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哈玉民

增加 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哈玉民
| 圖像 = [[File:Hym.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bjzhongyi.com/uploads/allimg/c141124/141Cc12445340-44356.jpg 原图链接]]]
}}
== 哈玉民 ==
哈玉民,河北省河间人,生于1918年,卒于1960年。回族,中医外科专家,擅长治疗疡科疾病及疔毒、恶疮、瘰疬等。其父哈锐川是北京著名皮外科专家。他幼承家学,熟读经史。早年学医于华北国医学院,同时随父临诊。1937年,正式开业。1951年,任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校长。1956年,受中央卫生部委托,筹建北京中医学院。曾任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等。
新中国成立后,哈玉民为中医事业的复兴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他作为中医界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1950年3月,年方32岁的哈玉民与赵树屏等人共同筹办了北京中医学会,并担任副会长。当时,中医学会没有办公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场所,哈玉民就把自己的诊所提供给学会使用。不久,哈玉民又创办了《北京中医》杂志,限于当时的条件,哈玉民集征稿、审稿、校对、付印等诸多工作于一身,常常是夜以继日,忘我地工作。 主办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是哈玉民为建国初期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中医药学,在解放前由于遭到统治当局的压制和摧残,曾长期处于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不前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中对中医事业给予了深切的关怀和大力的扶持。为使中医事业得以复兴,尽快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中医队伍乃是当务之急。当时采取了多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其中一条重要的举措是对现有的中医队伍进行专业培训。为落实这一举措,北京市于1951年成立了中医进修学校,哈玉民担任了校长。参加进修的中医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最年长者已年近70岁。学校聘请各大医院的专家为中医们讲授医学基础等课程。刘春圃、陆石如等医家都曾在这个进修学校学习过。 哈玉民作为中医进修学校的校长,组织编写了各科的大量教材、讲义,搜集了许多学习参考资料、工具书,并兼任教学工作。为提高针炙学的教学质量,哈玉民亲自指导研制了与人体同等大小的石膏模型,还请来针炙专家,审查模型上的经络循行和穴位。此外,哈玉民还主编了一批有影响的中医书籍,如《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治便览》、《中医针灸常见病证治便览》等。 参加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的中医大夫,在旧社会历尽磨难,那时的政府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更不会过问他们的专业培训。新中国刚刚成立,政府就给了他们进修提高的机会,不能不使中医们感激涕零。经过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中医们不仅业务水平提高了,而且精神面貌也得到改观。哈玉民主办的中医进修学校,为建国初期中医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54年,正在提任中医进修学校校长的哈玉民,又承担了北京中医学院的筹办工作。经他多方奔走,积极筹措,终于在同年9月,以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为基地,接纳了北京中医学院的首届学员。在北京中医学院建成后,哈玉民为教学研究呕心沥血,试制成功了中医辨证论治分析模型,获得卫生部嘉奖。 哈玉民既是中医教育家,又是著名的中医皮外科专家,医术高超,学识过人。他认为,皮外科虽然是局部的病变,治疗时也要按中医的整体观,着眼于人体的整体,认真审视患者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等。在临床上,哈玉民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灵活地运用“消、托、补”三个治疗大法。哈先生曾治疗一位患蛇头疔的病人,患者右手拇指肿痛三天,因剧烈疼痛而彻夜不能成眠。哈先生给患者外敷拔毒药,内服药则一味黄芪,煎水代茶饮。第二天,病人面带笑容来复诊,原来是服药后疼痛大减,当夜就能安然入睡了。 哈玉民先生有着凡事带头实干的精神,他作风淳朴,待人忠厚,平易近人。无论年长者还是年轻人,都愿与他促膝谈心。在担任领导职务中,他唯贤是举,力求人尽其才。哈先生的品格风范,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他为中医临床和中医教育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铭刻于中医史册。
由于在自己钟爱的中医事业中倾注了太多的心血,1960年6月16日,哈玉民不幸因病英年而逝,年仅42岁。他生前曾历任北京市第一、第三中医门诊部主任、北京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 学术思想 ==
哈玉民认为皮外科疾病虽然属于局部病变,但治疗必须首先着眼于整体,注意审视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以及病症的轻重顺逆等。他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使用消、托、补三大法。补法常施用于疮疡后期,以助扶正,收敛疮口。但哈玉民有时亦将补法应用于早期,不拘于文献的记载。如一般认为黄芪为补气升阳、托毒生肌之药,疮家常用于内托阴疽,但在痈疽初起时多不主张使用。哈氏曾治一位患有蛇头疔的病人,右手拇指肿痛三天,局部皮色未变,按之尚无波动感,疼痛剧烈,彻夜不眠,虽服止痛片疼痛亦不减轻。经他治疗,除局部外敷拔毒药膏外,内服药物则为一味黄芪,煎水代茶饮。次日患者疼痛大减,告之当夜即能入睡。他的这种治疗皮外科疾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贯穿于行医的始终。 哈氏一生主张变革,虽出身于中医世家,但不拘泥于传统。在对待中西医的关系问题上,受施今墨老师的影响,哈氏一向持开明态度,主张西为中用。他积极组织校友学术研究会,聘请西医专家开展学术讲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中医、提高中医。因此,他在与西医同道共事中,能推心置腹,精诚合作,团结学习,取长补短。哈氏治疗皮外科疾病十分讲究外治疗法,经验颇为丰富。除坚持使用传统剂型如薄贴、掺药、散、软膏、药油、酒剂等,还打破传统,西为中用,常用凡士林配制中药软膏,既保持原有疗效,又方便了使用。
6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