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卡萨尔斯

增加 9,797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卡萨尔斯| 圖像 = [[File:卡萨尔斯.jpg|缩略图|居中|[http://i3.hexunimg.cn/2012-02-27/138678371.jpg 原图链接]]]}}卡萨尔斯(1876~1973)(西班牙语:Pablo Casals)为 [[ 西班牙 ]] 大提琴家,指挥家。他的演奏迷人且技艺十分精湛。深受人们喜爱!=简介= 卡萨尔斯(1876年12月29日-1973年10月22日)(西班牙语:Pablo Casals),1876年12月29日生于[[本德雷尔]],1973年10月22日卒于[[波多黎各]]。童年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887年入[[巴塞罗那]]市音乐学校学大提琴。1891年首演成功。1895年在巴黎歌剧院担任独奏 ,1897年起任教于1936年指挥巴塞罗那交响乐团 。1939年移居[[法国]]。1956年母校,1898 年在[[巴黎拉穆勒音乐会]]和1899 年在[[伦敦水晶宫音乐会]]上演出,均获成功 。1905年与[[A.科尔托]]和[[J.蒂博]]组成三重奏团,成为20世纪初卓越的室内乐小组之一。1919~1973定居波多黎各,并举办[[卡萨尔斯音乐节]] 。他的演奏构思明 晰、风格严谨、技艺精湛、感情真挚,且有卓越见解,对现代大提琴艺术的发展影响很大。=成就=卡萨尔斯为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挥家、作曲家,被认为是上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他以惊人的演奏和表现才能,提高了大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地位,在本世纪的大提琴家中,他的贡献最大,成为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艺术家。他的演奏颇为迷人,无论在技巧、音色还是音乐表现上都达到了异常高超的境界。演奏风格极其自然,线条纯净,乐句完美,变化无穷,格调高雅。他们许多作品的录音成 为以后几代演奏家们公认的楷模。 卡萨尔斯之所以非凡,主要是由于他的思想,由于他把具体技巧和伟大理想结合起来的能力。他发现并率先演奏了巴赫的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Cello solo suites]]》,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卡萨尔斯说,他在巴赫的作品中,看见上帝的存在。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巴赫的音乐。 作为作曲家,他主要创作宗教音乐和管弦乐。最著名的作曲作品则为[[El Pessebre]](1960)。 在1958年他曾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卡萨尔斯资料 .<ref>维基百科[引用日期2012-10-16]</ref> =生平=1876年,卡萨尔斯出生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在后来卡萨尔斯长达97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完善了大提琴的演奏技巧,提升了大提琴的音乐地位,并发现了巴赫失传已久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总谱,最终卡萨尔斯成为了大提琴音乐艺术的一代宗师。同时,由于西班牙国内局势动荡,卡萨尔斯多年处于流亡的状态,而他所表现的对于和平的向往,以及人道主义精神也都受到了世人的敬仰。 现在,巴赫的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被称为是大提琴作品中的绝对经典,但是这部巴赫写于18世纪初期的作品,直到19世纪末期才被一个叫做卡萨尔斯的少年完整的发现。 1889年的一天,13岁的卡萨尔斯和父亲漫无目的的在城里闲逛,两人信马由缰不经意间走进一家寄卖店。卡萨尔斯发现,在一个破烂不堪的角落,赫然躺着一本乐谱,上面还写着: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巴赫]]作。 后来,[[卡萨尔斯]]这样说到当时的情景:“我那时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作品的存在,也从来没有人向我提起过它们,这次发现对我的生命是一次奇妙的启示。我紧抱着我的宝贝,飞也似的跑回家,马上开始练习这些组曲。” 当时,巴赫的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还不为世人所熟知,它只是零零散散地被人们演奏,有时是钢琴改编版,有时则加上钢琴伴奏。卡萨尔斯在13岁发现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总谱之后,经过12年的练习和研究,在他25岁时,才公开演奏了其中的一首,随即震惊世界乐坛。[[卡萨尔斯]]不仅让人们重新听到了巴赫的音乐,并且试图通过自己独特的演绎改变人们对于巴赫传统的看法。卡萨尔斯说:那时,[[巴赫]]的这些作品被看作是冷冰冰的学院派的东西,可是,听到这些组曲闪烁着最诗意的光辉,谁还能把巴赫视为冷冰冰的呢? 在战争年代,卡萨尔斯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受到了人们的尊敬,[[罗曼·罗兰]]把卡萨尔斯称作“保持着人道主义和始终为大众捍卫人类信念的伟人”。