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斑龍屬

增加 10,610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斑龍屬'''<br><img src="https://static.wikia.nocookie.net/dinosa…”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斑龍屬'''<br><img src="https://static.wikia.nocookie.net/dinosaurs/images/9/9c/Mighty_Megalosaurus.png/revision/latest?cb=20141119001434"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dinopedia.fandom.com/wiki/Megalosaurus 圖片來自dinopedia.fandom.com]</small>
|}
'''巨齒龍屬'''([[屬]]名:''Megalosaurus'',在[[希臘文]]中意為「巨大的蜥蜴」)又名'''巨龍'''、'''斑龍''',是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巴通階]]的[[歐洲]]([[英格蘭]]南部、[[法國]]、[[葡萄牙]]),約1億6600萬年前。巨齒龍是最早以科學方式敘述、命名的[[恐龍]]。

==分類及命名==
巨齒龍是第一種以科學方式敘述、命名的恐龍。

在1676年,[[英國]][[牛津市]]附近的Cornwell一處[[石灰岩]]採石場,發現了一個部分骨頭。這些骨頭碎片被交給[[牛津大學]]的[[化學]]教授羅伯特·波爾蒂(Robert Plot),他同時也是[[阿什莫爾博物館]]的館長,他在1676年的《''Natural History of Oxfordshire''》書籍發表了對於這些骨頭的敘述。

他正確地將這些骨頭描述為一隻大型動物的[[股骨]]最下端,波爾蒂認為這些骨頭過大,所以並不屬於當時任何已知物種;他認為這骨頭來自於某種巨大動物的大腿。這些骨頭之後就遺失了,但已留下詳細的敘述,得以確認牠們屬於斑龍的股骨。

在1763年,{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es)再度研究這個Cornwell骨頭。他將這些骨頭命名為''Scrotum humanum'',因為牠們看起來類似人類的一對[[睪丸]]。在當時,這名稱被認為並不適合用在仍有爭論的動物上,而且並未在後來的科學文獻中使用。

''Scrotum humanum''是在[[雙名法]]開始採用後公佈的,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理論上應該比巨齒龍(''Megalosaurus'')還具有優先權。但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新規定宣稱,如果一個分類名詞在公佈後有50年不被科學文獻使用,這名詞將不再擁有優先權。所以,''Scrotum humanum''成為一個[[遺失名]](Nomen oblitum);而''Megalosaurus bucklandii''則成為[[保護名]](Nomen protectum)。



在1900年代,W.A.S. Sarjean曾對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提出要求,要求將''Scrotum''列為正式的學名,而不使用''Megalosaurus''。

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高層否決這個提議,認為''Scrotum''幾乎只出現在早期想像圖的標名,很少出現在正式的科學文獻。此外,化石只有部分股骨,難以確定地歸類於巨齒龍,或是相同時期的任何獸腳類恐龍。

從1815年開始,在Stonesfield的採石場發現了許多化石。[[牛津大學]]的[[地理]]教授[[威廉·布克蘭]]取得了這些化石,他同時也是[[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的院長。在當時他並不知道這些骨頭屬於何種動物。

但在1818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法國]][[比較解剖學]]專家[[喬治·居維葉]]拜訪了牛津大學的布克蘭,他發現這些骨頭屬於一種巨大、類似[[蜥蜴]]的動物。

在1824年,布克蘭在《''Transactions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一書公佈了關於這些化石的敘述。但[[詹姆斯·帕金森]]已在稍早的1822年,在一篇文章中敘述了這些骨頭。Stonesfield採石場目前屬於[[台英頓石灰岩組]],地質年代為[[侏儸紀]]中期的[[巴統階]]。

在1824年以前,布克蘭僅擁有一個部分下頜與牙齒、一些[[脊椎骨]]、[[骨盆]]與[[肩胛骨]]的碎片、以及後肢,這些化石可能來自於不同的個體。

布克蘭認為這些骨頭屬於一隻與[[蜥類]](Sauia)有關的巨大動物,他建立一個新屬'''巨齒龍屬'''(''Megalosaurus''),並估計這動物的身長為12公尺。

在1826年,Ferdinand Ritgen將巨齒龍命名了完整的學名,''M. conybeari'',但這名稱並不被後來的學者所使用,現在則被認為是個[[遺失名]]。

在1827年,[[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將斑龍列於他的英國東南部地理測量當中,並將這個動物命名為'''巴氏巨齒龍'''(''M. bucklandii''),也是目前所使用的學名。

直到1842年,[[理查·歐文]]才建立[[恐龍]]這個[[分類單元]]。

在1997年,[[英國]][[牛津市]]東北20公里處的阿德利石灰岩採石場發現了一個著名的足跡化石。這些化石被認為屬於巨齒龍,而其中某些屬於[[鯨龍]]。這些足跡化石部分被複製下來,並送到[[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中。

==外型特徵==
自從首次被發現之後,到目前已挖掘出許多巨齒龍化石,但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骸。所以,斑龍的外表細節仍未確定。近年有古生物學家公佈斑龍所有化石的詳細研究。

===早期重建===
在1852年,[[班傑明·瓦特豪斯·郝金斯]](Benjamin Waterhouse Hawkins)受到[[水晶宮]]委託,為了恐龍展覽而建立一個巨齒龍模型,這個模型現在仍位在水晶宮。

早期古生物學家因為從未看過這些生物,因此將牠們以[[傳說生物]]中的[[龍]]做為重建參考對象,使牠們擁有巨大頭部,以四足行走。水晶宮的恐龍雕塑、以及同時代的早期重建圖,多將巨齒龍與其他恐龍劍力呈背部有隆肉,這是參考[[比克爾斯棘龍]]化石而建立的<ref>[http://dml.cmnh.org/1997Feb/msg00333.html Megalosaurus] dml.cmnh.org </ref>。

