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荀子》

增加 4,70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1李如志,《帝师荀子》:“荀子出生在战国晚期,赵国是当时的中原大国和强国,邯郸与当时的临淄、咸阳、大梁等城并称五大都会,在某种意义上,邯郸即是赵国的代名词。司马迁写《史记》时,原来意义上的赵国已不复存在,刘邦封自己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赵王,其封地就是邯郸。此时河南的中牟、山西的安泽仍然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特别是山西的安泽,本来属于韩国,后归赵国。司马迁又是严谨的史学家,在《孟轲、荀卿列传》中称荀子为赵人就是说他是邯郸人。“新华出版社出版。-7<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83/72b8LxtEOVoFx_3NecSRbHmG5vE76MUwROBxBl07Ful4btni6mdMPx0ystrtHwPK-RFjqVK19o4NGO-DVFg 荀子参考资料 .国学网 .2014-08-28] </ref> - <ref>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83/c0d4ZGqLdjKDizUDDV3uxaqdbrGNlaLI5OLUPj2_fH73GKdcqDm2hio7N8i3aW54CUOKGuQY_ycGkfvNPBMyq8XMQQV9hj76T-trjimr7bMtX4RqAxXLS-i6rZuB0EXtuJJt1BikvjGJM6w 荀子参考资料 .邯郸日报 .2014-08-28] </ref> -<ref>[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83/8b5fp4M7GQXA8sWLWmShJMwDsMWx9vbk1tvnWabHn4iveS-SKoRGIXg4ViBuQvTvkaDFLjagZmktC_2JEKs7BwixccnexTDXF9pvCpuCwEUTUw7tZQzWHw 荀子参考资料 .新华网 .2014-08-28] </ref> -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83/74ecx8VQzWplsQUHTH6xBIOXVO_ykAnCDnCjszPdfDJItLkv3mvP6vlc-Uv0_iaDVo3pWOCXm14gO1PnTwvdQ151ox-OcER8Yu3LSXVvkZDRyfV4KlxnlQ 荀子参考资料 . 光明网新闻频道 .2014-08-28] </ref>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83/5c391OJ0tY2e_VluCzfnvD0tlKfmwXA8q213RXrXNUq-HIbM1nc6Nk7YaEdWEIG6dzmMDyqsq6aRozslUrJFpvJr-CtaoTP8fLcAXJ0cMocz9wjJRGQgUes4e2wM0y5aXGCeL4ezBm-3uOzJSuokAA荀子参考资料 .邯郸日报 .2014-08-28]] </ref> -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83/13d7RahoIf2v8Vftb8Q1aZwxzawlieWapmiJjSIafftYKL5Kxxs_qc9vbNY1uu-rgYmQw0syQK8OLW9Sac1SxX7DX-s4dQZqV96uWyqN 荀子参考资料 .人民网 .2014-08-28] </ref>]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p style="text-indent:2em;">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
|}
== 人物生平 ==
===== 世系 =====
<p style="text-indent:2em;">[[《元和姓纂》]]载“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而关于春秋时期荀氏的记载见于(桓王)十三年(公元前678年)“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左传》]]僖公九年《传》正有“荀息”亦称“荀叔”之文,所以原氏黯即为荀息,被封荀国故地以地为姓。
荀氏的传承为荀息生逝敖,逝敖生荀林父,荀林父曾为晋国中行将,故后裔别为中行氏,林父生荀庚,庚生荀偃,偃生荀吴,吴生荀寅。荀寅在与赵鞅的斗争失败后,中行氏族人为了避祸,又纷纷改回荀氏,这就是赵国荀氏的由来。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 主要成就 ==
==== === 思想观点 ======= 主要观点 ==== <p style="text-indent:2em;">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 “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
<p style="text-indent:2em;">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劝学》
*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ref>[8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83/1d3bX2HuvpJ8_NFUfHlMVqbce7N2eYnFUYQUGi1OIN86Jz67lvTJkl2cyJqfl6aVyykJ4BA5QqUCxWTiLy9LAu1JvXyy_iVH0vRKSw 荀子参考资料 .句子迷] </ref> *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 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 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p style="text-indent:2em;">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p style="text-indent:2em;">《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p style="text-indent:2em;">《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 <ref>[9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83/8181vFciiHVN_ahrlrZwDx5ECvCqHc5NS4iQnHvT8h1T2KeF6gdA22vXSi7WbQd_E8tfVVNt2P2JtbOLnTcrP4HI4tSr40-iyqLf6k8EHl3nj4rcXQ8irpqJ3Zc 荀子参考资料]</ref> 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p style="text-indent:2em;">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p style="text-indent:2em;">《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10《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p style="text-indent:2em;">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p style="text-indent:2em;">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出自[[《荀子·大略》]]
<p style="text-indent:2em;">此书自来无解诂善本,唐大理评事杨倞所注已为最古,而亦颇有舛误,至晚清之时一代学术大家[[王先谦]]先生采集各家之说,发挥己见,编成[[《荀子集解》]]。此书为当今注解《荀子》的最好版本。但近代以来的《荀子》注本,基本上袭自王先谦先生的《荀子集解》(思贤讲舍光绪十七年[1891]初刊)。百十余年来,全面超越其校释成果的荀学著作尚未出现。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梁启雄的《荀子简释》 [11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出版。] 、章诗同的《荀子简注》 [12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的[[《荀子新注》]] [13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杨柳桥的《荀子诂译》 [14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 、张觉的《荀子译注》 [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董治安和郑杰文的《荀子汇校汇注》 [16齐鲁书社,1997年出版。] 。其中以学术价值著名的当数梁启雄的《荀子简释》、张觉的《荀子译注》、董治安和郑杰文的《荀子汇校汇注》。
