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9
次編輯
變更
郭逵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 郭逵 (1022 </big> '''|-|[[File:5ec49b07e2abf.png|缩略图|居中|[http://i3.qulishi.com/static/2020/3/5ec49b07e2abf.png 原图链接] [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2005/407121.html 来自趣历史]]]|-|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small>'''北宋时期名将'''</small>|-| align= light|'''字 号''' :字仲通 '''别 称''' :郭宣徽、郭仲通 '''民 族''' :汉族 '''爵 位''' :文水郡开国公、武功县男 '''官 职''' :左武卫上将军、提举崇福宫 '''追 赠''' :雄武军节度使、司空 '''出 生 地''' :洛阳 '''出生时间''' :1022 年 -1088 '''去世时间''' :1088 年12 月29日 '''主要成就''' :大破彭仕羲,屡败李乾德|}<p style="text-indent:2em;">'''郭逵'''({{bd|1022年||1088年|12 月29日 [1] |}} ),字仲通。洛阳人,祖籍钜鹿(今属河北)。北宋时期名将,与 [[ 狄青 ]] 齐名。 * 郭逵早年荫官北班殿侍、三班奉职,为名臣 [[ 范仲淹 ]] 等所器重。 *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征剿 [[ 彭仕羲 ]] ,平定湖北。 *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率军三十万征交阯 [[ 李乾德 ]] ,于富良江之战大破其军。但因宋军病亡逾半,军粮耗尽,只得班师回朝,获罪被贬。 * 宋哲宗即位后,一度起复任职,终以左武卫大将军、提举崇福宫致仕,累封武功县男。 * 元祐三年(1088年)去世,年六十七。获赠雄武军节度使、司空。* 著有《五原集》、《闲江集》、《节制集》、《奏议》、《经制集》、《对镜图释》等,今均佚。 [2] 人物生平编辑崭露头角郭逵的先人于北宋初年徙居京师,后卜葬洛阳,遂定居 [3] 。郭逵自少为人豪爽,喜欢研习兵法,最初凭借其父郭斌(生平事迹不详)的恩荫,补任北班殿侍 [4] 。在宋仁宗宝元(1038年-1040年)、康定(1040年-1041年)年间,第一次宋夏战争爆发,郭逵的兄长郭遵任延州西路都巡检使,被西夏军杀害,朝廷优恤,录郭逵为三班奉职。当时,名臣范仲淹正任陕西都部署,郭逵即隶属于其麾下。范仲淹待他如子侄一般。 [5] 大臣陈执中安抚京东路时,奏请郭逵任驻泊将。 [6] 郭逵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很有战略眼光,受众人佩服,他的才智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军中议论攻西夏取灵武。郭逵表示反对,他说:“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结果出师不久,泾原任福全军覆没。众人佩服郭逵有先见之明。 [7] 对大将葛怀敏的看法。郭逵认为他“喜功徼幸,徒勇无谋”,故“他日必败朝廷事”。