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始皇帝

增加 692 位元組, 5 年前
开疆拓土
=='''开疆拓土'''==
[[ 秦始皇 ]] 在位期间还扩大了国家的疆土,疆域异常辽阔,北至 [[ 河套 ]] 和[[阴山]],南至 [[ 南越 ]] (即古时[[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至[[陇西]][[临洮]],东则延伸到了[[辽东]]及[[朝鲜]]<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ref>。
==='''北伐匈奴'''===
正当 [[ 战国 ]] 七雄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 [[ 草原 ]] 的[[匈奴]]、[[东胡]]及[[月氏]]亦相互牵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 [[ 中原 ]] 局势{{refTag|name=chen|page=228-257}},直到 [[ 秦始皇 ]] 统一六国后,居住在 [[ 中国 ]] 北方与西北 [[ 草原 ]] 的[[游牧民族]],随即成为新生 [[ 秦帝国 ]] 的最大敌人。
公元前215年( [[ 秦始 皇32 皇]]32 年), [[ 燕国人]][[卢生]]向 [[ 秦始皇 ]] 献上一本名为《''' [[ 录图书]]'''》的预言书,上面写着「''' [[ 亡秦者胡]]'''」。根据这个「预言」, [[ 秦始皇 ]] 认为最终灭亡 [[ 大秦帝国 ]] 的,是北方的 [[ 胡人]]<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ref>。当时北方 [[ 草原 ]] [[ 胡人 ]] 当中, [[ 月氏 ]] [[ 东胡 ]] 都比 [[ 匈奴 ]] 强大<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4上|汉书·匈奴传上]]》:当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ref>,但因 [[ 匈奴人 ]] 的聚居之地是[[河套地区]],对定都 [[ 咸阳 ]] [[ 秦帝国 ]] 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 [[ 秦始皇 ]] 决定遣兵征伐匈奴。
不过 [[ 李斯 ]] 却指出, [[ 匈奴人 ]] 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也从来不储蓄粮食,极难征服。如果派兵轻装前进,容易导致军粮断绝而全军覆没;如果携带大量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对 [[ 秦国 ]] 而言,即使得到 [[ 匈奴 ]] 的土地也无利可图,只会令 [[ 中原 ]] 百姓疲惫。遇到 [[ 匈奴 ]] 百姓,亦因担心他们的忠诚而不敢役使他们。如果杀掉全部 [[ 匈奴 ]] 百姓,这又与君父自许的「君王」作为相悖,表明反对征伐 [[ 匈奴]]<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併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弊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ref>。
[[ 秦始皇 ]] 没有接纳 [[ 李斯 ]] 的意见<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ref>,他下令将领[[蒙恬]]{{notetag|1=除了蒙恬外,《[[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还记载秦始皇还任命杨翁子为北伐匈奴的将领,原文如下:「秦皇挟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脩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輓车而饷之。」,但正史没有杨翁子其人的记载。}}率兵三十万人,沿着今日 [[ 兰州市 ]] 至[[鄂尔多斯市]]一段的 [[ 黄河 ]] ,北伐 [[ 匈奴 ]] ,企图夺取 [[ 黄河 ]][[ 河套 ]] 以南之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ref>。次年 [[ 蒙恬 ]] 攻佔 [[ 河套 ]] 以南地区,从 [[ 榆中 ]] (今[[甘肃省]][[兰州市]])沿 [[ 黄河 ]] 往东一直连接到 [[ 阴山 ]] ,划分成四十四个县,并设置[[九原郡]],沿着 [[ 黄河 ]] 修筑长城,于险阻设置要塞<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8|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ref>。
