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壶关秧歌

增加 23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壶关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以[[壶关县]]和[[长治县]]的西火、东火及荫城为中心的传统戏曲剧种,原名“西火秧歌”。1981年,在山西省戏曲剧种学术讨论会上被定名为 “壶关秧歌”。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壶关县人民艺术剧团获得壶关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ref>[http://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3312/ 秧歌戏(壶关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f>
==简介==
壶关秧歌,原名“西火秧歌”,是流行于壶关、长治、[[陵川]]、长子、[[屯留]]、[[潞城]]、平顺一带的戏曲剧种。源于长治西火和壶关赵屋。约兴起于1851年—1875年(清[[咸丰]]、[[同治]]年间)。原为逢年过节打铁挖煤时唱的调子,打地摊演唱,1821—1850年([[道光]]年间)勃兴,几乎遍及长治大小村镇。
壶关秧歌起初是在打铁和挖煤时哼唱的调子,盛行的地域是壶关邑南的赵屋和长治县的西火一带煤、铁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壶关秧歌最早的曲调就是这些打铁人在炉坊里互唱互答的劳动号子 <ref>[https://www.zg3n.com.cn/article-41672-1.html 壶关秧歌梅开三度香上党 ],三农网,2017-03-21 </ref> 。后来,为了满足劳动者心声的流露与感情的释放,逐渐编演简单的故事,打地摊演唱。这种演唱只以梆板击节,句间加以打击乐,所以又被称为“地圪圈秧歌”和“干板秧歌”。后来它成为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经常在街头、饭场、打谷场演唱。它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腔简单,音调很少大起大落。
壶关秧歌集歌舞、演唱、[[音乐]]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风格。
246,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