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齐桓公

增加 2,36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齐桓公.jpg|缩略图|[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8220516.html 原圖連結]]]
'''齐桓公'''({{bd|?||前643年|10月7日|catIdx=Q齐}})<ref>《二十五史新编·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01页</ref>,[[春秋时期|春秋时代]][[姜齐|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齊'''氏(其祖先原為'''呂'''氏)<ref>《春秋·庄公九年》: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ref><ref>齊太公[[呂尚]]為姜姓呂氏。[[先秦]]时期“姓”与“氏”不同,男子称氏。姓一般来说是不变的,子子孙孙相沿,而氏则不同,可能改變,父子兄弟的氏可能也不相同。姜姓的氏有高氏、庆氏、齐氏、申氏、吕氏等。从[[战国]]后期开始姓与氏逐渐混同。 </ref>,名'''小白'''。<ref>{{Wikisource history|史記|032|齊太公世家}},本文大部内容参考史记,以下参考《史记》处不再另行标明</ref>[[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ref>在小說《[[東周列國志]]》中,為齊襄公的兒子</ref>。[[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公孫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79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春秋五霸|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餓死。
在位期間執政為[[國懿仲]]、[[高傒]]、[[管夷吾]]、[[仲孫湫]]、[[隰朋]]。
 
==生平==
齐桓公本是一代雄杰,在贤相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的第一位霸主。而至晚年则意志衰退,宠妾用奸,好色起佞。他有六个儿子,均从庶出,也都有资格继承君位。齐桓公先是立昭为太子,而竖刁、易牙等人却欲谋立无诡为太子,并对管仲极为不满,利用近臣身份多次诽谤他。当管仲告诫桓公,要远离这三个人时,他很有些舍不得。才离开几天,便觉得日子很不好过,因为其他人都不及这三个人办事合乎他的心意。于是,又把这三人召回身边。
 
管仲病危时,桓公曾问他群臣谁能做相国,管仲没有正面回答。桓公问易牙怎么样,管仲说这种人是靠不住的。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说这种人是不忠诚的。桓公再问竖刁怎么样,管仲说这种人并不是真的忠心,管仲对这三位近臣都作了揭露,认为他们都另有所图,不可委以重任。等到桓公一病不起的时候,易牙、竖刁便趁机发动,管仲死后,齐桓公年事已高,又多内宠,身体难支,于是朝中大权便落宫廷政变,把桓公囚于宫中。他们先是假传圣旨,不准桓公诸子和大臣入宫探病,后又断了桓公的饮食,只有一宫女晏娥从洞中爬入前来侍奉。桓公问她,自己饥渴交加,怎么无人送水送饭。晏娥告诉他,易牙、竖刁在外作乱,封锁宫廷已经很久了。桓公至死才领悟,但为时已晚,最后含恨而死,晏娥也撞柱而亡。
 
桓公被饿死以后,易牙、竖刁秘不外宣,并对聚集宫门口的朝廷官员大下毒手。接着长公子无诡即位,其他诸公子争相占据了左宫、右宫及其他重要据点,使整个齐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而桓公的尸体却一直无人理睬。第二年,宋襄公联合其他诸侯军兵伐齐,易牙、竖刁等乱党贼子或被杀、或潜逃。齐国在经历这场动乱之后,国力已经远非桓公为霸主时可比。如果齐桓公能够听取管仲等贤臣的劝告,远离易牙等佞臣,也不会落得那样一个悲惨的下场,齐国的兴盛还可以持续更长时间。
 
==參考文獻==
{{reflist}}
1,1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