其后, [[ 秦始皇 ]] 又遣 [[ 蒙恬 ]] 渡过 [[ 黄河 ]] 去夺取 [[ 高阙 ]] [[ 阳山 ]] (即[[阴山]])、 [[ 北假 ]] 一带地方,筑起堡垒,逐次向北推进势力<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8|史记·蒙恬列传]]》: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ref>。当时的 [[ 匈奴]]-{[[单于]]}-[[头曼]]被迫北迁<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4上|汉书·匈奴传上]]》: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素,北徙。</ref>,秦军在外奔波达十馀年,并屯驻在上郡一地, [[ 蒙恬 ]] 之名威震 [[ 匈奴]]<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8|史记·蒙恬列传]]》: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ref>。
据考证,秦军迅速取胜的最大原因,就是普遍使用弩弓作远程武器。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度是 [[ 匈奴人 ]] 的弓无法比拟的, [[ 匈奴人 ]] 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 [[ ]] 是最致命的武器。 [[ 中国 ]] 着名的兵书经典《[[武经七书]]》指出, [[ ]] 是对付古代游牧民族的最有效武器。由于 [[ ]] 的结构过于複杂,对 [[ 匈奴人 ]] 来说,他们很难装配或彷製{{refTag|name=relive|page=57}}。
为了充实 [[ 河套 ]] 以南新设郡县的人口, [[ 秦始皇 ]] 下令将罪犯迁移至 [[ 新郡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33年)徙谪,实之初县。</ref>,当地被称为「 [[ 新秦 ]] 」<ref group="古">北魏郦道元《[[s:水经注/03|水经注·河水注]]》引东晋薛瓒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也。</ref>。当年( [[ 秦始 皇33 皇]]33 年下半年)在西方出现[[彗星]],为不吉之兆,故此 [[ 秦始皇 ]] 再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往新闢之地,以修筑长城及戌守南越地区<ref group="古" name="comet34">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明星出西方。(秦始皇)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ref>。
据[[主父偃]]在《 [[ 諌伐匈奴书 ]] 》所言, [[ 蒙恬 ]] 所戍之地地势低洼,而且是无法种植[[五谷]]的[[盐碱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地固泽卤,不生五穀。</ref>,实在未能供给三十万戍卒的兵粮,故此必须仰赖内地的补给。为了从 [[ 黄腄 ]] (今 [[ 山东省]][[烟台市]])和[[琅琊]]等沿海之地运送粮食至北方的 [[ 黄河 ]] ,原本仅一石的东西,必须花费三十锺(192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又使天下蜚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ref>。正因如此, [[ 秦朝 ]] 百姓迫不得已肩负着沉重的负担。即使男子拚命耕种,也生产不及军役所需的食粮;女子日以继夜纺织,也无法满足军用帐幕所需。百姓疲惫,孤儿寡妇及老弱病残者无法生活,倒在道路两旁死去的人,屡见不鲜<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ref>。直到 [[ 蒙恬 ]] 死后,在 [[ 河套 ]] 以南戍边的劳役因陈胜起义, [[ 关东 ]] 大乱而军心不稳,很快散去,从而迫使 [[ 秦帝国 ]] 放弃 [[ 河套 ]] 以南之地<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4上|汉书·匈奴传上]]》:十有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边者皆复去。</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引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ref>。
==='''南征百越'''===
{{Main|秦攻百越之战}}
