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荆河戏

增加 1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非遗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 [[ 湖南省 ]] 澧县
非遗编号;Ⅳ-35
荆河戏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荆河戏基本成型。荆河戏保存下来的剧目有500多出,舞台语言以荆州口语或澧州官话为主,唱腔具有高昂、响亮、气势宏大的特色,音乐南北交融,唱词、道白通俗有韵味。<ref>[https://bbs.gxs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03295 荆河戏] , 国学数典论坛 2018-10-17 </ref>
2006年5月20日,荆河戏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 文化遗产 ]] 名录,编号Ⅳ-35。
萧耀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咸丰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间,确知名称的荆河戏科班共创办了67起,戏班共建立了52个。荆河戏早期以唱庙戏、会戏和草台戏为主。
[[ 辛亥革命 ]] 以后,部分城镇先后修建了戏院,但除了少数荆河戏班进城驻院演出外,大多数戏班仍长期在农村演唱。
抗日战争爆发后,荆河戏受到极大的影响和摧残,据不完全统计,到解放前夕,荆河戏只剩永乐、翊武、松秀、同乐、新华等五个戏班。 抗日战争期间荆河戏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
2,2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