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8
次編輯
變更
categorg:+230
《大道无垠:<道德经>品悟》
是2012年12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国春。
中文名 大道无垠:《道德经》品悟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页 数212 页开 本16 开定 价56 元作 者张国春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语 种简体中文ISBN9787010115283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大道无垠:品悟》讲述了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名义统治者,但实际上,道家作为中华西乡文化的原始渊源之一,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甚至由此产生出中国本土文化中唯一的宗教门派——道教,并为最终形成[[儒]]、[[道]]、[[佛]]三流合一的宋明理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ref>[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195647/18e1VHQFJqM_-K42i89ov3Inv5aLjupm68FIjOj6OSBhTykkUujkQphgzFMH9Umu5e_Rf438AT6lR1j3wSS8V2raqzd0mg | 当当,引用日期2017-11-07] </ref>
==作者简介==
[[张国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驻美使馆外交官,现任中央某经济部门工作。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玄妙之道]]
第二章[[无为之圣]]
第三章[[去欲安民]]
第四章[[冲而不盈]]
第五章[[持虚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
第七章[[天地无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功成身退]]
第十章[[营魄抱一]]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为腹戒目]]
第十三章[[贵爱天下]]
第十四章[[执古御今]]
第十五章[[善道不盈]]
第十六章[[致虚守静]]
第十七章[[悠行贵言]]
第十八章[[道废德沦]]
第十九章[[见素抱朴]]
第二十章[[俗昭我昏]]
第二十一章[[孔德从道]]
第二十二章[[曲全枉直]]
第二十三章[[自然希言]]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重根静君]]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迹]]
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
第三十章[[物壮则老]]
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大道之大]]
第三十五章[[执守大象]]
第三十六章[[欲取先与]]
第三十七章[[镇欲以朴]]
==文摘==
==【品析】==
这一章,老子由天道及人道,深刻阐述了两个重要思想。
一、实现自身最大价值的利他主义精神
天长地久,是一个古老的说法,是当时人们的基本共识或常识。老子以解释“天长地久”为引子,阐述了他的利他主义思想。
老子认为,天地长生,是因为其不自生的属性和本质,而圣人所以成其私,也是由于其不自私的性格和品质。利他、无私是自然和圣人的共同特点,是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律。但是,这种无私或利他,不是与自我对立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无我,不是对自我利益的完全否定,而是将自我放在与他人和整体的关系中来考量,一事当先,首先将他人和整体利益置于前位,首先考虑他人和整体的利益,通过他人和整体利益的实现,进而实现自我利益。只有充分地实现他人和整体的利益,才能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这种利他主义,不是“后其身而身无”,不是“[[外其身而身亡]]”,而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最终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他主义”,是有利于自我的利他主义。
有人认为,老子的这一思想,是一种以利他为手段的利己主义,无私仅是手段,成其私是根本目的,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利己主义。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因为,主张“无为”、“无欲”,是老子哲学的灵魂。“无私”也是这一思想的延伸或表现。天地长生,是因其不自生,但长生并不是天地所追求的,而是其运行的自然结果。圣人成其私,是因为其无私,但成其私并不是圣人追求的结果,而是其行为的自然结局。只有真正的、自由自在的“[[无为]]”,才能“[[无不为]]”。同理,只有真正的、自由自然的不自生,才能长生;只有真正的、自由自觉的“后其身”、“[[外其身]]”,才能“[[身先]]”、“[[身存]]”。“[[不自生]]”是天地的自然本性,是根本,是原则,长生则是其自然的结果。圣人“无私”,是天地之道在人类社会的反映与表现,是对天地之道的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循,也是圣人做人做事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 “成其私”则是必然的结果或最终结局,且其主旨更在于精神层面,而并非物质上的满足,因此,它与利己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老子这一思想的可取或合理的地方在于,他智慧地观察到并发现了人类社会中自我与他人、与整体关系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进而形成了其利他主义的社会思想和主张,这在中国和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二、对立转化的自然和社会辩证法则
强调事物对立统一,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章,老子通过天地从“不自生”到“长生”和圣人由“无私”而“成其私”的相互转化,进一步发展、充实了他的辩证思想。事物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同时也是互为条件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天地所以长生,是因为其不自生,不自生是长生的前提,长生是不自生的结果。圣人所以身先、身存、成其私,是因为其能后其身、外其身,是因为其无私。无私是前提,成其私是结果。这里,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是一样的,人道即天道。天地之所以长久运行,是因为天地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而圣人之所以事业成就,也因为其认识并遵循着这些规律。