现存史料提及有关 [[ 秦国 ]] 南征百越的历史,可说是相当简略。对于秦军南征百越的经过,军事部署、作战环境以及秦军面对的军事困难,《 [[ 史记 ]] 》的记载甚至可以用「一鳞半爪」来形容{{notetag|1=《史记·秦始皇本纪》只记载秦始皇33年「置桂林、南海及象郡,以谪遣戍」,但不是指秦攻百越战争始于秦始皇33年,盖因秦人纪事,惯于不记始事年月,而把始事及事件经过,皆系于终事之年。如《史记》秦本纪说秦昭王“七年,拔新城”。而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之“编年记”说:“六年,攻新城。七年,新城陷。八年,新城归。”证明秦国官方史书《秦记》体例,始事及事件经过皆系于终事之年,而不记始事之年。参见《史记疑桉》,李全华着,湖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7月1日),ISBN:9787811138405,1.9发现秦征南越历史}},但可以肯定南征百越的时间,实际上远比北伐 [[ 匈奴 ]] 要早。
根据[[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 [[ 南越王]][[赵佗]]所述,他已经在 [[ 岭南 ]] 地区生活了49年<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5|汉书.西南夷列传]]》:「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南越王赵佗《上文帝书》摘录)</ref>。由于《 [[ 史记 ]] 》记载 [[ 赵佗 ]] 籍贯[[真定]]{{notetag|1=《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汉高祖十一年)十二月,上(高帝)自击东垣,东垣不下,卒骂上。东垣降,卒骂者斩之,不骂者黥之。更名东垣曰真定。」真定,战国时属赵国,名东垣,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更名真定。}},并非 [[ 岭南 ]] 当地人,故此可以参考他在 [[ 岭南 ]] 生活的时间,从而推算出 [[ 秦始皇 ]] 何时开始南征百越。自 [[ 文帝 ]] 元年往上推朔49年,为 [[ 秦王 政20 政2]]0 年(公元前227年),正值 [[ 赵国 ]] 被消灭的次年,可见在 [[ 赵国 ]] 灭亡后不久, [[ 赵佗 ]] 随即因为 [[ 赵人 ]] 的身份而被徵召入伍,成为征越大军的其中一名士兵。因此可以肯定 [[ 秦始皇 ]] 在消灭六国的同时,便开始进行征服[[五岭]]以南的军事行动,而且更持续了十多年之久<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下|汉书·严安传]]》:「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馀年。」</ref>。
[[ 岭南 ]] 自古属于「[[瘴疠|瘴疠之地]]」,亦称「百越」,意指当地生活着众多部落。汉初文学家[[贾谊]]自被贬为 [[ 长沙王 ]][[ 太傅 ]] 后,亦听闻[[长沙]]气候潮湿多雨,以为自己会早死<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4|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伤悼之。」</ref>。 [[ 汉人 ]] [[ 长沙 ]] 如此,比 [[ 长沙 ]] 更南的 [[ 岭南 ]] ,其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即使是驰骋疆场半生,未尝言苦的伏波将军[[马援]],自受命讨伐在[[交阯]]地区发动叛乱的[[徵氏姐妹]]以来,在平定叛乱后亦自言后悔未有听从弟弟少游的话,做个平民百姓,反而从军平越<ref group="古">范晔《[[s:后汉书/卷24|后汉书·马援列传]]》:「虏未灭时,下瘴上雾,毒气重熏,仰视飞鸟跕跕堕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ref>。当时 [[ 汉朝 ]] 已统治 [[ 岭南 ]] 地区达百馀年,土地半垦,道路粗通,郡、县、乡、里四级政权已建立,已有不少越人汉化,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已有巨大变化。 [[ 马援 ]] 在提及征越之战时,仍犹有馀悸,恐怕客死异乡,可以想像到 [[ 秦朝 ]] 时期, [[ 岭南 ]] 地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较二百年后的 [[ 马援 ]] 时代恶劣十倍,而现存的史料均指, [[ 秦始皇 ]] 对号称「 [[ 瘴疠之地 ]] 」的 [[ 岭南 ]] 採取军事行动的最大目的,是看中当地出产的[[犀角]]、[[象牙]]、[[翡翠]]及珠玑等物<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秦皇(中略)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ref>,以及扬威海外<ref group="古" name="100viet2">班固《[[s:汉书/卷064下|汉书·严安传]]》:「(秦)欲威海外…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攻越…」</ref>。
秦征百越的经过,综合现存史料可分为四个阶段{{refTag|name=100viet|1=}}:
===='''深入岭南'''====