不久,葛怀敏果然兵败身死。由此,郭逵被誉为知兵者。 [8] 后调任真定路兵马监押,以平保州兵变之功,加授閤门祗候、环庆路兵马都监。适逢母亲贺氏逝世,朝廷不许其解官服丧,郭逵再三请求,这才获准。临行前,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杜杞特赠钱四十万,郭逵辞谢不受。丧期结束后,出任泾原路都监。他率军攻克古渭城,转官通事舍人,改任河北路缘边安抚都监。后更作为副使,随吴奎出使辽国。回国后,因事被降为汾州都监。 [9] 庞籍镇河东时,以郭逵权知忻州。这时,辽国来使请求割取天池庙地。庞籍久不能决,于是委托给郭逵处理。郭逵查阅有关文书档案,发现有一通宋太宗太平兴国(976年-984年)年间辽国给天池县的信,提到:“遥祀天池庙有应,以属南朝(北宋)地,未敢擅修。”他据此向辽国使者出示信件,表示拒绝,使辽使无法再争,大为折服。 [10] 讨平溪蛮嘉祐初年,湖北溪蛮彭仕羲反宋,郭逵被加为带御器械,出任荆湖北路兵马钤辖兼知澧州。郭逵先抓获了彭仕羲的亲信,安置在自己身边为小史,并向他了解那里的山川地形和防务虚实。 [11] 嘉祐三年(1058年),郭逵以小史为向导,进兵围剿,连破罗城峒及贺府等二十多处险隘,攻拔新州,乘夜向彭仕羲的根据点桃花州挺进。彭仕羲弃城逃跑,余部皆降。 [11] 战后,郭逵以功迁为礼宾使,徙荆湖南路兵马钤辖、知邵州州。累迁容州观察使、泾原路副都部署。 [11] 经理西疆治平二年(1065年),郭逵升任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事,出领陕西宣抚使,判渭州。 [12]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即位后,迁静难军留后,改宣徽南院使,判郓州,又改镇鄜州。此时,边将种谔接受了西夏嵬名山的投降,并攻取了绥州,但西夏人却杀死了宋将杨定。朝廷舆论认为,应该放弃绥州,神宗甚至下诏,要焚烧后放弃绥州。郭逵坚持反对焚弃绥州,认为应当坚守绥州,用以安置嵬名山举族而归降的一万三千人。他因此隐匿诏书。不久,西夏提出用塞门砦和安远砦来交换绥州。郭逵认为这很可能是空口欺诈,他提出一个条件,即必须先行交出塞门、安远二砦,才可交移绥州。由于郭逵派出的使者有西夏西平王在祥符间写的一封信,证明塞门、安远二砦的界址在长城岭下,西夏使臣无法驳斥,此事遂以宋朝保有绥州而告终。神宗下诏表彰郭逵,说:“渊谋秘略,悉中事机。有臣如此,朕无西顾之忧矣。”首相韩琦出判永兴军兼陕西四路经略使时,下令不准给嵬名山所部粮食,并追回戍守绥州的宋军。 [13] 郭逵认为不可,劝道:“如果这样做,那降羌(指嵬名山部众)无法自保了,都将溃走了。”韩琦被他说服,不久后将丹州的粟运给西夏降军。郭逵于是挑选其中强壮的两千多人刺字为兵,其余男丁都在手上刺“忠勇”二字,以防止他们逃去。又将废置的闲田分给其耕作。加检校太尉、雄武军留后。 [14] 南征始末主词条:宋越熙宁战争、富良江之战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越南李朝攻陷广南西路的邕州等地。 [15] 熙宁九年(1076年)三月,朝廷拜郭逵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经略招讨使,兼荆湖南北路、广南东西路宣抚使。郭逵携同在鄜延、河东任职时的旧部,并与越南邻近的占城、真腊等国联合出击。 [15] 郭逵认为广源州(今越南广渊)是咽吭之地,兵甲精锐,不先攻取必有腹背受击之患。他又分析到刘应纪(越南广源州守将)是越南方面的谋主,不先擒刘应纪,则军声不会大振。