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于坚

增加 4,58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
=='''<big>于坚</big>'''==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 [1]  80年代成名,为" 第三代诗歌" 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2-3]  中文名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云南昆明 出生日期 1954年8月8日 职 业 文学、诗人 毕业院校 云南大学中文系 主要成就 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代表作品 长诗《0档案》、《飞行》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于坚 | 图像 = [[File:于坚.jpg|缩略图]] | 出生日期 = 1954年8月8日  | 出生地点 = 中国昆明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文学、诗人 | 知名作品 = 《0档案》<br> 《飞行》<br>《尚义街六号》}} ==人物经历== 于坚幼时因病致弱听,14岁辍学。16岁“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国家分配进入工厂当工人9年。[[File:于坚2.jpg|缩略图]] 16岁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 20岁开始涂鸦写诗,25岁首发作品。 1983年与同学发起银杏文学社出版《银杏》。 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 1985年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 [3-4]  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 ==<big>主要作品</big>== '''诗词曲赋''' 《美国诗抄:1在纽约》、《处决萨达姆(外两首)》、《于坚:制造地狱》、《读康熙信中写到的黄河》《哀滇池(长诗)》、《在悉尼附近的海岬上》、《在钟楼上》、《在漫长的旅途中》、《避雨的树》、《那时我正骑车回家》、《飞行》、《作品111号》、《坠落的声音》、《短篇(选十五)》、《整个春天》、《感谢父亲》、《灰鼠》、《怒江》、《女同学作品第57号》、《致一位诗人》、《作品第16号》、《哀滇池》、《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一只蚂蚁躺在一棵棕榈树下》、《在诗人的范围以外对一个雨点一生的观察》、《避雨的鸟》、《零档案》、《尚义街六号》、《短篇(选十五)》、《作品第52号》、《一只蝴蝶在雨季死去》、《读弗洛斯特》、《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 '''<big>散文随笔</big>''' 《影响》、《何谓之中国天堂波德莱尔》、《我的阅读史》、《蜻蜓》、《杜尚、景泰蓝、世间一切皆诗》、《棕皮手记》、《人间笔记》、《棕皮手记·活页夹》、《丽江后面》、《云南这边》、《老昆明》。 '''<big>出版著作</big>''' 《0档案》(法文版,巴黎中国蓝出版社)、《飞行》(西班牙语版)、《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诗72首》(英文版)。 '''<big>著有诗集</big>'''[[File:于坚 4.jpg|缩略图]] 《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台北)、《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飞行》(西班牙语版)、《棕皮手记》、《云南这边》、《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元创造》(诗集,2006年比利时根特大学出版)。 ==获奖情况== 作品《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年—2006年)全国优秀诗歌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 《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 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4-5]  ==人物评价==[[File:于坚 5.jpg|缩略图]] '''于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散文创作也令人瞩目,从上世纪90年代的《棕皮手记》到近年的《相遇了几分钟》,于坚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另一种言说方式:睿智、博学、平易、多言。《陇上行》和《印度记》,是他近两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特点,还强化了在历史话语中发现日常性的特点。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堪称当代散文精品。(扬州网) [5]  他的生活依旧保持着普通人的一般水平,他并没有从文学中获得财富。在云南昆明,每天上午写作,不超过2000字,在静静的写作中,于坚却坚守着风起云涌的80年代理想主义在他身上的烙印。于坚、韩东拉起大旗的《他们》和非非、莽汉、《倾向》、海上诗群一起,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搜狐网) [6]
2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