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Layue.jpg|缩略图|居右|[https://image.so.com/view?src=www_home&ie=utf-8&q=%E8%85%8A%E6%9C%88&src=tab_web&correct=%E8%85%8A%E6%9C%88&ancestor=list&cmsid=212ca5ecc1ba47eb844dc3af78bd018a&cmras=0&cn=0&gn=0&kn=50&fsn=121&adstar=0&clw=242#id=d4830e09eb9ea10a37b9a56945574590&prevsn=0&currsn=121&ps=153&pc=59 原图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6-12/31/content_1739979.htm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br>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 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代应劭的作品《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都要举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br>
==简介==
<br> 农历十二月,也就是传统民间俗称的“腊月”。那么,农历十二月为何又叫“腊月”呢?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br><br> 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相传早自周代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个月举行“岁终之祭”,亦称“腊”。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汉代后,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br><br>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周或秦汉时期。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民俗专家介绍,“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br>
==文字记录==
===《幼学故事琼林》卷一 岁时篇===
<br> 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故至今以十二月为腊。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读正月为征。<br><br> 古时秦国人在年末时,以狩猎的兽类祭祀先祖称为腊,所以至今把农历每年最后一个月成为猎月。秦始皇当年的名字是政(秦始皇名叫赢政),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所以至今把正月的正读为征。<br>
===《玉烛宝典》===
<br> 《玉烛宝典》:“腊,一岁之大祭。”《独断》:“腊者,岁终大祭。”《荆楚岁时记》:“孔子所以预于腊宾,一岁之中盛于此节。”相传早在周代时,不论官宦之家还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举行一次“岁终之祭”,规模之盛大隆重为一年中之最,这次祭祀活动的名称就称作“腊”。<br>
===《礼记》===
<br>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门闾腊先祖五祀。”腊祭的对象,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虔诚奉上各式祭品,答谢祖宗与家神的保佑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康宁。<br>
===其他记载===
<br> 关于腊祭即腊日节的时间,自周代以来历朝都在十二月固定不变。至于在十二月份的哪一天,秦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汉以后,历朝各个皇帝依据五行相生理论,有的定在腊月的某个辰日,有的定在戌日,不尽相同。<br>
<br>南北朝时梁的开国之君梁武帝,把腊日节定在十二月初八,这与他的笃信佛教有关,因为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诚心合二为一同时祭祖祭神祭佛。<br>
==字义诠解==
<br> 据汉代学者应劭的《风俗通·礼典》记载:“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隋书·礼仪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开皇四年十一月诏曰: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替之意。”是说腊包含有新旧更替、辞旧迎新的意思。一年将过,在这新故交接的岁末之际,向祖先家神贡献祭品,报告一年人寿年丰,天上人间分享丰收的喜悦。<br>
==腊祭传统==
<br> 自周代以来,岁末的腊祭世代相沿,直至当代。[[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及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戏曲影视中,鲁四老爷家每在年底都要祝福,这祝福实际上就是腊祭,祭祀祖先诸神,供物丰盛,场面隆重,气氛肃穆,祈祷虔诚,名副其实“一年之大祭”。<br><br>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br><br> 《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br><br>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br><br> 腊月里的传统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br>
==历史传说==
===传承===
<br>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br>
===发展===
<br>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富有魅力的。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祇、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这一个月的准备时间通常都在腊月。<br>
