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秦始皇帝

增加 745 位元組, 5 年前
政治措施
=='''政治措施'''==
[[ 嬴政 ]] 用武力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均对后世造成巨大的影响。
==='''[[初并天下诏]]和称 [[ 皇帝]]'''===
[[西周]]初年,只有[[周天子]]才可称为「'''王'''」,但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落,楚吴越三国分别僭越称王,而到了 [[ 战国 ]] 时代, [[ 周天子 ]] 权威更形低落,其间发生「[[五国相王|五国相王事件]]」,各诸侯不但各自称王,还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的王位,一时间「王」的称号亦大幅贬值,因此「皇、帝」之名开始形成。当时各国诸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政权及统一的依据,纷纷从上古史中找出根源,甚至为自己王族编造古代 [[ 帝王 ]] 谱系。如 [[ 战国 ]] 后期[[齐愍王]]及 [[ 秦昭襄王 ]] 互称东西两帝{{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
[[ 嬴政 ]] 统一六国后,下令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及廷尉 [[ 李斯 ]] 等人商议说,五帝的土地虽然广阔,外面还划分有 [[ 侯服 ]] [[ 夷服 ]] 等地区,诸侯是否觐见不由 [[ 天子 ]] 控制,不少诸侯更加是听宣不听调, [[ 嬴政 ]] 的功业已经超越[[三皇五帝]],古代有[[天皇氏|天皇]]、[[地皇 (神话)|地皇]]、 [[ 泰皇 ]] 等称谓,以[[泰皇]]{{notetag|1=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也。}}最尊贵,因此向 [[ 嬴政 ]] 献上「 [[ 泰皇 ]] 」的尊号。颁布律令的称为「[[制书]]」,诏告天下事件的称为「[[诏书]]」{{notetag|1=刘宋裴駰《史记集解》引用蔡邕的敍述,指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诏书。诏,告也。}},印章称「[[玺]]」{{notetag|1=刘宋裴駰《史记集解》引述衞宏的敍述,指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羣臣莫敢用。}},所说的话称「 [[ ]] 」,群臣称其为「[[陛下]]」。天子不再自称为「[[寡人]]」{{notetag|1=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据说是表示自谦之意,又或者是有无上的权力而有高处不胜寒之感。}},改称为「[[朕]]」{{notetag|1=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述东汉[[蔡邕]]对「朕」一词的敍述,指朕有「我」的意思。古者上下共称之,贵贱不嫌,则可以同号之义也。皋陶与舜言「朕言惠,可底行」。[[屈原]]曰「朕皇考」。至秦,然后天子独以为称。汉因而不改。}}<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ref>。
[[ 嬴政 ]] 接受 [[ 王绾 ]] 等人的大多数建议,但对于群臣向自己献上的尊号「 [[ 泰皇 ]] 」,则将其泰字去掉,采用上古「 [[ ]] 」一字,称为「 [[ 皇帝 ]] 」,并追尊其父 [[ 庄襄王 ]] 为[[太上皇]],废除[[谥法]]{{notetag|name=ziho}}<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ref>。自称「''' [[ 始皇帝]]'''」,后代则称 [[ 二世 ]] [[ 三世 ]] 直到万世<ref group="古" name="2si3si" />。百姓则称为「[[黔首]]」<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民曰「黔首」。</ref>{{refTag|name=cutqian4|page=107-113}}。
另一方面, [[ 嬴政 ]] 又命 [[ 李斯 ]] 将[[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磨成[[玉玺]],亦即是后世相传的「[[传国玉玺]]」{{notetag|1=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北魏崔浩的敍述,指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 [[ 玉玺 ]] 大小为四寸方形,由 [[ 咸阳 ]] 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refTag|1=中国社学科学院:[http://www.cass.net.cn/show_news.asp?ID=7035 传国玉玺漫谈]}}, [[ 