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约翰·奥斯本

增加 1,19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愤怒的回顾的上演轰动了50年代中期的英国舞台。演出之初,评论家们各持己见,有褒有贬,有的认为“某些片断写的有力,而就总体而言却完全失当”。有的评论家,如肯尼斯·泰南则毫无保留的高度赞扬了这出剧:“我承认愤怒的回顾可能只是少数人喜爱的一个剧目,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少数’究竟有多大,我估计可能会达到6730000,这正是我国20岁到30岁之间的青年人的总和,毫无疑问这个数字还会不断的增加”。
| 图像 = [[File:《愤怒的回顾》.jpg|缩略图|左|《愤怒的回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6158702645&di=6e6d2c1e79dd3dc5956f409205b9cab9&imgtype=0&src=http%3A%2F%2Fd9.yihaodianimg.com%2FN08%2FM0A%2FBF%2FD7%2FChEi1FhatuuAUh6PAAFWGAlIB2012900_380x380.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3%80%8A%E6%84%A4%E6%80%92%E7%9A%84%E5%9B%9E%E9%A1%BE%E3%80%8B&step_word=&hs=0&pn=2&spn=0&di=222720789511&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777875149%2C4117974809&os=1580401674%2C1830443698&simid=3390802310%2C339600959&adpicid=0&lpn=0&ln=56&fr=&fmq=1546148608288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15&oriquery=&objurl=http%3A%2F%2Fd9.yihaodianimg.com%2FN08%2FM0A%2FBF%2FD7%2FChEi1FhatuuAUh6PAAFWGAlIB2012900_380x380.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vs7k_z%26e3Byi1_z%26e3Bv54AzdH3F6jetjoAzdH3Fma8mc9ll_z%26e3Bip4s&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网]]]
奥斯本因在《愤怒的回顾》一剧中,成功的塑造了吉米·伯特这个反英雄人物,成为战后“愤怒的青年”作家的代表。英国虽于1945年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却失去了昔日大英帝国的辉煌,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不景气的状况。尽管工党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影响。社会悬殊仍然存在,阶级矛盾依然尖锐。一批出身低微,经历过战争的磨难,战后又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英国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无所适从。他们站在十字路口,彷徨、迷茫、不知所措。战后执政的工党为了缓和矛盾,摆脱困境,推行了“福利国家”的政策。在工党制定并实施的教育法案中,有一条是所谓的“改革大学制度”,于是一批出身下层的年轻大学生出现了。他们胸怀大志,准备献身社会的改革,或者说,他们准备竖起梯子往上爬。但是,他们步入社会后,却出乎意料的发现他们根本得不到上流社会的承认和尊重。那些舒适的位置还是被出身“高贵”的人把持着。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受到了上层社会继命运的捉弄和嘲笑。他们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感到心灰意冷;另一方面,他们开始厌恶和憎恨社会的等级观念,上层社会的盛气凌人,以及因循守旧的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和习俗。于是,他们把对腐朽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悲观失望转化为满腔愤恨。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对现实不满和愤怒的青年小说家和戏剧家。吉米的愤怒是战后一代青年的愤怒,吉米这个名字也成为“愤怒的青年”的同义语。
4,25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