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categ.org:+230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有之形可以进入无间隙之中。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做得到。 <ref>[饶尚宽.《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106页]</ref>
王章海解释: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如:热量和电磁波γ射线可以在任何坚硬物体的缝隙之间自由驰骋)“无有入无间”---没有形状的真实存在“道能”的现象,可以进入没有空间的实体物质之间。(如:光可以穿透玻璃、磁场可以穿透物体、电可以在导体中传递。所以,这句话是说:道的能量性可以穿透任何物体)“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就是根据这些知道:人体不消耗体能才是有益与生命的。(这里的无对应上面的无,做对比)“ [[ 不言之教 ]] [[ 无为之益 ]] [[ 天下希及之 ]] ”---不用太多的语言说教,无为(不消耗体能)对生命的益处,是天下任何一个方法都很少能达到的。(道能功)
==原文==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 [[ 无为 ]] ”的益处。“ [[ 不言 ]] ”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评析==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除本章论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节里也多所论及。“ [[ 柔弱 ]] ”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 [[ 刚强 ]] ”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 [[ 守柔 ]] ”、“ [[ 不争 ]] ”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731936/50a2OQp-QoCgJfbPfQHCql8nxVGIWObxpIWDlJrsjoY_075yjJPa0_ogjhRmI19U7cH3mYW-fsxz7lTeGQ | 老子道德经,引用日期2014-12-27] </ref> ,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因此,发现了“柔弱”方面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贡献。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731936/50a2OQp-QoCgJfbPfQHCql8nxVGIWObxpIWDlJrsjoY_075yjJPa0_ogjhRmI19U7cH3mYW-fsxz7lTeGQ | 老子道德经,引用日期2014-12-27] </ref>
==理解==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天下最柔和的莫过于气,天清地宁之时,谁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谁也不在乎它的作用,它却始终默默无闻地发挥着柔和者的本能。当天昏地暗之时,它一改往日的沉默和柔和,飞旋怒吼,直冲云霄,以震天撼地之势,折枝断本,甚至于连根拔起;天下最软弱的莫过于水,风平浪静之时,它行走山谷,居低就洼,任人利用。没有人去爱惜它,也没有人去保护它。它始终自然无争地发挥着软弱者的本能。当暴风雨到来之时,它一改往日的平静和软弱,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基倒厦,刷新世界。
水和气是再柔弱不过的了,但是,当它们驰骋天下,摧枯拉朽,涤荡污垢的时候,却充分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这一威力是“ [[ 强梁 ]] ”者永远无法阻挡的。如果说“驰骋天下之至坚”显示了柔弱者的外在威力,而“无有入于无间”则显示了柔弱着的内在威力。钢铁可谓坚硬,可它们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每一个原子之内无不充满了至柔之气;骨、木可谓坚强,可它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内无不充盈至柔之水。 [[ 水和气无坚不摧 ]] [[ 无孔不入 ]] ,从这里我们才真正认识了柔弱者的巨大力量和作用,明白了“无为之治”即民主法治的好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是老子贵民思想的基础。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的科学,“无为之治”的好处,天下的统治者很少有人认识到,即他们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一思想境界。这说明老子已经深刻洞察了统治阶级的贪婪本性。表明把施行“不言之教”和“无为之治”的治国策略完全寄托于统治者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民要想获得民主和自由,还得依靠自己的力量。
本章通过宇宙生成论揭示了宇宙的根本规律。正告统治阶级不要为了既得利益而对劳动人民实行强权统治,强与弱是可以转化的。老子把弱者比于百姓,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同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明确表达了老子推翻反动统治还人民权力和自由的强烈愿望。“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 。”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天下希及之”,则说明只有人民群众的真正觉悟,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得幸福和自由。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731936/db7bCWsII-Of4PqU7uSSc4XUa5BpZXiaxnETzGepARt58ebfY3cgI3atYL7PK2bD0wgHZ3gahV-wjiHTgV-UoAY5J4s3bgs | 尚网.2013-1-24,引用日期2014-12-27] </ref>
==引语==
本章和十二章同样,都是讲人之尊严的,申述“ [[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 ”的“是谓微明”之术。讲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原理,又讲了“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此意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全书之中。他指出,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使最坚强的东西无法抵挡。“柔弱”发挥出来的作用,在于“无为”。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透地。所以老子以水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
==作者简介==
==作品出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道德经》,又称 [[ 《道德真经》 ]] [[ 《老子》 ]] [[ 《五千言》 ]] [[ 《老子五千文》 ]]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 [[ 《德经》 ]] 、下篇 [[ 《道经》 ]] ,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File:7e3e6709c93d70cf0232e878f7dcd100bba12bfe.jpg|缩略图|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7e3e6709c93d70cf0232e878f7dcd100bba12bf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35,h_235,limit_ 原图链接][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7e3e6709c93d70cf0232e878f7dcd100bba12bf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35,h_235,limit_ 图片来源百度]]]
8,9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