直到19世紀中期,在[[北美洲]]發現了其他[[獸腳亞目]]恐龍,才更準確地描繪出牠們的外表。那個時期的恐龍分類較不嚴謹,因此在[[歐洲]]發現的所有獸腳類恐龍都被分類於巨齒龍。這些物種後來都被重新分類,但仍列在古老的科學文獻上,造成許多混淆。

巨齒龍的大部分重建圖,都是在脊椎發現前建立的,這也造成許多混淆。[[德國]][[杜賓根大學]]的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描繪斑龍時,改而採用[[比克爾斯棘龍]]的骨幹;比克爾斯棘龍是種神祕的大型獸腳類恐龍,背部有高的[[神經棘]],曾被分類於[[棘龍科]]。因此,許多較晚的繪畫都根據休尼的版本,將巨齒龍畫成有背脊或小型帆狀物,類似[[棘龍]]。

===現代重建===
事實上,巨齒龍的確擁有相當大的頭部,而牙齒明顯屬於[[肉食性]]動物。巨齒龍身長約為9公尺,牠們的長尾巴可平衡身體與頭部,因此牠們現在被重建為二足恐龍,如同其他的獸腳亞目恐龍。

巨齒龍的[[頸椎]]顯示牠們有非常靈活的頸部。斑龍的體重約為1公噸,牠們的後肢大且充滿肌肉,以支稱牠們的重量。如同所有的獸腳亞目恐龍,斑龍的腳掌有3個往前的腳趾,以及1個往後的腳趾。雖然巨齒龍的體型沒有與較後期的大型獸腳類恐龍一樣大,例如[[暴龍]],牠們的前肢小,可能擁有3或4個手指。

巨齒龍生存於[[侏儸紀]]的[[歐洲]],約1億8100萬年前到1億6900萬年前。巨齒龍可能獵食[[劍龍類]]與[[蜥腳類]]恐龍為食。過去曾有敘述認為巨齒龍在森林中獵食[[禽龍]](另一種早期命名的恐龍),但因為禽龍的化石發現於早[[白堊紀]]地層,而斑龍生存於中[[侏儸紀]],所以巨齒龍不可能以禽龍為食。[[非洲]]沒有發現任何巨齒龍化石,與某些過時的恐龍書籍狀況相反。

雖然巨齒龍是種強壯的肉食性恐龍,牠們也許可以攻擊最大型的蜥腳類恐龍,但牠們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以腐肉為食;但這無損於巨齒龍的獵食動物形象,[[暴龍]]可能也會以腐肉為食。要維持如此大型的體型,進食時的效率是必要的。

在[[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展示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巨齒龍骨骸。

==分類歷史==
自從被發現、命名以來,許多科學家認為巨齒龍是種典型的大型[[肉食性]]恐龍。巨齒龍屬曾經被當作「未分類物種集中地」,曾有許多不同的大型[[歐洲]][[獸腳亞目]]恐龍被分類到此屬。[[雙脊龍]]
<ref>[http://www.ucmp.berkeley.edu/dilophosaur/details.html Dilophosaurus] ucmp.berkeley.edu</ref>、
[[美扭椎龍]]<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627142913/http://www.thescelosaurus.com/tetanurae.htm Eustreptospondylus] thescelosaurus.com </ref>、以及[[中棘龍]] <ref> [http://www.enchantedlearning.com/subjects/dinosaurs/facts/Metriacanthosaurus/ Metriacanthosaurus] enchantedlearning.com </ref>、[[多里亞獵龍]](''Duriavenator''),都曾被分類為巨齒龍屬的種。

在20世紀初期,[[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建議巨齒龍屬應該限制於Stonesfield出土的最初化石,之後許多古生物學家接受這個建議。在最近幾年,巨齒龍屬已成為重新審視的議題之一,而且有許多種被移到到其他屬。

在20世紀晚期到21世紀早期,一些科學家提出Stonesfield的斑龍化石可能來自於數種不同的獸腳類恐龍,甚至可能彼此無接近親緣關係。近年研究支持這個理論,巨齒龍、巴氏巨齒龍的有效化石僅限於[[模式標本]],尤其是下頜化石。此外,這個下頜化石難以找到足夠鑑定特徵,以分辨斑龍屬、與其近親,某些科學家開始主張巨齒龍是個[[疑名]] >。

在2008年,R.B.J. Benson等人的數個研究嘗試鑑定出下頜化石的數個[[自衍徵]]或可鑑定特徵,以將巨齒龍屬、其他巨齒龍科區別開來。

==病理現象==
在19世紀中晚期,[[理查·歐文]]曾提到他在一個巨齒龍肋骨的[[小頭突]](Capitular process)基部發現淺穴,應該是種病理的跡象。

==參考書目==
*《The Complete Dinosaur》、author= Sarjeant William A.S.、publisher=Indiana University Press、ISBN=0-253-33349-0、1997

*《An assessment of variability in theropod dinosaur remains from the Bathonian (Middle Jurassic) of Stonesfield and New Park Quarry, UK and taxonomic implications for ''Megalosaurus bucklandii'' and ''Iliosuchus incognitus''》、author= Benson R.B.J.、journal=Palaeontology、2009

*《A description of ''Megalosaurus bucklandii''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Bathonian of the UK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Middle Jurassic theropods》、author= Benson R.B.J.、journal=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2010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3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