神经则采取红绿、黄蓝颉颃的编码形式。
继视觉研究后,'''赫尔姆霍兹'''又研究了听觉现象并于1863年提出了听觉共鸣说。他认为听觉是由声音的不同频率与耳蜗内基底膜上相应的神经纤维发生共鸣而产生的。赫尔姆霍兹发现,基底膜上横向排列着很多辐射状的神经纤维,而且这些纤维从底到顶渐次增长。他认为短纤维感受高频音,长纤维感受低频音。听觉共鸣说可以部分地解释听觉现象,但它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人们对听觉现象的进一步探讨。本世纪40年代未,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亚西和韦弗尔分别提出了行波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来解释听觉现象的形成。
他于1874年9月8日在柏林去世。
3,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