玉玺 ]] 上方凋着五条龙,上写八个虫鸟[[篆字]],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有「昊天之命、 [[ 皇帝 ]][[ 寿昌]]{{refTag|1=钦定四库全书版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7128&by_title=%E5%8F%B2%E8%A8%98%E6%AD%A3%E7%BE%A9&page=84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卷五-卷六》,第84页],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见《三国志·吴书》)」、「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见《 [[ 应氏汉官 ]] 》、《 [[ 皇甫世纪 ]] 》)」以及「受天之命, [[ 皇帝 ]][[ 寿昌 ]] (史家[[裴松之]]说法)」四种说法。
==='''五德终始说'''===
[[ 秦始皇 ]] 採用 [[ 战国]][[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黄帝]]属土德,有 [[ 黄龙 ]] [[ 大蚯蚓 ]] 出现。[[夏朝]]得木德,有 [[ 青龙 ]] 降落在都城郊外,草木长得格外茁壮茂盛。[[商朝]]得 [[ 金德 ]] ,所以才从山中流出银子来。 [[ 周朝 ]] 属火德,所以出现 [[ 赤乌 ]] 的祥端。秦继周而兴,加上 [[ 秦始皇 ]] 的先祖[[秦文公]]在出猎时遇上 [[ 黑龙 ]] ,故秦应属水德。为配合水德的特性,以十月为岁首,年初朝贺改至十月一日进行,色尚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 符传 ]] [[ 法冠 ]] [[ 舆乘 ]] (天子乘舆六尺、车驾六马)等制度都以「'''六'''」为数,并更改 [[ 黄河 ]] 的名称为「''' [[ 德水]]'''」。其他水德的特性包括方向尚「北」,季节尚「冬」等{{refTag|name=wood|page=27}}{{refTag|name=cutqian4|page=114-123}}。因为水主阴,阴代表刑杀, [[ 秦始皇 ]] 以此作为其加重严刑酷法的依据<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28|史记·封禅书]]》: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ref>。
==='''三公九卿'''===
由于秦代国祚短暂,加上记载残缺,对于秦代的官僚制度只能作出间接推断,但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东汉]][[班固]]所着《[[汉书]]》,都指汉承秦制,因此对于秦始皇时期的官僚体制,主要是根据《[[s:汉书/卷019|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不过无论如何,秦始皇确立百官体制,称「'''三公九卿'''」,并沿用后世的说法,仍为人广泛接受。
秦代国祚短暂,加上记载残缺,对于秦代的官僚制度只能作出间接推断,但无论是[[ 三公司马迁]] 」一词出现 时间,应在春秋之末{{refTag|name=三公九卿|1= 两汉思想 [[ 记]] 》, 徐复观 还是[[东汉]][[班固]]所 《[[汉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ISBN:9787561728161 都指汉承秦制 第123-124及第127页}}。至 因此对 [[ 九卿秦始皇]] 」则自周初至战国初 ,未曾发现各国採用此 僚体 的证 ,主要是根 ,但可以确定「九卿」一词出现在春秋[[ 鲁定公]]、[[鲁哀 s:汉书/卷019|汉书·百官 卿表]] 在位期间<ref group="古">《国语·鲁语下 记载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ref> 。不过无论如何 且与‘三公’连在一起。先秦文献中关于九卿之说的确切记载是《[[ 吕氏春秋秦始皇]] 》<ref group="古">《吕氏春秋·孟春纪》-{云}-:「 春之日 百官体制 天子亲率 称「''' 三公九卿 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 </ref> 另外《吕氏春秋·十二纪》中也有类似 并沿用后世 制度描述 说法 可以视 ‘九卿’一词的最早出处{{refTag|name=三公九卿}} 人广泛接受
