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祝洪耀

增加 8,70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祝洪耀,锆合金加工专家,中国核结构材料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锆-2合金,论证了中国核燃料包套材料锆合金的发展方向,主持设计创立了宝鸡核材料试验室和基地,为中国核材料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祝洪耀
 
出生地
辽宁省海城市马风镇
 
毕业院校
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
 
性 别
 
国 籍
中国
 
职 业
高级工程师
 
主要成就
锆合金加工专家,中国核结构材料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代表作品
《国外锆合金的发展现状》,《国外核动力反应堆的应用和发展》
 
出生日期
1934年
 
籍 贯
辽宁省海城市马风镇
=生平简介=
祝洪耀,出生于铁路工人家庭。由于父亲是铁路工人,其家庭总是随着铁路的延伸而迁移。1954年考入东
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学习。195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简称北京院)从事钛、锆合金研究。1968年2月,服从组织安排,举家西迁宝鸡,支援三线建设。在北京曾任课题组副组长、组长和专业大组长等职。在宝鸡任合金研究组大组长、室副主任、质量检查科长、科研办公室主任和副总工程师等职。1983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88年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1年任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中年发展=
祝洪耀是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简称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陕西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1978年,他参加冶金部组织的铜、铝、钛赴日考察团,撰写的考察报告,详细地介绍了日本钛金属的生产能力、品种规格、生产装备、加工技术和应用特点,提出了中国发展钛工业的建议。他积极参与《有色金属军工史·稀有金属加工》的编辑工作,并任常务编委,详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钨、钼、钽、铌、钛、锆等稀有金属材料的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在军工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论述了在发展稀有金属方面的特殊事件和重要人物事迹,讴歌了共和国的伟大成就,展示了稀有金属工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成就=
为创立中国核材料研究和生产基地尽心尽力
=简历=
1934年2月10日 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
 
1954~1958年 在东北工学院有色金属压力加工系学习。
 
1958~1968年 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任锆合金组长。
 
1968~1984年 在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工作,任核材料研究大组长、室第一副主任、科长、副总工程师和科办主任。
 
1984~1994年 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任副总工程师。
 
1994年2月 退休。
1968年,祝洪耀不顾领导的劝慰和爱人重病,举家6口从北京踏上了去宝鸡三线建设的征途。他刚到宝鸡,就一头扎进了核材料基地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他任核材料研究组大组长后,首先对世界各国核动力船用堆和发电堆的类型、特点、发展内容和方向,以及它们使用的核燃料包套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国外核动力反应堆的发展趋势报告;又以这个报告为基础,制定了中国核材料发展规划。而且把这两份材料送给原冶金部军工司有关领导手里,并做了详细汇报。不久,该司批复了报告,同意按规划内容进行工作。于是祝洪耀领导的核材料组一下子聚集了60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开始全面执行规划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当时开设的主要研究课题是水冷反应堆用和二氧化碳冷却反应堆用锆合金、过热蒸汽反应堆用铌合金、快中子反应堆用钒合金以及反应堆稀土控制材料等。同时,他又主持设计创建了中国材料研究系统惟一的核材料腐蚀实验室。它由高温高压静水和蒸汽腐蚀、高温高压动水腐蚀回路、快中子反应堆材料用钠及钠-钾合金静态和动态回路3个试验室组成。在祝洪耀的领导下,中国核材料研究系统的完整的核材料研究实验室和基地经过3年的建设胜利完成了,他担任了试验室第一副主任。随着上述研究课题的进行和核材料腐蚀检验系统的建立,为中国核反应堆用包套材料的发展和研究奠定了雄厚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他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为同事树立了榜样,也为后来的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简称厂院)共同创建的中国锆管公司奠定了基础。
 
参加海军现代化建设
 
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九"工程就是要建立中国的现代化部队,毛主席说:就是建立海上长城。20世纪60年代末,为该工程组织了全国规模的大会战。他和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研究的锆-2合金被选作该工程用核燃料包套材料,眼看到研究成果即将为祖国的独立和安全服务,内心真是激动不已,但同时又感到责任的重大。他凭着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对锆-2合金研究的经验和认识,主动挑起了锆-2合金管材和铪管材腐蚀性能检验的重担,他凭着自己对管材生产工艺过程及腐蚀理论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凭着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敢于负责的精神,在异常现象面前力排假象,把真正不合格品坚决判废,把本来合格的产品当机立断,判为合格,并在质量证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保证了一批又一批锆-2合金管材和铪管材腐蚀性能符合要求。为工程用材严把了质量关,既保证了进度,同时又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工程自投入运行20多年来,至今未发生一起因核燃料包套锆-2合金管材耐蚀性出现的问题,经受住了时间和实际的考察,说明他判定的权威性和正确性。1987年,"○九"工程用锆-2合金管材和铪管材课题被评为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九"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含锆-2合金管和铪管子项)。为表彰他在研究锆-2合金和"○九"工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授予他军工项目管理先进个人称号和奖章,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生产科研相结合 科技型企业大发展
 
1984年,为贯彻有色总公司关于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的指示,厂院决定实行技术改造,祝洪耀任改造方案设计总负责人。他组成了一个15人的技术设计小组,经过近一年的技术考察和论证,提出了一个"钛沟"改造方案。它涉及厂的海绵钛生产、钛熔炼、锻造、制管以及板、带、箔材和难熔金属分厂的产品品种与生产技术设备的全面改造和更新,年产5000吨海绵钛厂的平面布局、总体安排和各个工序的具体工艺设计,以及院里的科研规划、人才培养、试验研究手段的更新和增添。这个改造方案的实现,将使"钛沟"形成一个从原料到各种产品生产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特大型稀有金属现代化科技型企业。到那时,企业将每年生产5000吨不锈钢管、5000吨海绵和2500吨稀有金属加工材,生产总值将达到15亿~20亿元。这个方案共12卷,约50万字,已上报原有色总公司评审。
 
厂院独立经营与合作相结合
 
自1978年以来,祝洪耀还积极地为厂院既独立经营又相互结合而努力工作。他提出厂院分家是有利于工厂的生产发展和院更好地面对来自全国的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厂院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院的科研成果可以利用厂里的手段很快转化成生产力,使院有更多的人和物力去研究更多的新课题。他不失时机地奔走宣传,争取上级的支持和群众的理解。1984年,经上级批准,厂院分家独立。1984年至1993年,厂的钛材产量由500吨增至1500吨,实现产值由1.5亿元增至3.5亿元,新建成宽3.3米轧机的板材分厂和拥有3150吨压力机的锻造厂,同时还改造了熔炼分厂,增加了两台10吨真空电弧熔炼炉等设备。院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每年科研经费由200万元增至1000万元,小生产的产值由500万元增至5000万元,并实现了整个院向西安搬迁的战略转移。
=主要论著=
1 祝洪耀.国外锆合金的发展现状.稀有金属,1963(5):10~13
 
2 祝洪耀.国外核动力反应堆的应用和发展.稀有金属合金加工,1975(6):36~51
 
3 祝洪耀.国外核动力反应堆的应用和发展.稀有金属合金加工,1975(7):31~43
 
4 邝用庚,李佩志,祝洪耀.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Zr-Nb合金的耐蚀性.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5,24(6):43~47
3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