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次編輯
變更
谈家桢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谈家桢| 外文名 = Yammie Nam| 图像 = [[File:谈家桢.jpg|缩略图|center |[http://tech.gmw.cn/scientist/attachement/jpg/site2/20151023/c03fd543f0bf1793d7d40f.jpg 原图链接] [http://tech.gmw.cn/scientist/2015-10/23/content_17452622.htm 来自光明网]]]|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909|09|15}} | 出生地点 = 浙江宁波|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08|11|01|1909|09|15}} | 国籍 = 中国| 毕业院校 = 加州理工学院 | 职业 = 遗传学家| 主要成就 = 中国现代遗传科学奠基人<br> <br> <br> }}== 简介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谈家桢</big>''' (1909.9.15-2008.11.1),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 <p style=text-indent:2em;>1930年(民国十九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毕业于 [[ 北京 ]] 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p style=text-indent:2em;>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9年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 <p style=text-indent:2em;> 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 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 。<p style=text-indent:2em;>1909年(清宣统元年)9月15日,谈家桢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的慈溪。他的祖父是个世传的银匠。父亲谈振镛在家乡的一个杂货铺里当学徒,以后在邮政局里当一名小职员。母亲杨梅英心地善良、勤劳刻苦。6岁那年,谈家桢在当地上私塾,12岁毕业于教会办的道本小学。<p style=text-indent:2em;>1921年(民国十年),谈家桢进入教会办的宁波斐迪中学。<p style=text-indent:2em;>1925年(民国十四年),转学到浙江湖州东吴第三中学高中部。<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民国十五年),谈家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吴第三中学,并被学校免试保送苏州东吴大学, 主修生物学。<p style=text-indent:2em;>1927年(民国十七年),北伐取得胜利,他积极参加学校的罢课和驱逐反动外籍教员运动。<p style=text-indent:2em;>1930年(民国十九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经胡经甫推荐,谈家桢成了燕京大学唯一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的李汝祺教授的研究生。<p style=text-indent:2em;>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p style=text-indent:2em;>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谈家桢告别了母亲和新婚夫人,赴[[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及其助手杜布赞斯基。<p style=text-indent:2em;>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他的博士论文《果蝇常染色体的遗传图》通过答辩,获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聘他为生物系教授。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辗转内迁。最后生物系迁到湄潭的一个破旧不堪的唐家祠堂里。在这以后6年的时间里,谈家桢在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的一些代表性论文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同时也培养了以后在科研、教学上成绩卓著的第一代研究生。<p style=text-indent:2em;>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谈家桢发现了瓢虫鞘翅色斑变异的镶嵌显性遗传现象,这一创新性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列为教科书的经典内容。1945-1946年间,他应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赴美作客座教授。他对嵌镶显性现象的规律作进一步的研究,并在1946年发表了"异色瓢虫色斑遗传中的嵌镶显性"的论文。这些成果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认为是丰富和发展了摩尔根遗传学说。<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谈家桢在美讲学期间,他读了李森科撰写的《遗传与变异》英译本小册子,并第一次接触到"米丘林生物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名词,<p style=text-indent:2em;>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谈家桢代表中国遗传学界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八届国际遗传学会议。会上,他被选为常务理事。会后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p style=text-indent:2em;>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p style=text-indent:2em;>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复旦大学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p style=text-indent:2em;>1966年7月,他的夫人终因不堪折磨,含冤离开了人间。<p style=text-indent:2em;>1968年11月,谈家桢在农田里劳动,有人轻轻地对他说,从明天起你可以不用到田里劳动了。<p style=text-indent:2em;>1979年,谈家桢先生邀请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老同学、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Bonner带领学术团队来复旦大学开设分子遗传学培训班,系统介绍建立基因组文库、分子克隆等前沿学术进展,为中国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骨干。<p style=text-indent:2em;>1989年9月,为了鼓励家乡浙江的学子报考生命领域专业,谈老以自己的稿酬和积蓄设立了"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学金",此后他多次用稿费向奖学金捐资扩充基金。<p style=text-indent:2em;>1992年6月,谈家桢一行12人(7位科学家,5位家属)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的邀请,作为大陆第一批科学家访问台湾。<p style=text-indent:2em;>1995年10月,就教育体制改革问题上书中央,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李岚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和支持。<p style=text-indent:2em;>1997年4月,谈家桢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奔走于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了多家基因研究与产品开发单位。 月,他写信给江泽民总书记,大声疾呼:中国人类基因资源流失情况已十分严重,如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基因资源将被掠夺殆尽。