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亨德米特

增加 3,68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亨德米特
| 圖像 = [[File:亨德米特.jpg|缩略图|居中|[http://p1.so.qhimgs1.com/bdr/270__/t01662e417be97849f1.jpg 原图链接]]]}}
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年-1963年),德国出生的作曲家。
 
欣德米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事业涉及作曲、理论、演奏、教学、指挥等多个领域,并作有各种体裁和各种风格的大量作品。
[[ 巴洛克 ]] 晚期对位音乐的影响而经常被归入新古典主义一派。=人物简介=虽然他的音乐无一例外地具有鲜明的当代风格,但他仍因巴洛克晚期对位音乐(尤其是巴赫的作品)的影响而经常被归入新古典主义一派。他的作品以不协和对位、不协和和声与高超的管弦乐编曲技巧为特点。[[欣德米特]]的创作领域几乎涵盖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体裁。他的早期作品多为实用音乐,即为某一特定目的或特定场合而作。他的音乐作品、著述和教学广泛影响了现代作曲家。=艺术作为=他早期创作的钢琴作品与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以浓重的不协和和弦及厚密的对位线条为特征。他的钢琴组曲《[[1922]]》是由“进行曲”、“舍迷舞曲”(一种狐步舞曲)、“夜的小品”和“雷格泰姆”组成,其中爵士乐的影响显然可闻。欣德米特对这首乐曲作了演奏说明:“……不要花任何时间去考虑你是否应该用第4指还是第6指弹奏……要始终像机器般准确地固守节奏……把钢琴看作一件有趣的打击乐器来处理。”从中可以看出他青年时期的反传统态度。 欣德米特的音乐在纳粹[[德国]]时期遭禁,1938年他前往美国,后来加入[[美国]]国籍。曾在[[耶鲁大学]]、[[伯克夏音乐中心]]和[[苏黎世大学]]任教。 他的作品有歌剧《[[画家马蒂斯]]》及其同名交响乐(1934年)、《[[葬礼音乐]]》(1936年)、《[[韦伯主题的交响变奏曲]]》(1944年)、《[[八重唱]]》(1958年),以及几乎各种乐器的奏鸣曲。他著有《[[作曲家的世界]]》(1952年)等著作。 =创作风格=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欣德米特的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新古典主义]]倾向。他反对感情夸张冲动的晚期浪漫主义,试图将巴赫或更古时代的音乐特点融于现代的风格之中。他首先在练习曲性质的《[[钢琴音乐]]》(1927年)等作品中系统地发展一种新的复调技术和新的巴洛克风格。他虽然背离了传统的大、小调,却又不趋向于无调性与十二音体系,而是系统地发展了一套合乎逻辑的新对位法。30年代的作品中出现了不协和程度不太强的线性对位和系统的调性组织。他认为调性是一种自然力量,就像重力一样。他使用任何一些音的组合,无论怎么不协和,总是在结束时回到简单与和谐上来。与以不协和为特征的勋伯格不同,音调的协和是欣德米特的审美标准,不协和音调的使用只是为了特殊效果。 =艺术表现=欣德米特对于对位法表现出的极大兴趣成为他创作上的一个不变的特征。他重视对位法的纹理,强调具有独立性旋律的交织,恢复自然音阶,但又不受和声的限制。他1936年创作的3首钢琴奏鸣曲多半以巴洛克形式而不是古典奏鸣曲形式为依据。欣德米特1942年写的《[[调性游戏]]》是他最成功的钢琴作品。《[[调性游戏]]》有一个副标题——“对位、调性组织和钢琴弹奏练习”,包含12首赋格曲(每调一条),显然是用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相似的形式,用自由抒情的舞曲形式的间奏曲来连接,并加有前奏和后奏。这部作品采用了大量高深复杂的技巧,可谓集现代复调技术之大成,被誉为20世纪《[[平均律钢琴曲集]]》。<ref>[[古典音乐频道]]</ref>==参考文献=={{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