而作为一位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也受到推崇,一位评论家认为[[卡萨尔斯]]的演奏技巧如此完美,以至于让听众忘记了技巧的存在。卡萨尔斯则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音乐。 卡萨尔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在指挥台上,卡萨尔斯独特的个性展露无遗。通常情况下,他是非常和善的,在指挥之前他会拥抱6,7个甚至是20位乐队成员,以表示友好。但是当卡萨尔斯听到乐队走调时,就会变得怒不可遏,甚至会对着乐队大喊大叫:我是一个烦人的老头。 卡萨尔斯在从事大提琴演奏,指挥工作的同时,还在从事着教育工作,在他的学生中,包括著名的大提琴家[[艾森伯格]],卡萨多等等。卡萨尔斯创造性的发展了前人没用过的各种指法,力图让每一个音都干净清楚。卡萨尔斯还强调说:为了发挥乐器的全部潜在性能,必须掌握技巧,而为了懂得音乐复杂的各个方面,理解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他身为大提琴艺术的一代泰斗,很多著名的后辈演奏家都受到过他的指导和帮助,比如[[罗斯特罗波维奇]],[[杜普蕾]]甚至马友友。 在巴黎,卡萨尔斯认识了葡萄牙大提琴家[[吉列米娜·苏吉娅]],两人经常共同演出,关于他们的关系也有诸多传闻,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分道扬镳。[[吉列米娜·苏吉娅]]生于葡萄牙,被誉为当时最伟大的女大提琴家,据说她的个性反复无常,狂暴不安。卡萨尔斯比苏吉娅大十二岁,在共同生活了几年之后,苏吉娅突然于1912年离开了卡萨尔斯,其中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团。离开了卡萨尔斯之后,苏吉娅到了英国,并在那里创造了辉煌的演奏生涯。而卡萨尔斯也很快地在纽约与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苏珊·梅特卡夫]]结了婚,然而在1928年他们的关系宣告破裂。有人说,卡萨尔斯和那位美国歌唱家妻子的最终离异,是因为卡萨尔斯老派固执的性格和美国妻子浪漫的气质难以调和。而卡萨尔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在对待同事朋友时也不例外。卡萨尔斯曾经和钢琴家科尔托等人组成三重奏,有三十年的合作交情,但是后来由于科尔托对纳粹[[德国]]态度暧昧,卡萨尔斯就立即中断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1957年时,卡萨尔斯已经80岁了,在这一年,他做了两个重要的决定,一是和比他小60岁的学生玛尔塔结婚,其次是永久定居在[[波多黎各]]。玛尔塔来自于[[波多黎各]],有着极好的音乐天赋,她最初见卡萨尔斯的时候只有14岁,在跟随[[卡萨尔斯]]学习大提琴的过程中,两人暗生情愫,结成伉俪。至此,在度过了几十年漂泊的生活之后,卡萨尔斯跟随新婚妻子回到了母亲和妻子共同的故乡波多黎各。 在和卡萨尔斯结婚之后,[[玛尔塔]]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卡萨尔斯的身上,玛尔塔的善良活泼给晚年的卡萨尔斯带来了快乐和安慰。在玛尔塔的照顾下,卡萨尔斯在举行音乐会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上,他开设了大师班,教学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玛尔塔的伴随下,卡萨尔斯的晚年生活幸福而充实。 1971年,为表彰卡萨尔斯的贡献,联合国授予他和平勋章。在联合国举行的音乐会上,卡萨尔斯动情的回忆起他的故乡——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并演奏了他非常心爱的一首故乡的民歌《[[百鸟之歌]]》。卡萨尔斯于1973年10月22日去世,终年97岁。卡萨尔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这些为他的音乐和人生平添了很多的亮色。他说,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欣赏大自然,然后就是[[巴赫]]的音乐。就像对待任何一个人那样,我对待音乐的态度是圣洁的。 =观点=卡尔萨斯的观点:“技术的目的是将我们感受到的音乐内容表达出来,要突出音乐的主旨。而任何一部杰作的内涵都是丰富复杂的体系,纸上的音符无法完全反映。演奏者要做的就是让音符变成活的,赋予它生命....而这需要在我们的心中找到共鸣,还要发现问题,这是没有止境的劳动。” “要对所有的乐句都找到理想的表达方式,已经够困难了,还要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整体关系,又要这一切都恰到好处,该付出多少劳动!” “有表情的音准”,“自然的渐弱”这样的手法“雕刻”每个音符,用时值的微调给音符摆好“姿势”。又强调“这里必须是有规律的自由。凡是带幻想的地方,都应当符合逻辑和规律。” “我每天都得重新开始。一定不让长期的实践、惯用的手法和过分的自信危害艺术创作。而演奏就是创作。树叶每到春天来临都要冒出一次,但每年不一样。” “一个人只要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他就是年轻的,晴朗的天空,森林和花朵,世界上有多少值得热爱的东西啊!”==参考文献=={{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