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钊

移除 1,09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职业 = 古琴兼音乐史家
| 主要成就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 知名作品 = 《中国古琴珍萃》 <br>《绝世清音》<br>《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图说中国音乐史》<br>《中国音乐史略》(合著)、<br>《古琴基础教程》(VCD)<br>古琴演奏专集《忆故人》<br>《汉宫秋月》等。 }}
'''<big>吴钊(古琴兼音乐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big>''' <p style="text-indent:2em;">男,汉族,1935年生,江苏苏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1953年从查阜西学琴。1955年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吴景略学琴。1959年大学毕业后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打谱有《汉宫秋月》《山居吟》《良宵引》等曲,继査阜西之后影印出版了《琴曲集成》。主要著述有:《中国古琴珍萃》《绝世清音》《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略》(合著)、《古琴基础教程》(VCD)及古琴演奏专集《忆故人》《汉宫秋月》等。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吴钊,古琴兼音乐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1935年12月28日出生于江苏 苏州 一个书香 家。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 各种 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1953年从 泛川派 古琴大师查阜西学琴。1955年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 吴派古琴大师 吴景略学琴。1959年大学毕业后,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1985年任中国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秘书长。1987年~1989年任该所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1991年任该所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1993年任该院博士生导师至今。2001年起任中国琴会会长兼全国业余古琴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主任。
其演奏着力于内在意境,具有浓郁的中华传统风韵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曾应邀至美、法、德、荷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或举办演奏会。2014年荣获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和第24届金曲奖之最佳传统音乐诠释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古琴演奏专业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吴钊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叔祖吴梅是昆曲专家,曾为拯救昆曲艺术与当地的青年才俊共同成立昆曲传习所。平日来家中做客的 经常 些文 艺术才俊, 与祖父辈来往的文人士人 他们 的言谈举止影响了吴钊童年和少年成长时期, 家世环境的 优越也为吴钊提供了学习各种艺术形式的可能 熏陶之下 ,昆曲、书法、绘画、古琴都成为小吴钊从小接触的艺术门类, 《诗经》、《楚辞》等诗词文赋 也成为陪 一同 吴钊一路 成长 的“儿时玩具” 。他的父亲是古琴大师査阜西先生的秘书,早年师从吴门琴家吴兰荪,后又转从査阜西大师学琴。苏州老家的椿荫书屋曾是吴地琴人雅集之地。他至今还记得抗战胜利后的一天,有一个高大和善的荷兰琴人高罗佩与查阜西、吴兰荪、徐元白等琴家在他家书房弹琴。无论是在那个久远的年代,还是如今万物瞬间更新的年代,父母对孩子在美育方面的要求从来都没有变过。大多数孩子几乎都是在父母的主动选择下接受各种技能的训练。正在中学读书的吴钊,因为幼时对古琴的记忆,再加上觉得古琴好玩,受其父启蒙后,就直接跟从查阜西大师学琴,从此开启了他后来漫长的古琴之路  <p style="text-indent:2em;">吴钊高中毕业后面对着两条道路:一条路是考普通高校,另一条路是考音乐学院。最终还是选择了普通高校——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当时中央音乐学院设在天津,査阜西兼任该院民族器乐系首任主任。他因常住北京,为不影响吴钊学琴,特地转请刚从上海来院任教的古琴大师吴景略来当吴钊的古琴老师。大学毕业后,吴钊到该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充当中国音乐学权威杨荫浏的助手兼学生,研习中国古乐史
<p style="text-indent:2em;"> 吴钊 高中毕业后 面对着两条道路:一条路是考普通高校,另一条路是 吴钊 音乐学院。最终还是选择了普通高校——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当时中央音乐学院设在天津,査阜西兼任该院民族器乐系首任主任。他因常住北京,为 不影响 吴钊学琴,特地转请刚从上海来院任教的古琴大师吴景略来当吴钊的古琴老师。大学毕业后,吴钊到该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充当中国音乐学权威杨荫浏的助手兼学生,研习中国古乐史。
<p style="text-indent:2em;">当年恩师的教诲 ,对他的启迪 至今犹历历在目。 杨荫浏老师使吴钊 从文史专业 顺利 跨越到音乐 这个 领域, 使 又令 他在学术上大开眼界 ,从单一的古琴文化拓展向整个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将古琴艺术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观察,再将理论又回归到古琴的演奏与理论实践中去 。这样的经历,使吴钊在古琴理论研究、尤其在古琴的演奏上产生了与他人不同的理解与实践。吴钊认为琴乐的传统音乐形态,不仅仅表现在旋律的框架、或音乐内容的真实还原,更体现在弹奏技法的变化和动作的一招一式上。中国琴乐的传统音乐形态,其旋律框架的音高是确定的,与西方音乐并无区别。但其旋律的某些部位往往会附有不确定的单音或音群作为装饰,其音高是游移的,但又有规律可寻。古人讲琴乐之妙,半在吟猱。而吟猱要“得法”——要合乎一定的法度,不能无规律的“信手摇动”。只有先做到“有法”,然后随着情感表达的需要,加以不同的变化,使“有法”进入“无法”的境界, 才能有无穷的妙趣。一个演奏者只有领悟其道理,熟练驾驭其技巧,处理好“有法”、“无法”的辩证关系,才能使自己的演奏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今不少人却丢掉了这一点,这是十分可惜的事情。回忆当初与吴景略先生习琴的往事,吴钊提到为了学像老师细微的动作,曾让老师放慢来弹。高兴的是景略老师居然欣然应允,给吴钊仔细展示了慢动作。事后吴钊便从慢动作开始练习,终于将一首首琴曲弹奏得精准而深刻。现在成为吴钊最爱弹的吴师传谱的《忆故人》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实例。吴钊有个学生专门给他用草书写了一首七言诗:“琴声诉尽相思意,琴曲绕梁又味深。叙叹殷勤中徽上,沉幽淡静《忆故人》”。
==家庭背景==
1,4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