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刘伯明 (哲学家)

增加 1,91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ig>''' 伯明''' ({{bd|1887年||1923年11月24日|catIdx=L劉}}),名'''經庶''',字'''伯明'''。[[哲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哲學的先驅者、中國現代自由教育的倡導人、中國現代人文主義的先驅。學贯中西,通儒、道、佛學,治西洋哲學,精于英文,通法文、德文,兼及希臘文、梵文。[[江蘇]][[南京]]人。祖籍[[山東]][[章丘]]。</big>
== 生平 ({{bd|1887年||1923年11月24日|catIdx==幼聰慧 L刘}}),名'''经庶''' 少時學于彙文書院(1910年改為字'''伯明'''。[[ 金陵大學哲学]] [[教育]]家。中国现代哲学的先驱者、中国现代自由教育的倡导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的先驱。学贯 中西 ,通儒、道、佛学,治西洋哲学,精于英文,通法文、德文,兼及希腊 、梵文。[[江苏]][[南京]]人 畢業後遊學祖籍[[ 日本山东]] ,曾參加[[ 同盟會章丘]] ,從事民主革命活動
1911 刘伯明少时就学于汇文书院(即金陵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曾任日本留学生青 会干事,并加 [[西北大 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赴美留 ( ,入 美国 伊利诺州) |美國 西北大 學]] 学研究院 學及 学和 教育 師從[[勞維爾]],1915年獲哲學 博士 。1915年回国 受聘为金陵大学国文部主任, 年與在美[[哥倫比亞大學]]攻讀 时任 育學碩士之[[劉芬資|陳芬資]]女士(1889年生,[[安徽]][[無爲]]人。1927 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 [[ 国立东南大学( 南京 市彙 大学前身) 女子中學]]首 理科主 華人 、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哲学教授、代理 長)結婚 长等职。并撰写了《论学风》和《共和国民之精神》等文章刊于《学衡》上,倡导朴茂、求实的学风
1915年回國 == 人物生平 ==幼聪慧 少时学于 彙文 (1910年 [[金陵大 ]] (1952年合併于南京大學 ), 校長习中西文。毕业后游学[[ 包文日本]] 延劉伯明為國文部主任 教授曾参加[[ 哲學同盟会]] 、[[哲學史]]、[[文學]]、[[教育學]]等 ,从事民主革命活动
1915 1885 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江謙]]聘劉 伯明 兼任倫理、哲學、語言等課教授。1919年辭去金陵大學教職,專任 出生于江苏 南京 高師教授 兼訓育主任及 祖籍山东章丘,早年受业于章太炎门下,求读于汇 史地部主任。[[郭秉文]]繼江謙任南高校長後 书院,毕业后赴日留学 為規劃校務 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忙於外 积极从 ,離校期間校務則由劉伯明 持。1921年[[ 革命活动。英国侵占我云 京高等師範學校]]改為[[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國立中央大學 |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任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即今之副校長),曾代理校長職務,除忙於校務外,仍兼 片马时他用英文写了讨英檄 理科主任及哲學系主任,為哲學教授 講學不倦 传诵一时
1911年入[[西北大学 (美国伊利诺州) |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哲学及教育,师从[[劳维尔]],191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与在美[[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之[[刘芬资|陈芬资]]女士(1889年生,[[安徽]][[无爲]]人。1927年任[[南京市彙文女子中学]]首任华人校长)结婚。 1915年回国,时彙文书院已改名[[金陵大学]](1952年合併于南京大学),校长[[包文]]延刘伯明为国文部主任,教授[[哲学]]、[[哲学史]]、[[文学]]、[[教育学]]等。 