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增加 5,85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代表作品:'''《17首诗》 <br>
<p style="text-indent:2em;">'''荣    誉:'''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 <br>
== 个人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是一位记者,母亲是一位教师,两人离婚后他随母亲长大。一开始他想成为自然科学家或考古学家。中学毕业后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心理学。
<p style="text-indent:2em;">''1954年,特朗斯特罗姆出版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尽管他当时还是一位在校大学生,但这本诗集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者扬.斯坦奎斯特称之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6年他毕业。此后四年中他留校研究。此后他转到一个青少年拘留所做心理学家。
<p style="text-indent:2em;">''1965年,他与夫人和孩子一起搬到斯德哥尔摩以西40千米处的小城韦斯特罗斯,他至今住在那里。他在那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以至于1997年当地政府建立了一个以他命名的特兰斯特罗默文学奖。
<p style="text-indent:2em;">''1980年,特兰斯特罗姆退休,此前他在瑞典国家劳工部做工作心理学家。
<p style="text-indent:2em;">''1985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和马悦然等人访问北京,这是北岛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第一次见面。
<p style="text-indent:2em;">''1990年,患脑溢血使他的语言功能受到阻碍,但此后他又恢复过来了。
<p style="text-indent:2em;">''2002年,出席北大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发布研讨会上。
<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官方认为他的诗作“通过其凝练、透彻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途径” 。
<p style="text-indent:2em;">''2015年3月26日,因中风在医院去世,享年83岁。
== 主要作品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LightSkyBlue;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年份||作品
|-----
|1954年||《十七首诗》
|-----
|1958年||《路上的秘密》
|-----
|1962年||《完成一半的天堂》
|-----
|1966年||《钟声与辙迹》
|-----
|1970年||《在黑暗中观看》
|-----
| 1973年||《路径》
|-----
|1978年|| 《真理障碍物》
|-----
|1983年||《狂野的市场》
|-----
| 1989年||《给生者与死者》
|-----
|1996年||《悲哀的威尼斯平底船》
|-----
|1996年||《悲伤吊篮》
|-----
 
|}
== 诗词风格 ==
<p style="text-indent:2em;">''特朗斯特罗姆被誉为:“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诗人。”那是因为:“诗人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人,通过个人文学与哲学的推动力及社会体验,熔铸成一个个独立的整体——诗歌。”
<p style="text-indent:2em;">''1984年,《美国诗评》指出欧洲诗歌质量超过美国时,在列举了波兰米沃什(Milose)、苏联布罗茨基(Brodsky)、爱尔兰希尼(Heaney)、意大利蒙塔莱(Montale)后,认为特朗斯特罗姆是最杰出的一个。
<p style="text-indent:2em;">''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非常紧密,他使用很少的字来表达非常强烈的感情。他使用许多联想的手段。由于他用词非常少,他在5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日本俳句的要求。在这里词不是诗的组成部分,而是音节。在结构上特朗斯特罗姆从一开始就使用大胆的比喻,自由的节奏和古诗的结构。他的用语比较温和,不强硬,他的风格简单,但节奏性非常强,通过令人意外的诗句和联想来吸引人。在内容上特朗斯特罗姆很少描写自然景象或抽象的哲学思考,他一般描写对日常生活的反想。在这里他既不描写对媒介报道的世界大事,也不描写内心的冲突,他集中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瞬间。德国电台评论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
== 社会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从文学史的观点上来看他与保尔·瓦莱里的“纯诗”相近。他有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但超出了纯粹的完美主义,而是“心理地、逻辑地自问”。他的诗无法归入一个流派。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姆,这是个用心去体味生活,用心去创作的瑞典诗人,他一生只写了163首诗,但是每首诗都像北欧的天空那样纯净。他的内心如此宁静,但是又如敏锐的鹰隼,一语中的地挖掘出人生宇宙间的宁静与骚动,举重若轻,简洁明朗。
<p style="text-indent:2em;">''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诗评》杂志,已将特朗斯特罗姆和[[切·米沃什] ] 、 [[布罗茨基]] 、[[希尼]] 并列,称之为“最杰出的欧洲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甚至被排在第一位——布罗茨基坦承自己偷过他的意象,他是诗人们的诗人。
<p style="text-indent:2em;">''美国诗人[[罗伯特·布莱]]曾将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比喻为“有如一个火车站,千里迢迢,南来北往的火车都在同一建筑物里做短暂停留,也许有一列火车的底架上仍然沾有俄国的残雪,另一辆上地中海的鲜花正在车厢里怒放,还有一辆车的顶棚上布满了鲁尔的煤灰 ”。
<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通过其凝炼、通透的意象,为我们带出了通往现实的崭新路径”。
<p style="text-indent:2em;">''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他所写的是关于重大问题。他的作品探讨死亡,探讨历史、回忆还有自然  。”
<p style="text-indent:2em;">''瑞典外交部在推特上发表悼词称:“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诗歌永远不会消逝 。”
1,6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