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品

增加 12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一品 ''' ,是中国古代时期的一种 [[ 官职 ]]
官职: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 [[ 官吏 ]] ,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 科举 ]] 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官制、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 [[ 国家 ]] 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 [[夏朝| 夏代 ]] 开始。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介绍==
一品:官阶的最高一阶,自三国魏晋以后,官阶分为九品,最高的一阶为一品。《 [[ 隋书 ]] ·百官志中》:“三师、王、二大(指 [[ 大司马 ]] [[ 大将军 ]] )、三公为第一品。”
==官职发展==
第一个时期:夏、商两代,约1000年。夏朝君主称“后”、 [[ 商朝 ]] 君主称“王”,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朝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 [[ 比干 ]] 。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 [[ 纣王 ]] 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孔子说,“殷有三仁焉”]。
第二个时期:从 [[ 西周 ]] 到春秋,约600余年。周朝君主称“天子”或“天王”。王位继承人称“太子”。君主之妻称“后”。(《诗·小雅·北山》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 [[ 军事 ]] 、行政、 [[ 司法 ]] 、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 [[ 教育 ]] 、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 [[ 司马 ]] 、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
第三个时期:从 [[ 战国 ]] 至清末,时间长达2300多年。此时期的特点是:① [[ 君主 ]] 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集中;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复杂。[[Category:546 社會階層及組織]]
714,9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