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聘刘伯明兼任伦理、哲学、语言等课教授。1919年辞去金陵大学教职,专任南京高师教授,兼训育主任及文史地部主任。[[郭秉文]]继江谦任南高校长后,为规划校务,忙于外事,离校期间校务则由刘伯明主持。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国立中央大学 |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即今之副校长),曾代理校长职务,除忙于校务外,仍兼文理科主任及哲学系主任,为哲学教授,讲学不倦。 1923年11月24日,因 積勞 积劳 成疾而英年早逝, 年37
== 事略 ==
伯明是中 國現 国现 代哲 的先 者。他在美 國時 国时 即以 學術 学术 研究中 文化,1913年 《[[ 人]][[心性]] 》。他是最早 得美 博士 位的 者,1915年所 博士 文《[[老子]][[哲 ]]》,被美 譽為傑 誉为杰 作。 伯明是中 西洋哲 的奠基人,回 后, 西洋哲 引入中 ,先 後著 后着 《西洋古代中世 史大 》、《近代西洋哲 史大 》。 伯明 爲,要了解西方,必 須對 须对 西方文化的本源先有清楚 認識 认识 。在他的影 下, 者也透 衡》 雜誌 杂志 引介西方哲 是希 論著 论着。 刘伯明倡导人文思想,“力持人文主义以救今之倡实用主义者之弊”<ref name=> 郭秉文:〈刘伯明先生事略〉 《学衡》第26期,1924年</ref>。刘氏主张中西调和,以其为领袖的[[学衡]]派提倡人文主义,上宗[[孔子]]思想,于西学则明其精粹糟粕,审慎择取,前溯希腊先哲精义,后合西方新人文主义,对学术界有深远影响
伯明 倡導人文思想 在校“于传授知识之外 “力持 独重 文主義以救今之倡實用主義者 感化 <ref name=> 郭秉文:〈劉伯明先生事略〉 《學衡》第26 。在金陵大学 ,1924年</ref>。劉氏主張中西調和 ,以 其為領袖的[[學衡]]派提倡人 南高兼课收入薪水全部捐给金大图书馆购置中 主義 图书。在南高东大期间 上宗[[孔子]]思想 创立贷金助学法以扶植贫苦力学之士。在南高、东大时 于西學則明其精粹糟粕 为学校“重心所在” 審慎擇取,前溯希臘先哲精義,后合西方新人文主義,對學術界有深遠影響 对现代南京大学校风的形成贡献至巨
伯明 在校“ 一生投身学术、教育,并致力于现代学风、学者精神的构建。对 传授知识之外 学风 独重 刘伯明结合 格之感化”。在金陵大學期間 生理想、世界观、气节志向、科学、民主、共和 ,以 南高兼課收入薪水全部捐給金大圖書館購置 及当时代 国的时弊问题,先后发表了《论学风》、《学者之精神》、《再论学者之精神》等系列 圖書。在南高東大期間 創立貸金助學法以扶植貧苦力學之士 又曾就学风、教育、世界观等问题作系列讲演 在南高 刘伯明倡明的学风 東大時 学者精神 為學校“重心所在”,對現代南京大學校風 流传于世而爲宝贵 形成貢獻至巨 精神遗产
伯明 一生投身學術、教育 平时博览群书,以读书为乐。海内多称其为“纯粹君子”,尊为“南雍祭酒” 並致力于現代學風、學者 奉为“学界 精神 的構建 领袖” 對於學風,劉 伯明 結合人生理想、 界觀、氣節志向、科學、民主、共和 后,[[柳诒徵|柳诒-{徵}-]]评说他“死后若干年内 以及當時代 恐怕不容易找到像他这样对 國的時弊問題 西学问都有本源 先後發表了《論學風》、《學者 能为大家翕服 精神》、《再論學者之精神》等 人”。校内政治系教授兼 主任[[陈茹玄]]称其“薪尽火传,君身不死。颜天蹠寿,天道宁论”;西洋 章,又曾就學風、 学系 育、世界觀等問題作 授兼 列講演。劉伯明倡明的學風 主任[[吴宓]]称其“高标硕望 领袖群贤”,校外学 精神 [[胡适]]挽其“鞠躬尽瘁而死 流傳于世而爲寶貴的精神遺產 肝胆照人如生”
==人物评价== 专于道家老子哲学,治西洋哲学,学贯中西,通儒、道、佛学,治西洋哲学,精于英文,通法文、德文,兼及希腊文、梵文。  刘伯明<ref>[https://www.xzbu.com/1/view-5306075.htm 刘 伯明 平時博覽群書 的领导魅力及其大学教育思想探微],行知部落</ref>言行一致,律己甚苛,俭朴无华,刻苦自励,乐于助人,待人宽厚,结谊同寅,唯诚唯谦;对待后生,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办事务实,处事务真,不畏权贵。南高、东大同仁 ,以 讀書為樂。海內多稱 為“純粹君子” 道德、学问,两堪表率,奉为魁宿 尊為 誉为 “南雍祭酒 ,纯粹君子  [[胡适]]挽其“鞠躬尽瘁而死 奉為“學界精神領袖 肝胆照人如生 劉伯明去世後, [[柳 |柳詒-{徵}-]] 評說 评说 他“死 若干年 ,恐怕不容易找到像他 這樣對 这样对 中西 學問 学问 都有本源,能 大家翕服之人”。 校內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 [[ 茹玄]] 其“薪 ,君身不死。 天蹠 寿 ,天道 寧論 宁论 ;西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宓]] 其“高 標碩 标硕 望、 袖群 賢”,校外學者[[胡適]]挽其“鞠躬盡瘁而死,肝膽照人如生 ”。
