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34
次編輯
變更
让·保罗·萨特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让·保罗·萨特 |圖片 = File:1977411 05be512a584963d.png|缩略图|居中|250px|[hhttps://image.so.com/view?q=%E8%AE%A9%C2%B7…”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让·保罗·萨特
|圖片 = [[File:1977411 05be512a584963d.png|缩略图|居中|250px|[hhttps://image.so.com/view?q=%E8%AE%A9%C2%B7%E4%BF%9D%E7%BD%97%C2%B7%E8%90%A8%E7%89%B9&src=tab_www&correct=%E8%AE%A9%C2%B7%E4%BF%9D%E7%BD%97%C2%B7%E8%90%A8%E7%89%B9&ancestor=list&cmsid=4dff95b23d9be23fe8097af0ce9c7d73&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45#id=771686cc46010ab61f494e1f8ce2dfde&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http://zixun.kongfz.com/article_49432.html 图片来源于孔夫子旧书网]]]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05年6月21日
| 國籍 = 法国
| 别名 =
| 職業 = 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者
| 知名原因 = 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
| 知名作品 = 《存在与虚无》
}}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让-保罗·萨特
外文名:Jean-Paul Sartre
国籍: 法国
出生地: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1905年6月21日
逝世日期:1980年4月15日
职业: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者
毕业院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主要成就: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存在与虚无》
==人物简介==
萨特于1905年生于法国,是世界著名作家、哲学家,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一点也不逊色于他在哲学上的成就。他从小就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就立即投入文学创作。
他的处女作是出版于1938年的《恶心》。《恶心》一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被认为是萨特哲学内涵最丰富的小说作品。萨特的小说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很有特色,为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他的自传体小说《词语》,这部自传体小说让萨特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萨特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这让当时的萨特在世界上名噪一时,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主动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萨特拒绝的理由是他认为诺贝尔奖有着强烈的政治倾向性,这可能与他自己所倡导的存在主义哲学有关。<ref>[http://www.360changshi.com/shijiezhizui/38537.html 最早主动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萨特放弃了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360常识网,2019-08-01</ref>
==萨特辉煌时期==
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L'être et le Néant)。仍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因为煤炭短缺和电力供应不足,萨特就到住所附近的一个叫弗洛的咖啡馆,用乙炔照明来写作。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44年,萨特的新戏《间隔》(Huis-clos NO EXIT)(又译《密室》)公演。 戏剧中的台词“他人,就是地狱!”成为萨特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之一。萨特甚至被邀请作了一个关于《间隔》的演讲。而后萨特又创造了一些戏剧。
1945年与他人合作创办了《现代杂志》,评论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从此成为职业作家。10月,萨特在现代俱乐部作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的演讲。演讲中萨特向公众阐明了些基本观点。指出存在先于本质。
1946年创作《死无葬身之地》(Mort san sépulture萨特战后的第一个剧本)1946年《毕恭毕敬的妓女》(La Putain respectueuse或译《可敬的妓女》曾改编拍摄为同名影片),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担任革命民主同盟。
50年代初期,萨特在政治上逐渐倾向共产党。成为共产党同路人。
1952年暑期的共产党人雅克·杜克洛被捕和6月4日发生的罢工失败对萨特造成很大的刺激。他撰写并发表《共产党人与和平》试图说明共产党和工人间的关系,分析造成罢工失败的根源。
1951年《魔鬼与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萨特本人非常喜欢这本剧本)。
1952年,阿尔贝·加缪的《反抗者》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另一说是《现代》杂志的一个叫尚松写的关于《反抗者》的评论文章惹怒了加缪。而加缪却把这篇文章归罪到萨特身上)。1955年,萨特和波伏娃访问中国。
1960年萨特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辩证理性批判》。
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领取。[9]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1973年,萨特又担任了另一份左派报纸《解放报》(Libération,左翼最大报纸,法国第三大全国性日报)的主编。<ref>[http://www.360changshi.com/shijiezhizui/38537.html 最早主动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萨特放弃了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360常识网,2019-08-01</ref>