<p style=text-indent:2em;>1999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p style=text-indent:2em;>2008年11月1日7时1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主要成就 =='''<big>科学研究</big>'''<p style=text-indent:2em;>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13] 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p style=text-indent:2em;>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认为是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p style=text-indent:2em;>20世纪30年代初起进行亚洲异色瓢虫色斑的遗传变异研究和果蝇的细胞遗传基因图及种内种间遗传结构的演变研究,为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异色瓢虫等位基因嵌镶显性遗传和果蝇性隔离形成的多基因遗传基础的发现,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对中国遗传学工作起了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在领导中苏合作的弥猴辐射遗传的研究以及20世纪70年代起致力于组织分子遗传学和植物遗传工程等研究,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主要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述方面文章,主要汇集在"谈家桢论文选"(1987年,科学出版社)和"谈家桢文选"(1992,浙江科技出版社)中。<p style=text-indent:2em;>《生物学引论》、《遗传与物种起源》、《基因与遗传》、《谈谈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说》、《基因工程》、《谈家桢论文集》、《谈家桢论文选》、《基因的萦梦》<p style=text-indent:2em;>《奇妙的克隆收入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七课。== 社会任职 ==<p style=text-indent:2em;>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八、九届中央名誉主席,民盟第七、八、九、十届上海市委主任委员。他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p style=text-indent:2em;>1979年起,任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p style=text-indent:2em;>1983年至1998年,任上海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p style=text-indent:2em;>1978年以来,先后发起和担任中国遗传学会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遗传学报主编,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p style=text-indent:2em;>曾任第八届(1948年在瑞典)国际遗传学大会常务理事,第十五届(1983年在印度)、十六届(1988年在加拿大)、第十七届(1993年在英国)国际遗传学大会副会长,1996年又当选为于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长。<p style=text-indent:2em;>1996年,当选为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遗== 轶事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国最为伟大的遗传学家谈家桢是现代遗传学的先驱人物,曾经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担任教师,因为在遗传学方面有着重大的贡献而获得了杰出科学家奖项,而他还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在国际上也有着很大的名气,被人们称为是中国的摩尔根,然而在谈家桢晚年时期他最怀念的却是在自己童年时期发生的小故事,那么谈家桢的小故事是怎样的呢?<p style=text-indent:2em;>谈家桢的小故事还要从他的童年说起,这也是令他非常难以忘怀的事情。在1909年的时候谈家桢降生在宁波江北区的小镇上,虽然在长大之后他成为了令人敬仰的科学家,但是他的出身却非常地普通,在良好的教育中他从小就非常地懂事。他的父亲当时只是杂货铺中的学徒,后来经过别人的帮助才到邮政局工作。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谈家桢总是会不断地搬家。<p style=text-indent:2em;>在他小的时候熟悉的人总会叫他阿强,因为他当时的性格非常地倔强。他还比较贪玩,总是会到野地里乱跑。谈家桢的好动让他非常喜欢大自然,会去树上看知了唱歌,也会看蚂蚁怎样搬家。总之他对于大自然的一切都非常地好奇。而他的外公和舅舅们都是木匠,谈家桢小的时候总是会想要学习这门手艺,还曾经因此而砍伤过手,但是就算是受伤,他也依旧吵闹着要学习木工活。<p style=text-indent:2em;>在谈家桢晚年时期总是会想起那时候发生的事情,那个时候他经常会尽情地观察和研究大自然,或许这就是日后他决定攻读生物学的一大原因。<p style=text-indent:2em;>在2013年7月的时候报纸上曾经报道过谈家桢遗孀的相关事迹,当时谈家桢遗孀也就是邱蕴芳女士向浙江、复旦等大学无偿地捐赠过一千多份重要的档案资料,而这些学校无一不是谈家桢生前学习、生活以及关心的地方,在捐赠的档案资料中有他的院士证、小行星命名证书等物品,以及长时间以来他和领导人或者朋友们往来的书信。<p style=text-indent:2em;>谈家桢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士,他在遗传生物学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突破和贡献,在国际上也有着非常大的名气,而谈家桢的遗孀之前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公开资料。据说邱蕴芳女士是学医出身的,早年在战争时期曾加入到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一直在战场上的医疗战线服务,也是一位巾帼英雄人物。在谈家桢离开人世之后,作为谈家桢遗孀她继承了丈夫的遗愿,继续奉献着他们的爱心。<p style=text-indent:2em;>自己在去世之后会将遗体献给祖国,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邱蕴芳]]女士还曾经表示过,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成为一名好党员,而她的这个梦想也终于得到了实现,在2013年的时候她以九十岁的高龄通过了入党申请,并且在批准会上得到了人们热烈的掌声。邱蕴芳女士一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希望将谈家桢的精神传播地更加遥远,所以人们不会忘记谈家桢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也不会忘记邱蕴芳女士的付出。== 人物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誉满镶嵌,学贯太古;德高中州,望重西陲。他一生在地球科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矿产资源、前寒武纪地质、第四纪、地震研究及创立全球构造学说等五个方面。在地质哲学研究方面,他立足四维空间,进行全方位思维,提出了动态地质学的观点,令世人瞩目。张伯声先生他一生执着追求真理,为中国的地质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研成就辉煌,桃李满天下,堪称一代尊师。 <p style=text-indent:2em;>设立张伯声基金和召开张伯声奖颁奖大会,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张伯声先生献身地质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奋斗精神,在地学研究中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在奋斗中与同事、合作伙伴的协作精神。 <p style=text-indent:2em;>作为张伯声先生的弟子,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当年在张伯声先生的指导下从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情景,对张伯声先生不畏艰险、献身于地学研究事业的精神进行了深切缅怀。 <p style=text-indent:2em;>张伯声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教育家。他一生执着追求真理,为中国的地质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研成就辉煌,桃李满天下,堪称一代尊师;张伯声院士志向高远、胸怀博大,严谨治学、锐意创新,光明磊落、淡泊名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的崇高情操、科学精神和高尚师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 后世纪念 ==<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6月21日张伯声奖设立, 张伯声奖暨地学专业大学生奖是由张伯声基金管理委员会根据张伯声先生生前遗愿设立,旨在奖励具有优良潜质和较强创新能力、取得突出成绩的地学专业本科学生,并鼓励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质学家们投身科研及实践的精神,已举办了七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