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梁漱溟

增加 17,96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梁漱溟
| 外文名 = Liang Shuming
| 图像 =
[[File:梁漱溟.jpg|缩略图|center |[http://guoxue.k618.cn/ldsx/201507/W020150708547284181516.jpg 原图链接]
[http://guoxue.k618.cn/ldsx/201507/t20150708_6047487.htm 来自未来网]]]
| 出生日期 = 公元1893年10月18日
| 出生地点 = 北京
| 逝世日期 = 公元1988年6月23日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蒙古
| 民族 = 广西桂林
| 别名 = 焕鼎、寿铭、寿名、瘦民 <p style=text-indent:2em;>内容</p >
| 职业 = 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
| 毕业院校 = 顺天中学
| 主要成就 = 研究国学、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 代表作品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br>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 <br> <br>
}}
1)'''<big>梁漱溟</big>''', [[ ]]
 
2)
== 生平历程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梁漱溟</big>'''(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p >
<p style=text-indent:2em;>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p >
<p style=text-indent:2em;>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p >
<p style=text-indent:2em;>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梁漱溟生于北京,先祖为元世祖五子忽哥赤,故入籍河南开封。6岁,入中西小学堂。8岁后,先后就读于公立小学堂、蒙养学堂。13岁,考入地安门外顺天中学堂。</p >
<p style=text-indent:2em;>清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顺天中学毕业后任京津同盟会《民国报》 编辑兼记者。</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元年(1912年),任《民国报》编辑兼外勤记者。总编辑孙炳文为其拟"漱溟"作笔名。同年开始读佛典。</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四年(1916年)九月,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蔡元培聘请先生到北京大学任教。</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五年(1917年),欲往衡山出家为僧,未能成志。十二月五日到北京大学任教,为哲学门三年级讲授印度哲学概论。</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六年(1918年)三月,在北大哲学门研究所开始讲授佛教哲学。十月,在研究所开设孔子研究。十一月,在北大出版部出版《[[印度哲学概论]]》。</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七年(1919年)一月,与陈大齐等人在北大发起组织哲学研究会。五月,北京爆发学生运动,先生在《国民公报》发表《论学生事件》。六月,开始写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欲以此书为《孔家哲学》《唯识述义》两书之"引子"。</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八年(1920年)一月,《唯识述义》第一册出版。本同年春,阅读《东崖语录》有感,遂放弃出家之念。暑假,访问金陵刻经处研究部,向欧阳竟无介绍熊十力。秋,在北京大学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演记录自十月始刊于《北京大学日刊》。</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九年(1921年),暑假间应山东省教育厅邀请赴济南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十月,该讲演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初版。本同年四、五月间决定过农家生活,年末与[[黄靖贤]]女士结婚。</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十年(1922年),年初访太原,结识卫中并参观其所办学校。十二月,发表《曲阜大学发起和进行的情形并我所怀意见之略述》。</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十一年(1923年)九月,在北京大学开设"孔家思想史"课程。</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十二年(1924年),发表《重华书院简章》。秋,辞离北大,应邀前往山东菏泽任省立第六中学高中部主任。熊十力偕往。</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十三年(1925年)春,返回[[北京]]。后与熊十力及山东六中部分学生住什刹海讲学。</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十四年(1926年)一月,与师友迁居万寿山北大有庄同住共学。讲《人心与人生》。</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十五年(1927年)一月,应邀为北京高校讲演《[[人心与人生]]》、《[[我对于心理学上见解的变迁]]》等。</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十六年(1928年)春,访南京陶行知所办晓庄师范学校。七月,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在广州期间,代李济深任广东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提出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案及试办计划大纲。9月,发表《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并为广东地方警卫队编练委员会讲演乡治问题。</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十七年(1929)二月,北大考察江苏、河北、山西等处的村政实验。秋,赴河南辉县参与筹办村治学院。十一月,发表《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十八年(1930年)一月,河南村治学院开学,任教务长。六月,主编《村治》,于该刊发表《主编本刊之自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等文。十一月,发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十九年(1931年)一月,赴山东邹平筹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六月,该院成立,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二月,教育部召开民众教育家会议,推选先生等五人起草民众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的草案,先生负责执笔,写成《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同时,被教育部聘为民众教育委员会委员。十月,接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乡村建设理论》出版。八月,作为国防参议员出席参议会。</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十一月,与黄炎培等人发起"统一建国同志会"。</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在四川璧山来凤驿创办勉仁中学。</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三十年(1941年)三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任常务委员,并代表民盟前往香港创办《光明报》并出任社长,途经桂林时在广西大学讲学两个月。</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二月,赴桂林,开始写作《中国文化要义》。</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五月,任民盟秘书长,以民盟秘书长身份,参与"第三方面"人士参与国共和谈。9月,勉仁国学专科学校在重庆北碚成立,后改为勉仁文学院。十一月,国共和谈破裂。先生回北碚,重新写作《中国文化要义》。</p >
<p style=text-indent:2em;>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退出民盟后,创办勉仁文学院,从事讲学与著述。</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夏秋间,晋谒贡嗄上师,领取无上大手印,接受灌顶。自八月初至九月初,与罗庸、谢无量等在北碚缙云山上修习藏密功法。十一月,《中国文化要义》出版。</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0年9月,建议设置中国文化研究所。十月,写作《中国建国之路》。</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2年8月,向[[毛泽东]]提出去苏联作学术研究,未果。</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6年8月,居京西八大处习静。</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0年,开始写作《人心与人生》。</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先生被赶出居室,暂住小屋内。9月至11月写出《儒佛异同论》。</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74年1月,写作《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并在政协学习会上讲演。</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75年7月,完成《人心与人生》,重新写作《东方学术概观》。</p >