于是确定了攻击重点的方针。一战而胜,刘应纪投降,军威大振。接着,又攻拔了决里隘,并乘胜攻取了桄榔、门州(二城均位于今越南同登西北)等地。十二月,郭逵与越南大将李常杰在富良江(今越南红河)决战,大败越南军,击杀数千人。李朝洪真太子、昭文王子战死,左郎将阮根被俘。 [15] [16] 不久后,李仁宗李乾德即奉表请降。这时,郭逵原有的三十万大军,由于冒着炎热进入瘴疠之地,伤亡逾半数,军粮也耗尽。虽仅有一水之隔,却不能再进。郭逵表示“愿以一身活十余万人命”,同意撤兵,宋、李两朝议和。郭逵先将伤病之士撤回,才移师回朝。 [15] [16] 晚年沉浮郭逵回朝后,被贬为银青光禄大夫、左卫将军,西京(洛阳)安置。他杜门闲居十年,以读书养气自乐。 [17-18]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赵煦登基。哲宗即位后,命郭逵以左屯卫大将军之职致仕。 [19] 元祐元年(1086年),郭逵被起为检校司空、知潞州,封武功县男。他抵达任所后,上疏请求告老,未获朝廷允准。 [20] 元祐二年(1087年),郭逵复官广州观察使、知河中府。在闻知诏命后,他径直回到洛阳,极力请老,获得朝廷准许,被改授为左武卫上将军、提举洛阳嵩山崇福宫。 [21-22] 病逝西京元祐三年(1088年)十二月十四日(12月29日),郭逵在洛阳嘉庆里的家中病故,享年六十七岁。哲宗闻讯后,为其辍朝一日,追赠雄武军节度使、司空。 [1] [23-24] 主要成就编辑西北扬名:郭逵早年在西北时,对宋夏战争的一些问题的看法具有战略眼光,为众人所敬服,被誉为知兵者。 [8] 任真定兵马监押时,率兵平定保州兵变。 [9] 权知忻州时,又折服辽朝使者,保留了天池庙地。 [10] 两度南征:宋仁宗末年,湖北溪蛮彭仕羲叛乱,郭逵奉命征讨。他在洞悉叛军的布局后,一举进剿,迫使彭仕羲弃城逃跑,余部皆降。 [11] 熙宁九年(1076年),率军三十万征交阯李乾德,于富良江之战大破其军,斩杀数千人。但因宋军病亡逾半,军粮耗尽,只得班师回朝。 [15] 个人作品编辑据范祖禹《郭将军逵墓志铭》记载,郭逵本著有《五原集》、《闲江集》、《节制集》五卷、《奏议》五十卷、《经制集》五十卷、《对镜图释》五卷,至今已佚失。 [2] 人物评价编辑强至:①伏惟某官谋宏博,识度沈雄。蚤畅徽猷,久宣远略。御戎阃外,繄坐振于威声。制胜幄中,即进司于宥密。益绥燕起,少副瞻祈。 [25] (《回延州经略郭宣徽书》)②伏惟某官经远伟谋,济时明略。宽朝廷之西顾,辍帷幄之前筹。疆事久劳,繄外平于戎,索诏音。垂及行,入总于神机。旋录肤功,亟加显命。末繇修庆,首辱占书。感愧并怀,名言非谕。 [25] (《回郭宣徽书》)苏辙:①伏惟某官,学本诗书,思含韬略,入参枢近,出总戎行。谋虑宏深,隐若长城之固;动用安静,不求一日之功。勋名既隆,衅故随至。进退有裕,望实兼隆。令尹三登,曾喜色之莫见;频阳复起,信前计之可从。方今卒乘久安,盟好犹在。用人既得,知庙胜之有成;俾国咸休,顾公策之安出。某老拙无用,退守乡邦,侧聆休嘉,以慰瞻望。 [26] (《代李谏议贺郭宣徽知并州启》)②蚤学弓剑,晚通诗书,勇而有谋,整且能暇,威名慑于西鄙,柄任及于中枢。南伐无成,嗟伏波之遂弃;退居能饭,知廉颇之未衰。擢从解组之余,复寄长民之任。过而能改,岂一眚之足云?穷当益坚,或来功之可冀。 [27] (《郭逵自致仕起知潞州》)范纯仁:惟公奋由武卫,宣力王家。仁皇之朝,扞城心膂。被遇英祖,升赞枢机。先帝经武纬文,怀柔震叠。中权之任,属之于公。西守南征,海外有截。敦诗说礼,想闻郤縠之风。振旅全师,屡上充国之略。退卧西洛,于今十年。李广数奇,功业未究。英公赏鉴,幕府多贤。矧今边备尚严,蛮落犹警。思得名将,以为长城。