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1
次編輯
變更
罗浪
,無編輯摘要
1938年秋,罗浪毅然奔赴延安,进入延安陕北公学。旋又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受业于冼星海、吕骥、向隅、李焕之等音乐名家门下,特别是音乐指挥受其教诲尤深。
1941年“狼牙五壮士”的事迹传开后,罗浪与魏巍合作谱写了组歌《狼牙山五壮士之歌》,在同年于易县召开的追悼三位牺牲烈士的大会上,曾选用其中哀悼的一段作为典礼乐曲。领受任务后,大家一致决定搞个有中国韵味的追悼乐曲。于是,由罗浪执笔将那支采得的唢呐曲进行改编,谱成乐队谱,并指挥乐队在祭奠仪式上如期演奏。
1945年,罗浪等三人皆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所属的抗敌剧社音乐队骨干成员,罗浪本人担任指挥兼作曲。这一时期,音乐队来了个绰号“喇叭转”的民间唢呐艺人,此人为保定人氏。在“喇叭转”演奏的曲目中,有一支婉转凄切的曲子,据他本人说是专用于红白喜事。罗浪等人颇感兴趣,便记下了此曲乐谱。后来罗浪了解到,在华北一带流行的戏曲,如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中,均有此调,其中多出于名剧《黛玉葬花》。,至今每天全国各大殡仪馆内,约200万逝者家属免费使用。根据音乐著作权使用规定,各殡仪馆使用《哀乐》应支付每次一元人民币的版权费,但罗浪拒收版权费。他生前曾说过:“《哀乐》是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谁也不能把名字挂在这样的作品上。我们要做的是从民间发现这样的作品,记谱、编曲和推广。我也用不着收什么音乐使用费。” <ref name="中国日报网">{{cite web |url=http://www.chinadaily.com.cn |title=传殡仪馆用《哀乐》将收费 版权费交给罗浪三个女儿 中国日报网| accessdate=2012-11-27}}</ref>。
1949年9月,新中国即将诞生,为了庆祝开国盛典,时任华北军区军乐队队长的罗浪受命组建联合军乐团。大典用曲的选定非同寻常,时任阅兵指挥部主任的杨成武指示罗浪将拟选曲目报告上送。几天后,罗浪兴奋地得知,他所呈送的典礼曲目几乎被全部圈定。其中有一支特别的乐曲,便是1945年催生于张家口,后又几经艺术加工而成的《哀乐》。
1949年9月30日下午5时,新中国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闭幕,随后在天安门前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这是《哀乐》首次在国家典礼仪式上被采用,自此一直沿用至今。开国大典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向全国转播大典实况,但《哀乐》却未能完整发送。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发布讣告之前,首次完整地将《哀乐》播放全国。那天,罗浪回祖籍福建探亲,途经福州,突然从广播里听到这再熟悉不过的旋律,心头泛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
1979年,离休。
2015年7月11日,著名音乐艺术家罗浪先生因病救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罗浪是全国文联第一、二、三、四次会议部队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 [2] <ref name="新浪">{{cite web |url=https://weibo.com/2656274875/Cr6wirmAK?type=comment#_rnd1546396063714 |title=《哀乐》创作者罗浪逝世 享年95岁 央视新闻| accessdate=2015-07-14}}</ref>。
主要作品编辑
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至今共有歌曲、大合唱及歌剧歌曲等200余首,如流传全国的《狼牙山谣》、《五壮士之歌》、《从军曲》、《英雄赞》、《子弟兵进行曲》、《冲破黎明的黑暗》、《一分区进行曲》、《保卫一分区》、《七月小唱》、《保卫胜利果实》、《再接再厉歼灭敌人》、《李常胜捉俘虏》、《生活在晋察冀真快活》、《献花曲》、《四十一号桥》等。这些歌曲,是当时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其中部分选辑于《抗日战争歌曲集》,1950年代已录制成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