==参考资料==
categorg:+230
是2012年12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国春。
中文名 大道无垠:《道德经》品悟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页 数212 页开 本16 开定 价56 元作 者张国春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语 种简体中文ISBN9787010115283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大道无垠:品悟》讲述了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名义统治者,但实际上,道家作为中华西乡文化的原始渊源之一,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甚至由此产生出中国本土文化中唯一的宗教门派——道教,并为最终形成[[儒]]、[[道]]、[[佛]]三流合一的宋明理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ref>[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195647/18e1VHQFJqM_-K42i89ov3Inv5aLjupm68FIjOj6OSBhTykkUujkQphgzFMH9Umu5e_Rf438AT6lR1j3wSS8V2raqzd0mg | 当当,引用日期2017-11-07] </ref>
==作者简介==
[[张国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驻美使馆外交官,现任中央某经济部门工作。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玄妙之道]]
第二章[[无为之圣]]
第三章[[去欲安民]]
第四章[[冲而不盈]]
第五章[[持虚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
第七章[[天地无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功成身退]]
第十章[[营魄抱一]]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为腹戒目]]
第十三章[[贵爱天下]]
第十四章[[执古御今]]
第十五章[[善道不盈]]
第十六章[[致虚守静]]
第十七章[[悠行贵言]]
第十八章[[道废德沦]]
第十九章[[见素抱朴]]
第二十章[[俗昭我昏]]
第二十一章[[孔德从道]]
第二十二章[[曲全枉直]]
第二十三章[[自然希言]]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重根静君]]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迹]]
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
第三十章[[物壮则老]]
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大道之大]]
第三十五章[[执守大象]]
第三十六章[[欲取先与]]
第三十七章[[镇欲以朴]]
==文摘==
==【品析】==
这一章,老子由天道及人道,深刻阐述了两个重要思想。
一、实现自身最大价值的利他主义精神
天长地久,是一个古老的说法,是当时人们的基本共识或常识。老子以解释“天长地久”为引子,阐述了他的利他主义思想。
老子认为,天地长生,是因为其不自生的属性和本质,而圣人所以成其私,也是由于其不自私的性格和品质。利他、无私是自然和圣人的共同特点,是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律。但是,这种无私或利他,不是与自我对立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无我,不是对自我利益的完全否定,而是将自我放在与他人和整体的关系中来考量,一事当先,首先将他人和整体利益置于前位,首先考虑他人和整体的利益,通过他人和整体利益的实现,进而实现自我利益。只有充分地实现他人和整体的利益,才能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这种利他主义,不是“后其身而身无”,不是“[[外其身而身亡]]”,而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最终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他主义”,是有利于自我的利他主义。
有人认为,老子的这一思想,是一种以利他为手段的利己主义,无私仅是手段,成其私是根本目的,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利己主义。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因为,主张“无为”、“无欲”,是老子哲学的灵魂。“无私”也是这一思想的延伸或表现。天地长生,是因其不自生,但长生并不是天地所追求的,而是其运行的自然结果。圣人成其私,是因为其无私,但成其私并不是圣人追求的结果,而是其行为的自然结局。只有真正的、自由自在的“[[无为]]”,才能“[[无不为]]”。同理,只有真正的、自由自然的不自生,才能长生;只有真正的、自由自觉的“后其身”、“[[外其身]]”,才能“[[身先]]”、“[[身存]]”。“[[不自生]]”是天地的自然本性,是根本,是原则,长生则是其自然的结果。圣人“无私”,是天地之道在人类社会的反映与表现,是对天地之道的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循,也是圣人做人做事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 “成其私”则是必然的结果或最终结局,且其主旨更在于精神层面,而并非物质上的满足,因此,它与利己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老子这一思想的可取或合理的地方在于,他智慧地观察到并发现了人类社会中自我与他人、与整体关系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进而形成了其利他主义的社会思想和主张,这在中国和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二、对立转化的自然和社会辩证法则
强调事物对立统一,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章,老子通过天地从“不自生”到“长生”和圣人由“无私”而“成其私”的相互转化,进一步发展、充实了他的辩证思想。事物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同时也是互为条件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天地所以长生,是因为其不自生,不自生是长生的前提,长生是不自生的结果。圣人所以身先、身存、成其私,是因为其能后其身、外其身,是因为其无私。无私是前提,成其私是结果。这里,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是一样的,人道即天道。天地之所以长久运行,是因为天地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而圣人之所以事业成就,也因为其认识并遵循着这些规律。
==参考资料==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