==腊月习俗==
<br> 老年间,“春节”是专指立春而言,把农历元旦称作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明朝时,农历元旦叫“正旦节”,后来俗称新年,北京人叫“大年初一”,除夕叫“大年三十儿”。从筹备到结束这段时期叫“年关”,总称“过年”。<br><br> 北京的数代都城,统治者又是不同的民族,因而过起年来,无论是形成内容还是风俗习惯,都比别的地方丰富得多,年关的时间也较长。一般说,进入腊月到了“腊八”就算进年关了。<br><br> 一般年前的准备阶段有二十多天,自“腊八”至除夕,这些日子里北京人是很忙乎的,即所谓“家无虚丁,巷无浪辈”,街上的行人脚步似乎也加快了。<br>
==腊月市==
<br> 一进腊月,市面骤现繁荣,这是一年内的特有市场,叫腊月市。先是卖咸肉(即腊肉)和粥果的,为“腊八”做准备,如[[核桃]]、枣、[[柿饼]]、[[栗子]]、乾菱角米等等,还有各色野味,大佛花等。过了初十,开始卖卫画门神、挂千、金银箔、烧纸、窗户眼、天地百分等等。二十日以后,以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草炒豆等物,是为“祭灶”准备的,二十五日以后,卖芝麻橘、松柏枝等物,为[[除夕]]之夜做准备,货物齐全,琳琅满目,价格也相对的涨高,京师谚语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说。<br>
===唐花===
<br> 腊月间进宫的鲜花是在暖房里培养出来的,也叫“薰花”,明代以牡丹为主,清代时又用金、铜等作为陪衬,红黄相间,更为艳丽。后来,不仅作为贡品,官宦之家亦互相馈赠。<br><br> 隆冬腊月花农甚为辛苦,需昼夜不停地摊火,保持温气,培养诸花,据说此法始于汉代。后来除花之外,又增加了青韭、蒜黄、冬葱等鲜嫩蔬菜。可笑的是起初皇宫内不许用这类鲜菜进贡,更不许用来供佛,说这些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br>
===窖冰===
<br> 腊八那天,京城各河开始打冰,内城御河所起之冰贮藏在“内窑”。太液池所起之冰,贮存在“雪池冰窖”。各护城河之冰,都在就近河边土窑存放。待夏季出售。<br><br> 晚清时打冰已不限于腊八,一般冬至“三九”期间即可。据记载,打冰之俗起于周代。“[[周成王]]命凌人(打冰人)斩冰”,纳于凌阴(冰窖)。可见此俗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什刹海边上依然能见到打冰的。打得整整齐齐的大冰块,从岸边坡路上拉走装车,送往冰窖。<br>
===春联===
<br> 在祭灶的这几天中,市面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写春联。文人墨客在街边巷口放一小台售卖春联,旧称桃符。一般都当场书写,以图润笔,春联的内容基本上是送旧迎新之意。<br><br> 春联,一般都用红纸,唯有内廷及宗室王公府邸,照例使用白纸,再圈上红边蓝边。<br>
===门神===
<br>[[北京]]居民的大门口,除了门框上贴春联之外,还要在门扇上贴门神。门神有两位,一位白脸,一位黑脸,都是甲胄执戈,悬弓佩剑,威武非凡。有人说这两位是[[神荼]]和[[郁垒]],有人说这是[[秦琼]]和尉迟[[敬德]]。其实谁也不是,只是“门神”罢了。<br><br> 记得,每逢大年三十下晚,我和街坊小伙伴从杂货铺取20张财神爷画,挨门挨户喊:“送财神爷来喽!”各家各户有给钱的,有给棒子面豆馅饽饽的,有给馒头的,有给块肉的,给人家一张[[财神]]爷,拿走钱或物,再去下边门户。有时喊半天,人家也不开门,也不理我们,我们气急了,喊声:“送火神爷来了!”喊完立马就跑了。<br>
===卫画===
<br>[[杨柳青]]的年画很有名气,由于地属天津,所以北京人称它为“卫画”。一进腊月,各繁华地区就支棚搭席,如东四、西单、鼓楼前摆摊卖年画。还有一种串街卖画的,用大包袱一背,沿街唱卖,唱得好听悦耳清晰喜人。<br>
==腊八儿==
[[File:Labajie.jpg|缩略图|居右|[https://image.so.com/view?src=www_home&ie=utf-8&q=%E8%85%8A%E6%9C%88&src=tab_web&correct=%E8%85%8A%E6%9C%88&ancestor=list&cmsid=0b2080aa7d53c9be8acb13929075fce1&cmras=0&cn=0&gn=0&kn=50&fsn=121&adstar=0&clw=242#id=1516114ae596db232bb112542f772e38&prevsn=181&currsn=241&ps=270&pc=59 原图链接] [http://www.sohu.com/a/364180811_235968 来源:搜狐网]]]
<br>[[明代]]时,于“腊八”之前数日,就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煮粥,叫“腊八粥”。粥熟后,供在先祖面前及门窗、圆树、井灶之上,然后全家皆食和馈送亲友。有地位的人家,熬粥用米是皇宫内赏赐的,因而这天也叫“王侯腊”。到清朝又有所发展,还要用百果雕刻出人物等等,以显其巧。到了晚清,更是花样繁多,除了熬粥更加精致以外,还用染了色的桃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和红糖、[[葡萄干]]等把粥的外观恣意点缀,使其更加华丽。但是不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等,说是用了以后会伤口味。初七夜开始制作,天亮时粥就熟了,供先祖馈友不得过午。<br><ref>[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7/01/05/031467397.shtml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月里老天津卫这么过大年(图) 来源: ] 北方网]</ref><br> 后来的[[雍和宫]]熬粥很出名,因为它是用一个能容纳数石米罕见的大锅熬粥,并且皇室还特派大臣前往监制。<br><br> 传统民间互送腊八粥的同时,还送“激白菜”。这是刚入冬时腌制的。<br><br> 各家于这天腌制“腊八蒜”,剥蒜浸入醋中,到年三十吃[[饺子]]时食用,醋香蒜碧,别具风格。<br>
==腊八粥的由来==
===传统说法===
<br>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又称“大家饭”,到宋代,传说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传统民间争相效法,都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熬腊八粥,俗称“腊八饭”。不仅自家食用,有的还以此馈赠亲友。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嗣后,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民间庆贺丰收的习俗,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传统民间的腊八粥因地而异,花色多样,香甜美味。腊八粥一般选取粳米或糯米为主料,再加些附料,凑足8种煮熬而成,故又称“八宝粥”。但也有多者则达十余种,少者也有四五种。《燕京岁时记》中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红枣合水煮熟,外用桃仁、杏仁、瓜子、花生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干以作点染。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br>
