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棉業

移除 5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和日本的情況不一樣,中國對棉紡織廠的投資很快就和國際投資結合,最後更被外資取代。外資會如此不尋常的深刻介入,是因為中國政府太弱了。一八九五年的馬關條約,為中日甲午戰爭畫下句點,但也允許外資進入中國設立棉紡織廠。兩年後,第一家外資紡織廠開幕;到了一八九八年,上海已有四家外資紡織廠。許多工廠紛紛跟進。有些紡織廠是英資或德資,但絕大多數是日資。
最後日本棉花工業跨越東海、來到中國建立工資低廉的生產基地,這個情形就和德國人到波蘭設廠、新英格蘭業者到美國南方各州設廠,如出一轍。第一家日資紡織廠一九○二年在上海開幕,其勞動成本只及日本設廠的一半。日本工人在本國已日漸享有家長式的福利照應,日資工廠的中國工人可沒有這種福分。日資工廠成為中國境內棉花工業成長最迅速的一部分,到了一九二五年,中國將近半數棉紡能力由外資工廠控制,而外資工廠又以日資占壓倒性多數。(節錄自《棉花帝國》)
目前中原地区所见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元代]]初年,朝廷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ref>{{cite book | url={{google books |id=WPwmkWZObEUC |pg=PA253 |plain-url=yes}} | title=福建古代经济史 | author=唐文基 | page=253頁 | publisher=福建教育出版社 | year=1995年 | isbn=7533417003 |language=zh-hans }}</ref>,设立木棉提举司,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据记载每年多达10万匹<ref>{{cite book | title=元明清史 | author=郭成康 | 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 | year=2002年 | isbn=9571128694 | url={{google books |id=YXR8oHuHgZsC |pg=PA68 |plain-url=yes }} | page=68頁 |language=zh-hans }}</ref>,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明朝也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ref>{{cite book |title=[[:s:天工開物|天工開物]] |chapter=[[:s:天工開物/乃服第二|乃服第二]]·[[:s:天工開物/布衣|布衣條]]|publisher=[[維基文庫]] |access-date=2020-08-24 |language=zh |quote=凡棉布寸土皆有……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織機十室必有,不必具圖。}}</ref>,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儘管棉花工業化有如此理想的先決條件,機械化生產卻要到十九世紀末期才開始。以某種程度來講,中國傳統棉花製造業太有活力,反而害它更難工業化。和十九世紀之前的許多棉花地帶一樣,數以百萬計的中國農村農民為自用、或為鄰近市場生產棉花,沒有什麼壓力要另做規劃。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百分之四十五的農家可能都有織布經驗。可是,西方帝國主義者開始對中國條約口岸施加壓力,十九世紀下半葉進口棉紗棉布淹沒了中國。歐洲商人和歐洲政府(美國人也參與其中)壓迫中國政府開放市場,譬如「芝罘條約」(Chefoo convention),規定進一步開放沿海及長江等內河口岸市場,以及廢除釐金(內地稅)。有位西方商人一八七七年聲稱,「外國商人已經耐心地等了好久才達成這些目標。」「依他的意見,它們攸關……他對華生意的成功發展。」的確,進入市場是所有帝國主義列強清楚表達的政治目標。因此之故,棉紡織品進口到中國的數量大增,從一八八○年代到一九一○年代,棉紗增為二十四倍,棉布也加倍。到了一九一六年,美國商務部宣布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棉紗市場」,對美國商人當然也是如此。起先,進口到中國的棉紗和棉布絕大多數來自英國和美國。一九○○年以後,進口棉紡品絕大多數來自日本製造業者。(節錄自《棉花帝國》)
清朝末年,中国又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替代了品質不好、产量不高的非洲棉和亚洲棉。
4,8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