约公元前227年( [[ 秦王 政20 政]]20 年), [[ 秦始皇 ]] 下令使尉[[屠睢]]以[[南郡]]为后勤重地,在当地征发“ [[ 吏卒 ]] ”、“ [[ 新黔首 ]] ”、“ [[ 甲兵 ]] ”及各种军输物资等所谓「楼船之士」<ref group="古" name="100viet2" />{{refTag|name=100viet|1=《史记疑桉》,李全华着,湖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7月1日),ISBN:9787811138405,1.9发现秦征南越历史}},沿[[湘江]]水道{{notetag|1=从秦始皇命使监禄开凿灵渠一事来看,可见当时南征秦军已意识到利用湘江水道,作为深入岭南的主要线路。}}为主要补给线,深入百越之地。南征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越人纷纷逃入深山密林<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上|汉书·严助传]]》:「越人逃入深山林丛,不可得攻。」</ref>,逃避秦人的统治<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ref>。
===='''越人反攻'''====
秦征百越之前,由于百越地区的部落们已经矛盾重重,甚至多数相互攻击<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01下|汉书·高祖本纪·高祖十一年封尉佗为南越王诏]]》:「粤人之俗,好相攻击。」</ref>,难以共同抵御秦军的攻势,但问题是百越地区部族众多, 管各自为战,但 [[ 越人 ]] 逃入深山丛林的举措,令秦军难以彻底消灭其有生力量,加上秦军水土不服,当地瘴疠横行,致使军中大疫,非战斗减员情况日益严重,战事陷入长期化,正如《 [[ 淮南子 ]] 》记载的「三年不解甲弛弩」。
在战事中期,秦军击杀了当地最大部落的首领<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95|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衆半羸,南面称王。」(赵佗上文帝书摘录)</ref>,[[西瓯|西瓯国]]首领译吁宋<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杀西呕君译吁宋。」</ref>,但 [[ 越人 ]] 并未屈服,反而推举 [[ 桀骏 ]] 为新的首领,这个新推举的首领在一次夜袭中大破秦人,并击杀征越秦军最高统帅[[屠睢]]<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ref>。
===='''战事僵持'''====
秦灭六国,百战百胜,但在 [[ 百越 ]] 地区的征战居然令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 [[ 淮南子.人间训 ]] 》语),甚至连主帅也被击毙。 [[ 秦始皇 ]] 大怒,为了迅速结束战争,惟有下令对 [[ 百越 ]] 增兵,而 [[ 楚国 ]] 之亡又让秦军兵力得到释放, [[ 秦始皇 ]] 乃「发卒五十万」{{notetag|1=秦灭楚之战,嬴政最终动用了六十万兵力灭楚,已经是动用了秦国境内全部可用之兵,而且对统帅王翦已略有疑忌。秦攻百越之战远不能跟秦灭楚之战相提并论,故此「五十万」一说,实属严重夸大,有可能连往百越「谪戍」的百姓都包括在内。}},分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州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宁远]]南)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一军结馀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馀干之水。」</ref>。五路并进,企图一举攻下百越全境。
不过兵力的增加,再加上 [[ 越人 ]] 反抗,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袭扰秦军勉强维持的补给线,令秦军几乎陷于崩溃<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上|汉书·严助传]]》:「留军屯守空地,旷日引久,士卒劳倦,越出击之。」</ref><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下|汉书·严安传]]》:「旷日持久,粮食乏绝,越人击之,秦兵大败。」</ref>,因此 [[ 秦始皇 ]] 下令使监禄(即 [[ 史禄 ]] )负责转运粮饷。
为了支持长期战争的物资消耗, [[ 史禄 ]] 决定派遣士兵,开凿连接 [[ 湘江 ]] [[ 灕江 ]] 之间的运河,后世称为 [[ 灵渠]]<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ref><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下|汉书·严安传]]》:「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ref>,使 [[ 中原 ]] 和[[五岭]]以北地区之兵员和粮草,能通过水运进入百越地区。由于开凿 [[ 灵渠 ]] 属于庞大工程,按当时技术条件,至少也得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故此战事陷入僵持。