秦始皇统 关于「[[三公]]」 六国后 词出现的时间 确立百官体制,以丞相总理国政·应在[[ 太尉春秋]] 掌军事;御 之末{{refTag|name=三公九卿|1=《两汉思想 》,徐复观着,华东师范 夫掌纠察和监察工作 学出版社,2001年版,ISBN:9787561728161 统称为三公 第123-124及第127页}} 至于 三公」之下设「 [[ 九卿 」掌控宫廷事务,包括[[郎中令]] (宫中保安)、」则自周初至[[ 治粟内史战国]] (掌财政)、初期,未曾发现各国採用此官制的证据,但可以确定「[[ 奉常九卿]] (掌宗庙礼仪)、」一词出现在[[ 太僕春秋]] (掌皇室舆马)、[[ 廷尉鲁定公]] (掌刑狱) 、[[ 少府鲁哀公]] (掌山海池泽)、在位期间<ref group="古">《国语·鲁语下》记载:「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ref>,且与‘三公’连在一起。先秦文献中关于[[ 卫尉九卿]] (掌宫门卫兵)、之说的确切记载是《[[ 典客吕氏春秋]] (掌 》<ref group="古">《吕氏春秋·孟春纪》-{云}-: 蛮夷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事务)及</ref>,另外《[[ 宗正吕氏春秋·十二纪]] (掌宗室事务),但因为文献记载 》中也有类似 缺乏,故未能确定太尉及御史大夫是否真正履行实务。至于九卿的数目开始时只是象征式,只是观念上之官 度描述 并未尝 可以视 「九」之数字所拘。直至东汉才将观念上之九卿,坐实为事实上之 ‘[[ 九卿]]’一词的最早出处{{refTag|name=三公九卿}}{{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百官体制,以丞相总理国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纠察和监察工作,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九卿]]」掌控宫廷事务,包括[[郎中令]](宫中保安)、[[治粟内史]](掌财政)、[[奉常]](掌宗庙礼仪)、[[太僕]](掌皇室舆马)、[[廷尉]](掌刑狱)、[[少府]](掌山海池泽)、[[卫尉]](掌宫门卫兵)、[[典客]](掌「蛮夷」事务)及[[宗正]](掌宗室事务),但因为文献记载的缺乏,故未能确定[[太尉]]及[[御史大夫]]是否真正履行实务。至于[[九卿]]的数目开始时只是象征式,只是观念上之官制,并未尝为「九」之数字所拘。直至[[东汉]]才将观念上之[[九卿]],坐实为事实上之[[九卿]]{{refTag|name=三公九卿}}{{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 另一方面,秦代官制亦设博士七十二人,以备谘询,又设将军(掌征讨)、将作[[少府]](治宫室),所有官员都由朝廷委任,随时调动任免,并须每年考绩。 [[ 秦始皇 ]] 建立的官僚制度,成为历朝政治制度的典范{{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
==='''採用郡县制'''===
{{See also|秦朝行政区划}}
[[ 秦国 ]] 消灭六国后,朝堂上对于如何管治六国故地,究竟是採用沿用已久的郡县制,还是复行封建展开讨论。当时 [[ 丞相 ]][[ 王绾 ]] 认为, [[ 燕国 ]] [[ 齐国 ]] [[ 楚国 ]] 地处偏远,若果不在此三地分封宗室,此三地就无法真正被朝廷控制,因此建议 [[ 秦始皇]][[分封制|分封]]诸子,以屏藩皇室。这个建议 管得到大部分大臣支持,但当时担任 [[ 廷尉 ]] [[ 李斯 ]] 却力排众议<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塡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ref>。
[[ 李斯 ]] [[ 周王室 ]] 作例子,指 [[ 周王室 ]] 亦分封不少 [[ 姬姓 ]] 公族,但他们的后代却因为血缘疏远,纷纷割据,互视对方为-{寇仇}-, [[ 周天子 ]] 根本无力阻止诸候之间的争端,而且诸侯根本不再将王室放在眼内,最终[[周朝]]分崩离析。分封诸子只会导致日后诸侯割据,兵甲不息{{refTag|name= Imperialism|1={{en}}Imperialism in Early China. CA. 1600BC - 8A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 978-0-472-11533-4, 9780472115334. p 43-44}}。要使天下安宁,只能推行[[郡县制]],对于 [[ 皇子 ]] 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才可以消除天下人的野心<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ref>。
[[ 秦始皇 ]] 认同 [[ 李斯 ]] 的意见{{refTag|name=cutqian4|page=114-123}},指诸侯王才是扰乱天下的祸端,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天下人才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渴求和平。如果重新分封诸王,只会重演 [[ 春秋战国 ]] 时,各国互相攻伐的苦况,因此决定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notetag|1=秦代初年是三十六郡,后来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后,再增加五郡,共四十一郡。直至秦亡为止,共置五十四郡{{refTag|name=political}}。