===佛教说法===
<br> 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传统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br>
==腊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
<br>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传统民间祭灶的日子。传统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传统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br><br>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传统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br><br> 明代时祭灶是腊月廿四,清代以后是在廿三。[[北京]]有"腊月廿三,灶王爷上天"之说。<br><br> 明代时,农民印制马形和小糟饼、黑豆、寸草等来城售卖,是为神马准备的。祭时,全家罗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br><br> 清朝时期,祭灶的仪式又隆重了许多,在廿三深夜,院内立杆,悬挂天灯。供灶君的供品有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的有香糟炒豆和清水盂。全家男子罗拜,妇女在室内为炉灶"挂袍",全家祭毕,将神像揭下,同神马、千张元宝等一起焚之,即"灶王爷上天了"。<br><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7807084_17fb923ec001005ikn.html 腊月二十三,小年到!这些过年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来源: ], 新浪网]</ref>
==腊月二十四==
<br> 扫房子<br><br>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br><br> “帚”字已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br><br> 《吕览法》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以祈新岁之安。”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指历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清[[蔡云]]诗《吴俞欠》诗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岁时琐事》则说:“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凡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乱丝日。”<br><br>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对于北方来说,严冬中的腊月扫房,只是掸扫而已,而在南方往往将桌椅板凳,甚至大架子床都抬到河边、井边去刷洗。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br><br>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又名“扫尘、打埃尘、除残、除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传统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br><br>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br><br>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来个斩尽杀绝。<br><br>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传统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br><br>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br><br> 扫尘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是大有益处的。据科学研究,在灰尘含量高的地方,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细菌竟达几百万个,在这种环境中,[[肺炎]]、[[咽炎]]、[[肺癌]]、[[肺气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发病率都较高。灰尘多能吸收和折射阳光中的紫外线,当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灰尘1毫克时,紫外线约减少2/3,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儿童患软骨病机会会明显增加。<br><br> 此外,打扫卫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镜。扫尘后及时更衣。祖国医学认为,立春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害虫也开始孽生。所以,赶在春节前大扫除有助于预防传染病、流行病。既有益身体健康,又增添了辞旧迎新的节庆气氛。<br><ref>[https://www.360kuai.com/pc/972709f3641d60148?cota=3&kuai_so=1&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54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除旧迎新不可不做哦 ] 来源: 快资讯]</ref>
==腊月二十五==
