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扁刺蛾

增加 7,216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扁刺蛾</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jpg|缩…”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扁刺蛾</big> '''

|-

|
[[File:360截图20200622144126949.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1.iplant.cn/image2/b/2885751.jpg 原图链接][http://ppbc.iplant.cn 来自 中国植物图像库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山矾叶九节

拉丁学名:Psychotria symplocifolia Kurz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百合目

科:茜草科

属:九节属

|}

扁刺蛾,Thosea sinensis,为鳞翅目、刺蛾科扁刺蛾属的一个物种。分布在全国各地,黄河故道以南、江浙太湖沿岸及江西中部发生较多。除危害枣外,还危害苹果、梨、桃、梧桐、枫杨、白杨、泡桐、柿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扁刺蛾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发生严重时,可将寄主叶片吃光,造成严重减产。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扁刺蛾

拉丁学名
Thosea sinensis

别称
洋黑点刺蛾、辣子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亚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insecta


亚纲
有翅亚纲


鳞翅目


刺蛾科 Eucleridae


扁刺蛾属


扁刺蛾

分布区域
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

目录
1形态特征
2种群分布
3生活习性
4相关特点
5生物学特性
6防治方法
7相关文献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成虫

雌蛾体长13~18毫米,翅展28~35毫米。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的颜色更深。前翅灰褐色、稍带紫色,中室的前方有一明显的暗褐色斜纹,自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斜伸。雄蛾中室上角有一黑点(雌蛾不明显)。后翅暗灰褐色。



扁平光滑,椭圆形,长1.1毫米,初为淡黄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宽16毫米,体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全体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体两侧各有10个瘤状突起,其上生有刺毛,每一体节的背面有2小丛刺毛,第四节背面两侧各有一红点。



长10-15毫米,前端肥钝,后端略尖削,近似椭圆形。初为乳白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



长12-16毫米,椭圆形,暗褐色,形似鸟蛋。

折叠编辑本段种群分布
广布于全国各地。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以幼虫蚕食植株叶片,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致树势衰弱。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特点
扁刺蛾螟虫体头部梯形,喙粗圆形。触角节膝状鞭节。板具很多粒状突起鳞毛。鞘翅翅面生纵行刻点且密生圆形纹间稍隆起纺锤形,数减少、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在越冬寄主过冬。越冬寄主等。早春卵孵化后先在越冬寄主生活繁殖几代,到出苗阶段产生有翅胎生,迁飞到棉苗繁殖。当扁刺蛾多而拥挤时,扁刺蛾迁飞扩散。晚秋气温降低,扁刺蛾从迁飞到越冬寄主交尾后产卵过冬。扁刺蛾有两个阶段。扁刺蛾发生在出苗到现蕾以前,适宜偏低的温度,气温超过时繁殖受到抑制,虫口迅速下降。扁刺蛾主要发生到,繁殖,当平均气温虫口才迅速。扁刺蛾口有明显的而时晴时雨天气有利于甘蔗二点螟。略被薄蜡粉。头部触角短于身体有缘于腹部第。腹部腹管圆形尾片圆形继续在根茎生活,可营孤生,后代仍然是有翅迁移蚜,部分种类营异寄主全期生活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寄主植物,以本寄主寄主,在其以越冬初夏发生有翅迁移扁刺蛾转移到草本的寄主繁殖数代,发生有翅的。有翅生出扁刺蛾,扁刺蛾螟产卵越冬。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没有述木本与草本寄主间的转移,只在同类寄主植物间转移。扁刺蛾有时有翅迁到刚出土的棉苗产生有,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多数种类为同寄主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眼多小眼面,腹管通常管状,于植株宽,部粗,向端部渐细,部或端部由许多室组成,每室约植株的扁刺蛾过密时,有的长出膜质翅,寻找新宿主。以卵越冬。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形。尾板末端圆光滑。扁刺蛾感觉圈圆形腹管。

发生规律

在四川、广西等地1年发生2代;少数3代,江西1年发生2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干周围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4月中旬化蛹,成虫5月中旬至6月初羽化。第一代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8月底,第二代发生期为7月中旬至9月底。少数的第三代始于9月初止于10月底。第一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盛期为6月初至7月初;第二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9月底,盛期为7月底至8月底。成虫羽化多集中在黄昏时分,尤以18-20时羽化最多。成虫羽化后即行交尾产卵,卵多散产于叶面,初孵化的幼虫停息在卵壳附近,并不取食,蜕第一次皮后,先取食卵壳,再啃食叶肉,仅留1层表皮。幼虫取食不分昼夜。自6龄起,取食全叶,虫量多时,常从一枝的下部叶片吃至上部,每枝仅存顶端几片嫩叶。幼虫期共8龄,老熟后即下树入土结茧,下树时间多在晚8时至翌日清晨6时,而以后半夜2--4时下树的数量最多。结茧部位的深度和距树干的远近与树干周围的土质有关:粘土地结茧位置浅,距离树干远,比较分散;腐殖质多的土壤及砂壤土地,结茧位置较深,距离树干较近,而且比较集中。

折叠编辑本段生物学特性
北方每年发生1代,长江下游地区2代,少数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下3~6厘米土层内
扁刺蛾
扁刺蛾
结茧以前蛹越冬。1代区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发生期不整齐;6月中旬至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8月危害最重,8月下旬开始陆续老熟入土结茧越冬。2~3代区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至10月,以末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成虫多在黄昏羽化出土,昼伏夜出,羽化后即可交配,2天后产卵,多散产于叶面上,卵期7天左右。幼虫共8龄,6龄起可食全叶,老熟多夜间下树入土结茧。

折叠编辑本段防治方法
冬耕灭虫

结合冬耕施肥,将根际落叶及表土埋入施肥沟底,或结合培土防冻,在根际30cm内培土6~9cm,并稍予压实,以扼杀越冬虫茧。[1]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文献
吕佩珂等撰摄.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王金友,李知行主编.落叶果树病害原色图谱.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

张敏主编.看图诊治苹果 梨病虫害.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郭书普等编著. 桃树、葡萄病虫害防治原色图鉴.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4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