===='''移民戍边'''====
[[ 灵渠 ]] ”的建成只是为战争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并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秦征南越统帅尉屠睢战死后,继任统帅尉[[任嚣]],起初亦无良策对付越人之丛林战,最后才想出了军队屯垦<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乃发适戍以备之。」</ref>和“以谪徙民,与越杂处”之持久战和移民同化的策略。
屯垦和移民战术是控制百越地区最有效的方法,但见效慢,至少须五六年时间才能初见成效。由于当时 [[ 秦始皇 ]] 已消灭六国,故有充分条件迁移关东六国的「新黔首」(即所谓「中县之民」)往百越地区「移民戍边」<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01下|汉书·高祖本纪·高祖十一年封尉佗为南越王诏]]》:“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ref>。对于这些“ [[ 新黔首 ]] ”, [[ 秦始皇 ]] [[ 秦国 ]] 官吏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把他们留在 [[ 百越 ]] 地区,与“越人杂居”,对 [[ 秦始皇 ]] 说有双重好处:一是消灭了六国“乱民”或“惰民”;二是稳定了 [[ 百越 ]] 地区{{refTag|name=100viet|1=}}。
公元前214年( [[ 秦始 皇33 皇]]33 年),自下诏徵发尝逋 [[ 亡人 ]] [[ 赘婿 ]] [[ 贾人 ]] 等往 [[ 百越 ]] 地区后, [[ 秦始皇 ]] 认为 [[ 岭南 ]] 「粗定」,故在当地设置[[桂林]]、[[南海郡 (中国)|南海]]及[[象郡]]三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3|史记·南越列传]]》:「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ref>。次年( [[ 秦始 皇34 皇]]34 年) [[ 始皇 ]] 又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戌守百越地区<ref group="古" name="comet34" />。自 [[ 秦王 政20 政]]20 年令 [[ 屠睢 ]] [[ 百越 ]] ,至 [[ 秦始 皇33 皇]]33 [[ 岭南 ]] 「粗定」,对 [[ 百越 ]] 地区的战事共进行了十三年。
[[ 百越 ]] 地区粗定,令 [[ 岭南 ]] 地区自此纳入 [[ 秦国 ]] 版图,但 [[ 秦国 ]] 却为此付出极其沉重代价,长期的征越战事导致百姓靡敝,民不聊生<ref group="古">刘安《[[s: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男子不得修农亩,妇人不得剡麻考缕,羸弱服格于道,大夫箕会于衢。病者不得养,死者不得葬。」</ref>,而时任 [[ 南海尉 ]] [[ 任嚣]]{{notetag|1=《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为尉佗,但赵佗出身自六国的「新黔首」,加上屠睢已亡,难以想像赵佗会被秦始皇信任,成为征越秦军的最高军事长官,而且《史记.南越列传》记载,陈胜起义时,赵佗正担任龙川令,可见当时伍被称秦始皇命尉佗征越,实属张冠李戴之故。}}得悉朝廷因对越战事的缘故, [[ 中原 ]] 疲敝已极,就留居 [[ 南越 ]] ,称王不归,并派人上书,要求朝廷征集无婆家的妇女三万人,来替士兵缝补衣裳。 [[ 秦始皇 ]] 只同意给他一万五千人。于是百姓人心离散、土崩瓦解,密谋造反的十家有七<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18|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尉佗踰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于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ref>。
另一方面,移民「 [[ 戍越 ]] 」的黔首,多数出身自六国故地,他们为了逃避「 [[ 戍越 ]] 」,纷纷逃入深山密林,沦为盗贼,从而成为 [[ 始皇 ]] 崩后,六国故地相继叛乱的导火线<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64上|汉书·严助传]]》:「当此之时,外内骚动,百姓靡敝,行者不还,往者莫反,皆不聊生,亡逃相从,群为盗贼,于是山东之难始兴。」</ref>。
=='''天下巡游'''==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