}},直至秦亡为止,共置五十四郡{{refTag|name=political|1=-{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ISBN:9787509705704}},每郡都设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军政)、郡监(掌监察)<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曰:「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ref>,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袭,并须向朝廷汇报租税、户口及治安情况。以下是秦代初期三十六郡的资枓:
据刘宋[[裴駰]]《[[史记集解]]》记载,秦初三十六郡分别是:
* [[ 关中 ]][[ 巴蜀 ]] 地区:[[内史 (秦汉行政区)|内史]]、[[上郡]]、[[陇西郡]]、[[北地郡]]、[[云中郡]]、[[九原郡]]、[[汉中郡]]、[[巴郡]]、[[蜀郡]]
* [[ 河南 ]] 地区:[[三川郡]]、[[南阳郡]]、[[颍川郡]]、[[砀郡]]、[[薛郡]]、[[东郡]]、[[琅邪郡]]、[[齐郡]]
* [[ 河北 ]] 地区:[[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代郡]]、[[钜鹿郡]]、[[邯郸郡]]、[[上党郡]]、[[太原郡]]、[[雁门郡]]、[[河东郡_(中国)|河东郡]]
* [[ 淮南 ]] 地区:[[南郡]]、[[九江郡]]、[[鄣郡]]、[[会稽郡]]、[[泗水郡]]、[[黔中郡]]、[[长沙郡]]
[[ 秦始皇 ]] 决定在地方治理上採用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构建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纵向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在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设[[县令]],但秦代的国家行政机构只下设到县级{{refTag|name=骆正林|1=骆正林,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家族势力与国家势力的博弈与合流,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03期}}。县之下实行「''' [[ 乡亭制]]'''」(亦称[[乡里制|乡里制度]]),设「乡」,具体办法是在「乡」级设「[[三老]]」掌教化,「[[啬夫]]」听讼和徵税,「游徼」侦缉盗贼。此外,乡级以下则利用民间力量来治理{{refTag|name=骆正林|1=}},一乡辖十亭,设[[亭长]];一亭辖十里,设「里魁」(亦称[[里正]]);一里辖百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种制度为秦朝带来了巨大的动员能力{{refTag|name=Chang|1={{en}}Chang, Chun-shu Chang. (2007).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Empire: Nation, State, and Imperialism in Early China, CA. 1600BC - 8A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 978-0-472-11533-4, 9780472115334. p 43-44}}{{refTag|name=alhistory|page=47}},即使三百多年前的[[波斯]][[居鲁士大帝]]创建帝国之时,[[阿契美尼德王朝]]唯有省([[总督 (古波斯)|萨特拉庇]])和县作为行政区划机构{{refTag|1=Wiesehofer, Josef (2001). "Ancient Persia", p. 59-62. I. B. Tauris. ISBN 978-1-86064-675-1.}}。。
除此之外,历来盘踞在 [[ 淮河流域 ]] 的[[淮夷]]、 [[ 泗夷 ]] 早已变为民户<ref group="古">范晔《[[s:后汉书/卷85|后汉书·东夷列传]]》: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ref>,而 [[ 秦始皇 ]] 统一天下后,在今[[福建省]]一带地方设置[[闽中郡]]。由于 [[ 秦始皇 ]] 认为 [[ 闽中郡 ]] 远离 [[ 中原 ]] ,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以统治,故实际上并未派遣官吏往 [[ 闽中 ]] ,只是废去当地 [[ 酋长]][[无诸]]及[[驺摇]]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4|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ref>。