<br>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尽春回,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冬天,即将进入到新的一年。按照[[中国]]传统民间的习俗,[[春节]]是“一元复始”的标志,人们对于过年都倍感亲切,同时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年俗特点;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随着社会发展多数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传统,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总之人们祈福旺来年的心愿是一样的。<br> <ref>[http://heb.hebei.com.cn/system/2019/01/30/019423145.shtml 年味儿|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祈“福”降来年 来源: ], 长城网]</ref>
===接玉皇===
<br>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br>
===赶乱岁===
<br>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传统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传统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传统民俗进行调节的。<br>
===照田蚕===
<br>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br>
===千灯节===
<br>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br>
==腊月二十六==
<br> 传统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春节传统传统民俗“炖猪肉”。<br><ref>[http://www.sohu.com/a/58063150_372431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 来源: 搜狐网]</ref>
==腊月二十七==
<br> 农历十二月月二十七,过年的前夕,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br><ref>[http://www.daoisms.org/article/ctwh/info_5229.html 民俗介绍之腊月二十七赶市集 来源: ] 道教之音]</ref>
==腊月二十八==
[[File:Layue28.jpg|缩略图|居右|[https://image.so.com/view?src=www_home&ie=utf-8&q=%E8%85%8A%E6%9C%88&src=tab_web&correct=%E8%85%8A%E6%9C%88&ancestor=list&cmsid=0b2080aa7d53c9be8acb13929075fce1&cmras=0&cn=0&gn=0&kn=50&fsn=121&adstar=0&clw=242#id=b304bf8dcf86173e51f929e56956fb50&prevsn=181&currsn=241&ps=270&pc=59 原图链接] [http://www.toutiao.com/i6379363318389277185/ 来源:今日头条]]]
<br>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br><br> 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摘自礼俗流水账)<br><ref>[http://www.sohu.com/a/222509657_818200 腊月二十八,这个习俗,99%的人都不知道!一定要看 ] 来源: 搜狐]</ref>
==腊月二十九==
<br> 小除夕<br><br>[[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 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br><ref>[http://www.sohu.com/a/125177738_533500 腊月二十九 蒸馒头 蒸蒸日上又一年! ] 来源: 搜狐]</ref>
==稽善恶==
<br> 俗传廿五是神仙下界视察之日,北京人管这天叫“稽善恶”。京城人们在这天都非常小心,起居谨慎,不乱说话,唯恐被老神仙“稽查”了去。<br>
==乱岁日==
<br> 自廿五日到除夕称为“乱岁日”,因为灶君上天了,神仙也视察完了,人们的思想上没什么负担了,就把这几天谓之“百无禁忌”,传统民间多数在这几天之内办理过大年之事。<br><br> 过去再不讲卫生的人,也要在腊月三十之前洗澡,廿七、廿八这两天洗澡人山人海,为的是除去一年的晦气,好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廿七洗疚疾,廿八洗邋遢”的谚语。<br>
==年三十儿==
<br>[[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都在自己家里打着如意算盘,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运气。<br>
<br>这天夜间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早先宫廷在这之前就会放花炮,自腊月廿四日起至正月十七日止。每日放花炮,尤以腊月三十儿晚上最盛。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八大祥”等店铺,会专门雇人燃放各式花炮,花炮愈盛,愈象征着买卖兴隆。<br>
<br> 除夕夜的活动也是千姿百态——贴挂千,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这种庆祝活动一个接一个。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了。<br>
==封印==
<br> 每年腊月十九至廿四这九天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日,通知各衙门停止办公,叫“封印”。百官开始休假。封印之日,各部院都邀请同僚欢聚畅饮。所以京城封印之日,前门一带的园馆居楼非常拥挤。<br>
== 视频 ==
=== ''' 腊八粥家常食谱:过冬的甜蜜滋味 ==='''<br>
{{#iDisplay:j3045vt3g2u|480|360|qq}}
=== ''' “腊月”由来 源自蜡祭==='''<br>
{{#iDisplay:j0029eu00pb|480|360|qq}}
== 参考 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