| 姓名 = 让·保罗·萨特
|圖片 = [[File:1977411 05be512a584963d.png|缩略图|居中|250px|[hhttps://image.so.com/view?q=%E8%AE%A9%C2%B7%E4%BF%9D%E7%BD%97%C2%B7%E8%90%A8%E7%89%B9&src=tab_www&correct=%E8%AE%A9%C2%B7%E4%BF%9D%E7%BD%97%C2%B7%E8%90%A8%E7%89%B9&ancestor=list&cmsid=4dff95b23d9be23fe8097af0ce9c7d73&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45#id=771686cc46010ab61f494e1f8ce2dfde&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http://zixun.kongfz.com/article_49432.html 图片来源于孔夫子旧书网]]]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05年6月21日
| 國籍 = 法国
| 别名 =
| 職業 = 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者
| 知名原因 = 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
| 知名作品 = 《存在与虚无》
}}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让-保罗·萨特
外文名:Jean-Paul Sartre
国籍: 法国
出生地: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1905年6月21日
逝世日期:1980年4月15日
职业: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者
毕业院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主要成就: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存在与虚无》
==人物简介==
萨特于1905年生于法国,是世界著名作家、哲学家,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一点也不逊色于他在哲学上的成就。他从小就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就立即投入文学创作。
他的处女作是出版于1938年的《恶心》。《恶心》一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被认为是萨特哲学内涵最丰富的小说作品。萨特的小说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很有特色,为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他的自传体小说《词语》,这部自传体小说让萨特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萨特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这让当时的萨特在世界上名噪一时,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主动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萨特拒绝的理由是他认为诺贝尔奖有着强烈的政治倾向性,这可能与他自己所倡导的存在主义哲学有关。<ref>[http://www.360changshi.com/shijiezhizui/38537.html 最早主动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萨特放弃了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360常识网,2019-08-01</ref>
==萨特辉煌时期==
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L'être et le Néant)。仍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因为煤炭短缺和电力供应不足,萨特就到住所附近的一个叫弗洛的咖啡馆,用乙炔照明来写作。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44年,萨特的新戏《间隔》(Huis-clos NO EXIT)(又译《密室》)公演。 戏剧中的台词“他人,就是地狱!”成为萨特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之一。萨特甚至被邀请作了一个关于《间隔》的演讲。而后萨特又创造了一些戏剧。
1945年与他人合作创办了《现代杂志》,评论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从此成为职业作家。10月,萨特在现代俱乐部作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的演讲。演讲中萨特向公众阐明了些基本观点。指出存在先于本质。
1946年创作《死无葬身之地》(Mort san sépulture萨特战后的第一个剧本)1946年《毕恭毕敬的妓女》(La Putain respectueuse或译《可敬的妓女》曾改编拍摄为同名影片),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担任革命民主同盟。
50年代初期,萨特在政治上逐渐倾向共产党。成为共产党同路人。
1952年暑期的共产党人雅克·杜克洛被捕和6月4日发生的罢工失败对萨特造成很大的刺激。他撰写并发表《共产党人与和平》试图说明共产党和工人间的关系,分析造成罢工失败的根源。
1951年《魔鬼与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萨特本人非常喜欢这本剧本)。
1952年,阿尔贝·加缪的《反抗者》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另一说是《现代》杂志的一个叫尚松写的关于《反抗者》的评论文章惹怒了加缪。而加缪却把这篇文章归罪到萨特身上)。1955年,萨特和波伏娃访问中国。
1960年萨特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辩证理性批判》。
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领取。[9]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1973年,萨特又担任了另一份左派报纸《解放报》(Libération,左翼最大报纸,法国第三大全国性日报)的主编。<ref>[http://www.360changshi.com/shijiezhizui/38537.html 最早主动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萨特放弃了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360常识网,2019-08-01</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