==教育思想==
*重視辦學理想。“以哲學家而辦學,最注重教育理想”。主張“一所大學的辦學,物質方面設備固求完善,但物質較諸精神則居於次位,蓋辦學如無理想,則校舍無論如何壯麗,校具無論如何珍貴,其及於社會上的功效必甚微薄,甚至貽害社會,造成自私自利之蠹民亦未可知。”
*治學應自由與責任兼備。“學校中有兩種最難調和之精神,一曰自由,一曰訓練”,作為一個學者必須既要有一種自由的精神,又要有一種負責的態度。“蓋所謂自由之心,實古今新理發現必要之條件也”,而“惟負責而後有真正的自由,惟自由而後可為真正之負責”。
*倡導四種精神:一曰學者精神,應具自信自得,求真知之貞操;二曰學校精神,即公民精神,注重社會訓練;三曰自治精神,即共和精神,對於政治及社會生活能自動負責;四曰自強精神,品性與體格並重。
*注重“人格的感化”,倡導“民族的精神”,“民主的精神”,“科學的精神”。
*倡導“樸茂”、“惟真是求”的學風。稱“我國古來學者最重節操,大師宿儒,靡不措意于斯”,應“不為燥濕輕重,不為窮達易節”。要求學生“常保持一種‘樸茂’的精神,不要有銅臭,不可有官氣”。
*從倡導治學中的自由精神出發,提出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自由,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批評當時大學教育中對職業目的過分強調而對學生基本素質教育的忽視:“學謀生,不過發展之一部分,以一部分而概全體,非人的教育也”。主張“不惟年級之觀念應行打破,即計算學分之機械方法最好亦能廢除”;“一切教育應從人性之全部著想”;“教育目的,在學,為人;凡學,為人。必使人性中所具之本能,得有發展之機會”。
*教育導向上,側重“動的培養”,而非“靜的約束”,側重“幹才的訓練”,而非“知識的灌輸”,側重“積極的引導”,而非“消極的管理”。
*“科學的鵠的是求真,即所謂格物致知”,“科學家不承認有神秘的東西,不承認權威,不崇洋,不泥古。科學家是平等的,科學的思想,最能促進平民思想,發揮民主精神”,“我們正處於科學昌明之世,要想成為真正的學者,必須進行嚴格的科學訓練。科學之用於教育,足以培養獨立精神和高尚思想,並促進教育的科學化”。
*重视办学理想。“以哲学家而办学,最注重教育理想”。主张“一所大学的办学,物质方面设备固求完善,但物质较诸精神则居于次位,盖办学如无理想,则校舍无论如何壮丽,校具无论如何珍贵,其及于社会上的功效必甚微薄,甚至贻害社会,造成自私自利之蠹民亦未可知。”*治学应自由与责任兼备。“学校中有两种最难调和之精神,一曰自由,一曰训练”,作为一个学者必须既要有一种自由的精神,又要有一种负责的态度。“盖所谓自由之心,实古今新理发现必要之条件也”,而“惟负责而后有真正的自由,惟自由而后可为真正之负责”。*倡导四种精神:一曰学者精神,应具自信自得,求真知之贞操;二曰学校精神,即公民精神,注重社会训练;三曰自治精神,即共和精神,对于政治及社会生活能自动负责;四曰自强精神,品性与体格并重。*注重“人格的感化”,倡导“民族的精神”,“民主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倡导“朴茂”、“惟真是求”的学风。称“我国古来学者最重节操,大师宿儒,靡不措意于斯”,应“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要求学生“常保持一种‘朴茂’的精神,不要有铜臭,不可有官气”。*从倡导治学中的自由精神出发,提出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批评当时大学教育中对职业目的过分强调而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忽视:“学谋生,不过发展之一部分,以一部分而概全体,非人的教育也”。主张“不惟年级之观念应行打破,即计算学分之机械方法最好亦能废除”;“一切教育应从人性之全部着想”;“教育目的,在学,为人;凡学,为人。必使人性中所具之本能,得有发展之机会”。*教育导向上,侧重“动的培养”,而非“静的约束”,侧重“干才的训练”,而非“知识的灌输”,侧重“积极的引导”,而非“消极的管理”。*“科学的鹄的是求真,即所谓格物致知”,“科学家不承认有神秘的东西,不承认权威,不崇洋,不泥古。科学家是平等的,科学的思想,最能促进平民思想,发挥民主精神”,“我们正处于科学昌明之世,要想成为真正的学者,必须进行严格的科学训练。科学之用于教育,足以培养独立精神和高尚思想,并促进教育的科学化”。 == 目==
*《刘伯明先生纪念专集》 (《国风》,1932年11月)
1,34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