公今云亡,岂不怀疚。求其继者,实唯才难。 [28] (《祭郭宣徽文》)范祖禹:①公在仁宗时,有功南海,为名将,英宗、神宗尤深知公,遂大用之,出入中外,常为重轻,所至隐然如长城,朝廷四方恃以为安,论将帅必以公为首,及南征,困于瘴毒,虽不得交州,然洪真授首、应纪面缚,得五州之地,全师而返,交人畏詟,遂不敢动。……幕府辟士,极一时之选,赵卨初掌机宜,未几,代公帅鄜、延,其余多为名臣,世以公为知人。 [2] (《郭将军逵墓志铭》)②惟郭之先,父氏自虢。世有显庸,以践邦伯。桓桓郭公,允武允文。出入四朝,克成厥勋。仁宗惟仁,天德不杀。疆理南海,公初奋伐。英宗惟英,整肃四方。登公枢廷,大震氐羌。神宗惟神,耀我圣武。西守南征,公为方虎。蠢尔交蛮,自昔邦雠。帝命公往,匪亟匪游。披其五州,炎荒是宅。功成身危,为众受责。释师十万,耽玩简编。乐以忘忧,卒岁穷年。二圣起公,将收桑榆。公以老告,身与疾俱。惟其成烈,万夫之特。云谁无勇,孰如父识。不知禁人,视其所知。呜呼郭公,名则不夷。 [2] (《郭将军逵墓志铭》)李廌:①繇古逮今,世称三郭焉。曰唐代郭公元振,汾阳王子仪,我朝武卫上将军、赠雄武军节度使、司空公其人也。忠义气节,勋劳声望,皆为一代宗臣。 [24] (《郭宣徽祠堂记》)②天祐我宋,克生人杰。降畀大任,俾辅鸿烈。显允郭公,四朝老臣。以仁为勇,以德为名。乃登将坛乃,佐枢极。渊渊谟谋,蹇蹇义直。公在庙堂,四围兵寝。公在疆场,天子奠枕。锡赐佛祠,时惟异恩。非曰假宠,惟以报勋。于焉祀公,益为显亲。汉宣虎臣,图赞麟阁。云台四七,凌烟褒鄂。公像在兹,视古无怍。……玉关诸戎,朝贡之道。北瞻九原,稽颡膜拜。犹当畏仰,凛凛如在。归修臣职,莫犯绝塞。 [24] (《郭宣徽祠堂记》)脱脱:宋至仁宗时,承平百年,武夫鸷卒遭时致位者虽有之,起健卒至政府,隐然为时名将,惟青与逵两人尔。……逵料葛怀敏之败,如烛照龟卜,一时最为知兵。虽南征无功,用违其长,又何尤焉。 [29] (《宋史》)黄道周:郭逵谈兵,颇有先见。任福覆军,怀敏师陷。一如其言,谁不钦羡。保州招降,登城戒劝。恐众有疑,留身为券。庙地契丹,无稽思占。故牍查明,王土可验。湖北溪蛮,仕义有变。招蛮之亲,为蛮之患。若弃绥州,弱见于面。匿诏不宣,后方无玷。坐论成功,胜于力战。 [30] (《广名将传》)蔡东藩:赖韩琦坐镇,郭逵为辅,夏事始得就绪耳。 [31] (《宋史演义》)轶事典故编辑少显魁伟郭逵年轻时已身材魁梧,每天怀揣两块饼,在汴京的州西酒楼上读《汉书》。饿了就食饼,买一升酒喝,然后再读书。日落后才回家,经常如此。酒楼主人颇感奇异。 [32] 等到郭逵从军后,名臣范仲淹命其看管府库,他端坐终日不出门,范仲淹因而愈加信任他。另一名臣韩琦接替范仲淹任职后,也非常器重郭逵。郭逵日后果然建立大功,历任副都总管、签书枢密院等职。 [32] 申救白玉宋神宗时,知庆州李复圭追究兵败庆州的责任时,已经将大将李信、刘甫斩首,又想要加罪于鄜延都巡检使白玉。白玉向郭逵托付后事,并且哭着说自己无法奉养母亲,以终其天年。郭逵哀怜他,没有将其遣送,尽力替他申冤并予以救助,白玉得以免死。后来白玉在新砦取得大捷,神宗对郭逵说:“白玉能将功补过,是靠你的力量啊。” [33] 后世地位编辑在明代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郭逵位列其中。 [30] 史料记载编辑《郭将军逵墓志铭》 [2] 《济南集·郭宣徽祠堂记》 [24] 《东都事略·卷六十二》《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 [29] 《广名将传·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