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桂南采茶戏

增加 32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 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 。
2006年5月20日,桂南采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f>[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 2006-06-02</ref> ,遗产编号:Ⅳ-65。
==简介==
关于桂南采茶戏大致有以下一些记载:[[光绪]]九年(1884年)《平南县志》:“照路挑灯簇簇红,茶娘结队和茶公。”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玉林县志》:“元宵以前,乡村中有装扮竹马、春牛戏者,竹马则唱采茶歌,春牛则唱耕田曲。”[[光绪]]二十三年版的《容县志》:“由元旦迄下弦止,各乡竟为狮鹿、采茶、鱼龙等戏诸戏尤以采茶为陋,俗法用乔妆男一女二,更唱迭和,从正月至[[腊月]],渐月皆有茶歌。”等等。无论是光绪九年的“茶娘结队和茶公”,光绪二十三年的“竹马则唱采茶歌”,“乔妆男一女二,更唱迭和”还是咸丰九年的《采茶大例》和《茶插》的出现,都不具备“戏”的全部特征,还属于歌舞的范畴。由此可见,桂南采茶戏在清光绪年以后才逐步形成[[戏剧]]形态,从时间上看要晚于赣南采茶戏的“清初”成型期。
桂南采茶戏最初在明代时,其曲调比较简单,数量也不多,有3个曲牌 <ref>[https://www.sohu.com/a/437403917_120006290 戏曲·桂南采茶戏 | 曲调简单,吸取各地民间小曲精华 ],搜狐,2020-12-10 </ref> ,一是“十二月采茶”,二是“南昌小曲”,三是“四季[[莲花]]”。十二月采茶原是歌唱一年十二个月茶农活动的,经过发展成了开荒、点茶、采茶、炒茶等一整套曲牌歌舞。
南昌小曲包括了闹五更、五更叹、五更望月、五炷香等一套五更调。
70,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