== 史籍记载 ==
<p style="text-indent:2em;">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 [17《史记·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 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 [18《史记·荀卿列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 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奭,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 [19《史记·荀卿列传》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 [20《史记·荀卿列传》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 [21《史记·荀卿列传》: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 [22《史记·荀卿列传》: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23《史记·荀卿列传》: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p style="text-indent:2em;">当时赵国也有个公孙龙,他曾以“离坚白”之说,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展开论辩,此外还有剧子的著述;魏国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励耕作以尽地力的主张;楚国曾有尸子、长卢,齐国东阿还有一位吁子。 [24《史记·荀卿列传》: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剧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 自孟子到吁子,世上多流传着他们的著作,所以不详叙这些著作的内容了。 [25《史记·荀卿列传》: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 <p style="text-indent:2em;">墨翟,是宋国的大夫,擅长守卫和防御的战术,竭力提倡节省费用。有人说他与孔子同时,也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 [26《史记·荀卿列传》: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p style="text-indent:2em;">[[《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p style="text-indent:2em;">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县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县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 后世评论 ==
=== 唯物思想家 ===
<p style="text-indent:2em;">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是说,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同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 <ref> [27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83/4a3eyAIHMemzeuSKNCq9jkJgQPvvqA6N84LkniJa7SXbfMB8Ug-Uz871W7lQhs9PRqLuQnrjc5Z7KRvfDP3beij8pgMyw2AkMoD9YI2mAw 荀子参考资料 .山西新闻网.2008-12-30 .2013-03-13]] </ref>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来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 文学兼教育家 ===
<p style="text-indent:2em;">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关于荀况的出生地,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荀况是赵国人,这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战国末期,赵国的疆域纵横两千里,荀子的出生地到底在何处,却是直到今天仍然众说纷纭的话题。以致于荀子成为历史名人中极少见的只有“国籍”,没有“故籍”、“户籍”。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 山西新绛说 =====
<p style="text-indent:2em;">荀子祖籍古荀国 [28刘枫. 荀子的教育智慧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M]. 2018:第3页] 。现今新绛县北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春秋时期荀国被晋国所灭。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但因秦、赵、魏之间的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与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传说。
===== 山西安泽说 =====
<p style="text-indent:2em;">学者研究确认了随着历史的演变到战国末期,唯安泽县先称伊氏后称猗氏,属韩国上党郡管辖。《潞州志》、《山西历史地名录》均有铁定的记载。《史记》云:“秦政上党,韩不能救,其守冯亭以上党降赵”。因此荀子故里,只可能是弃韩归赵后的位于山西南部的安泽。
<p style="text-indent:2em;">荀子名况,相传战国时期出生在绛州(荀城) <ref>[29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荀子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83/cd59lwomZsqCdft7_mtbs2-VcCNYEmM3POHs2m2q3F9bpacyd4Hb3G-69AelPCiaPLJGnrr_V47hSQqDB3xhPfO-3X_AqQnW7TKusbn0aZhFFQ 荀子参考资料 .新绛县人民政府 .2013-05-30]</ref>
===== 河北邯郸说 =====
<p style="text-indent:2em;">这种意见认为以上的两种意见都不可信。《史记》把荀子称“赵人”,而没有称“赵国人”。赵国在战国时期的疆域很大,包括河北、山西大部,还有内蒙、山东的一部分。司马迁是一位十分严谨的史学家,他既然不称荀子为“赵国人”,只称荀子为“赵人”,按照约定俗成的解释,“赵人”只可以解释为邯郸人。因为邯郸是赵国的首都,只有邯郸才可以称“赵”,其它的地方是不能够称“赵”。
==== 荀子雕塑 ====
<p style="text-indent:2em;">如今在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修建有纪念一代儒学家荀子的荀子文化园,山顶矗立着大儒的雕像,俯瞰着这片赋予了他生命的热土和汲取了甘甜乳汁的[[沁河]]。
<p style="text-indent:2em;">荀子雕像底座8米,象征全县8万人民之深情,像高19.67米,寓县域面积1967平方公里之广义,托起荀子这位令故里人永世引以为骄的时代超人。园林专家提供的信息说,如此高大的花岗岩雕像当数全国之最 <ref> [30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83/dc8cpzP3DY61OKDmcVZrB-urF3AbjJ1aZEAT9R0-odszESLOC5hku88T6O-koVKZRys2mUZ2Kb5ENgLNKt-qojgMN685GqVuuMNoNg 荀子参考资料 .安泽政府网 .2012-12-26] </ref>
8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