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后,标志着六国故地不会再有拥兵割据,自选官吏,财政独立的诸侯{{refTag|1={{en}}Imperialism in Early China. CA. 1600BC - 8A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 978-0-472-11533-4, 9780472115334. p 43-44'}}。此外,百姓的籍贯不再用以前所属的 [[ 诸侯国 ]] ,例如 [[ 楚国人 ]] [[ 齐国人 ]] 等作为识别,而是用其所处的郡名以咨识别{{refTag|name=Chang}}。
不过自秦灭汉兴后, [[ 汉高祖]][[刘邦]]认为 [[ 秦王室 ]] 推行郡县制后,因缺乏宗室屏藩,过于孤立而亡,于是推行[[郡国制]],大封 [[ 刘氏宗 ]] 室子弟为王,但却导致日后的[[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试图在郡县制至分封制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以维持国祚。
==='''销毁兵器'''===
为了防止六国遗民作乱, [[ 秦始皇 ]] 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 [[ 咸阳 ]] 熔化,铸成大钟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个重达二十四万斤{{notetag|1=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按三辅旧事-{云}-:「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门。」}},放置在宫廷里<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ref>。
==='''去险阻,坠城廓'''===
公元前215年( [[ 秦始 皇32 皇]]32 年), [[ 秦始皇 ]] 进行第二次巡游,途经 [[ 碣石 ]] ,宣布拆除原 [[ 关东 ]] 六国建造的城廓及堤防,称为「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并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碑文内容如下:
{{Quote_box
}}
至于拆除原 [[ 关东 ]] 六国所建造堤防,原因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这是由于各国堤防的设计不合理。根据《 [[ 孟子·告子篇 ]] 》的记载, [[ 魏国 ]] 着名水利专家及商人[[白圭]]曾向[[孟子]]指,自己治理水患的水平胜过[[大禹]],但 [[ 孟子 ]] 却不以为然,指责 [[ 白圭 ]] 只是将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即是将洪水引向别国,令百姓厌恶<ref group="古">《[[s:孟子/告子下|孟子·告子篇]]》引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ref>。
此外,据《 [[ 汉书·沟洫志 ]] 》的记载,当时 [[ 齐国 ]] 和赵魏两国是以 [[ 黄河 ]] 为界,赵魏两国位处 [[ 黄河 ]] 上游,地势较高, [[ 齐国 ]] 的地势低下, [[ 黄河 ]] 泛滥时 [[ 齐国 ]] 所遭受的灾害就较严重,因而 [[ 齐国 ]] 首先沿着 [[ 黄河 ]] 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以防止 [[ 黄河 ]] 的泛滥。自从 [[ 齐国 ]] 沿 [[ 黄河 ]] 筑了堤防,令 [[ 黄河 ]] 泛滥的水流冲向赵魏两国,于是赵魏两国也沿着 [[ 黄河 ]] 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29|汉书·沟洫志]]》: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ref>。从以上记载可见, [[ 战国 ]] 诸侯都有利用水利设施,作为削弱敌国的手段,因此 [[ 秦始皇 ]] 才强调採取「 [[ 决通川防 ]] 」的措施。
「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等措施,除了防止六国遗民据险作乱外,还有方便交通,促进贸易的作用。
==='''徙置富豪'''===