<p style=text-indent:2em;>期间,自1950年初应邀来北京,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55年后主要在家从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中国人》等著作。八十年代后期,以九十多岁高龄仍然著文、演讲,继续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1980年后,相继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书院发展基金会主席等职。</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4年,《人心与人生》出版。中国文化书院于北京成立,先生任院务委员会主席。</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5年3月,在中国文化书院第一届讲习班上讲演。</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6年11月,《东方学概观》出版。</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墓地在桂林市穿山公园。一部分骨灰埋在山东省[[邹平]]县小黄山。</p >
== 学术成就 ==
<p style=text-indent:2em;>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p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中国文化要义》),因此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以为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乡村建设理论》)。</p >
<p style=text-indent:2em;>其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尚有:《[[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p >
== 政治主张 ==
<p style=text-indent:2em;>梁漱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与同时代的志士仁人一样,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积极追求探索。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p >
<p style=text-indent:2em;>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漱溟坚决主张团结抗日,一致对外,提出"一多相容,透明政权"的主张。他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挑起"党争"、破坏抗战,忧心如焚。为联合中间势力,形成政团力量,促进联合抗日,梁先生发起参与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又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1941年,在《光明报》发表民盟成立宣言和政治纲领,明确主张"实践民主精神,结束党治","厉行法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及身体之自由"。1943年,梁先生对国民党当局"民有痛痒务掩之,士有气节必摧之"的独裁专制极为不满,断然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操办的所谓"宪政实施协进会"。1946年梁先生任民盟秘书长,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政治协商会议,同其他民主人士一道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同年,梁先生受民盟总部委托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发表《李闻案调查报告》、《李闻被杀真相》,旗帜鲜明,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解放前夕,梁漱溟拒绝参与国民党策划的假和谈,在重庆等待解放,1955年,他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同胞归来欢聚",使"祖国统一达到完整无缺"。</p >
<p style=text-indent:2em;>梁漱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他同情并敬重中国共产党改造社会的精神和为之进行的努力。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并没有妨碍他在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梁先生曾两次访问[[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多次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全国解放后,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形势所鼓舞,庄严宣布:"我已经认定跟着共产党走了。"并对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同时,他以"帮助共产党认识旧中国"为己任,对解放初期的政治运动提出意见和建议。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梁先生反对以非历史的观点评价孔子,反对把批判孔子与批判[[林彪]]相并提,并为刘少奇、彭德怀同志辩护。当受到围攻时,他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表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敢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p >
== 人物轶事 ==
'''<big>佛学修养</big>'''
<p style=text-indent:2em;>1916年,在其时的内阁司法部任秘书期间,梁漱溟曾经杜门研佛三年。梁漱溟终身不坐人力车,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着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其后一年因为研究印度哲学被[[蔡元培延]]请到[[北大]],中学毕业而荣登大学教授座席。在北大的七年时间,他发表了诸多影响深远的专著,1919年《印度哲学概论》问世,其后两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此书一度再版八次。</p >
<p style=text-indent:2em;>信佛的梁漱溟却也有自己的规矩,后来在抗战时梁漱溟曾带着学生深入前线,他写信给儿子梁培宽称"时人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此行盖践之以。"</p >
<p style=text-indent:2em;>尽管对佛学钻研很深,但1918年其父亲梁济沉潭自尽后,梁漱溟开始折入儒学,多年以后有人称梁漱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濑溟曾对学生说,他与哲学无缘。他不懂什么叫哲学。他就是这样,误打误撞地进了哲学的门。</p >
== 教育与实践 ==
<p style=text-indent:2em;>梁漱溟认为,东西方教育存在根本的差异,中国人传统的教育侧重"情意"教育,例如孝悌之教;而西方人侧重"知识"教育,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备受列强欺凌。为了民族自救,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教育模式也全部西方化。对此,梁漱溟尖锐地批评说:"学校制度自从欧美流人中国社会以来,始终未见到何等的成功,倒贻给社会许多的病痛","现在学校教育,是使聪明的人变成愚钝,使有能力的人变为无能力的废物"。在二三十年代的众多演讲和文章之中,梁漱溟反复抨击西式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梁漱溟在河南进行过短期的村治实验,1931年又来到山东的邹平,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后来实验区逐步扩大到全省十几个县,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p >
<p style=text-indent:2em;>梁漱溟甚至把他的这种教育方法用到了自己的政治试验上。</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7年,梁漱溟出任北大讲师的时候完成了他的巨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他在这一时期显露出入世济人的心怀,称"吾辈不出如苍生何"。他把解决中国问题的重点,落实在社会改造上,他想出的办法是"乡治"。</p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成功说服军阀[[韩复榘]]后,梁漱溟得以在河南、山东开始他的"乡村自治"试验。梁漱溟发起的这一运动因为抗战被迫中断了。</p >
<p style=text-indent:2em;>内容</p >
<p style=text-indent:2em;>内容</p >
 
<p style=text-indent:2em;>内容</p >
<p style=text-indent:2em;>内容</p >
<p style=text-indent:2em;>内容</p >
 
<p style=text-indent:2em;>内容</p >
<p style=text-indent:2em;>内容</p >
<p style=text-indent:2em;>内容</p >
<p style=text-indent:2em;>内容</p >
1,0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