[[ 秦始皇 ]] 自消灭六国后,便下令迁徙 [[ 关东 ]] 六国富豪十二万户入 [[ 咸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ref>,其中以齐楚两地出身的富豪为主{{refTag|name=tin}}{{notetag|1=司马迁《[[s:史记/卷099|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陈胜起义期间)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这是因为 [[ 齐鲁 ]] 之地崇尚「''' [[ 齐鲁学]]'''」,崇尚聚众讲学,追求典雅,与主张谋富强,尚功利,务实际的 [[ 秦国 ]] 主流思想「''' [[ 三晋学]]'''」截然不同{{refTag|name=alhistory|page=43}},学术思想的冲突很容易形成反秦舆论, [[ 齐鲁 ]] 儒生讥讽 [[ 秦始皇]][[封禅]]一事正是明证{{refTag|name=tin}}。不过相比起 [[ 齐国 ]] 来说, [[ 秦始皇 ]] 更为担心 [[ 楚国 ]] 故地{{notetag|1=司马迁《[[s:史记/卷008|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例如他往 [[ 楚国 ]] 故地巡视期间,史籍可见其在 [[ 江东]][[金陵]]、[[丹徒]]、[[曲阿]]等地掘地厌天子气的记载{{refTag|name=tin}},而且「'''亡秦必楚'''」一说,亦反映 [[ 楚人 ]] 强烈的复仇慾望。因此徙民以齐楚之地为主,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迁徙富豪还有其他政治用意,除了可繁荣首都外,更可避免富豪与六国贵族互相勾结。此外,富豪们在本地兼併土地,放[[高利贷]],造成地方不安定因素,将他们迁徙至 [[ 咸阳 ]] ,亦有助消除地方势力{{refTag|name=alhistory|page=25}}。
==='''统一文字'''===
[[ 秦始皇 ]] 为统一人们的思想,大造天神,统一文字,强行教化。使 [[ 小篆 ]] [[ 隶书 ]] 为全国通行的字体,对 [[ 中国 ]] 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秦始皇 ]] 统一天下后,得悉六国文字各不相同,决定推行「''' [[ 书同文]]'''」政策,按照当时任 [[ 廷尉 ]] [[ 李斯 ]] 所奏,废除关东六国原有文字{{refTag|name=Chang}}{{refTag|name=cutqian4|page=128-136}},将[[史籀]][[大篆]]简化为[[小篆]](亦称秦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refTag|name=tonzi4|page=69-70}},于是令 [[ 李斯 ]] 作《 [[ 仓颉 ]] 》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周宣王]]时期的大篆《 [[ 史籀 ]] 》十五篇<ref group="古">东汉班固《[[s:汉书/卷030|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苍颉》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毋敬作。</ref><ref group="古">东汉许慎《[[s:说文解字/01|说文解字·序]]》: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ref>,但现时世人皆称 [[ 李斯 ]] [[ 小篆 ]] 的鼻祖{{refTag|1=见唐朝开元期间着名书法家张怀瓘所着《[[s:书断/卷上|书断·卷上]]》}},其相传书迹有《[[泰山刻石]]》、《 [[ 琅琊台刻石 ]] 》、《[[峄山刻石]]》和《 [[ 会稽刻石 ]] 》等。
[[西汉]]时期,闾里书师将三篇以六十字为一章合并为《[[苍颉篇]]》,共五十五章<ref group="古">东汉班固《[[s:汉书/卷030|汉书·艺文志]]》: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ref>。 [[ 西汉时期 ]] 又称《 [[ 仓颉 ]] 》、《 [[ 爰历 ]] 》、《 [[ 博学 ]] 》为三苍{{refTag|1=《说文解字系传》:苍颉、爰历、博学,通谓之三苍。}},但因多种原因,《 [[ 苍颉篇 ]] 》文字大都失传。
另一方面,据 [[ 唐朝]][[张怀瓘]]所着《 [[ 书断 ]] 》记载, [[ 秦朝 ]]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程邈]](字元岑)在狱中花了十年时间,创造 [[ 隶书]]{{refTag|name=tonzi5|1={{ja}}藤枝晃『文字の文化史』讲谈社学术文库、1999年、第1版。ISBN 978-4-06-159409-8、第五章 政治の文字 隷书,第93至97页}},得到 [[ 秦始皇 ]] 赏识,被任命为 [[ 御史 ]] 。由于 [[ 小篆 ]] 难以在奏事繁多的环境下使用,故此 [[ 程邈 ]] 发明的字体颇受欢迎,而因为 [[ 程邈 ]] 字体起初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ref group="古">唐·张怀瓘《[[s:书断/卷上|书断·卷上]]》: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繫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ref>,但正史没有关于 [[ 程邈 ]] 的生平记载。
=='''经济措施'''==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