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郁贤皓

增加 4,62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big>'''郁贤皓'''</big>,男,1933年1月4日生于上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p><p style="text-indent:2em;">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1961年留校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师从[[徐复]]先生,在教学之余钻研训诂学名著,打下了较厚实的学术功底。先生利用教学之暇,曾撰著《建安七子诗笺注》,后因转向繁重的古典文学教学,不及完成而暂停,不料一搁就是20年,直到80年代才与[[张采民]]同志合作,完成全书的笺注定稿,于1990年5月由巴蜀书社出版。</p><p style="text-indent:2em;">1978年评定为讲师,1983年5月晋升副教授,同年任硕士生导师。1986年4月晋升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博士生导师。同年任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2001年为名誉所长。1991年起受聘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大辞海》]]分科主编等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中国李白研究》主编。曾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唐代学会、日本[[早稻田大学]]、[[爱知淑德大学]]等校讲学,也曾应邀赴[[复旦大学]]等国内五所大学讲学。</p><p style="text-indent:2em;">1933年1月4日生于上海,童年时代正逢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父亲失业,家境贫困,仅断断续续读过五年小学,年仅12岁就到厂里当童工,自小饱尝人世艰辛。但他好学上进,常到书摊租书自学,[[鲁迅]]、[[郁达夫]]等许多作家的作品以及《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都读得很熟。1949年上海解放后,曾从事新闻工作多年。1956年中央号召"向科学文化进军",先生于繁忙的工作之暇补习高中课程,翌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读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工作繁多。但他不放松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秀 。</p><p style="text-indent:2em;">1966年"文革"开始,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破坏,直到1973年根据国务院周总理指示要求恢复修订《辞海》,先生作为语词分册主编之一,承担"示部"至"羊部"约60万字的撰写修订工作。</p><p style="text-indent:2em;">70年代中期,先生经过多年摸索,深感治学必须确立方向,选择专题,由博返约,进行专题研究。于是先生决心把李白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从考证李白生平事迹和交游入手,以期逐步解决李白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疑点和难点,从1978年到1980年,短短三年时间,发表了10多篇考证文章,引起李白研究界的震动,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将这些文章结集为《李白丛考》作为《唐代文学研究丛书》的第一种出版,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为李白研究开创了新局面","不断深入,后来居上"等等,此书被评为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p><p style="text-indent:2em;">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先生又陆续发表《李杜交游新考》、《李白三入长安质疑》、《安州马都督考》、《李白洛阳行踪新探索》、《李白后嗣考》、《安史之乱初期李白行踪新探索》等系列考证文章,并在考据的基础上对李白作品和思想作义理探讨,发表了《论李白乐府的特质》、《论李白》、《论李白作品的时代特征及艺术特点》、《论李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p><p style="text-indent:2em;">1997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其20余年来李白研究的重要文章结集为《天上谪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论集》出版,其特点是通过深入考证,解决了李白生平与交游中许多疑难问题,订正了前贤的不少错误,为李白生平勾勒出一个崭新的轮廓,为进一步正确地研究李白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另外,先生又完成了"古典文学名家选集"《李白选集》的笺注,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年再版),这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李白作品选本,收诗歌300多首、散文18篇,李白诗文精华大体齐备。作品的编年和题解以及牵涉的交游,多采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的注释充分发挥先生对训诂学的精深造诣,使《李白选集》具有严谨精审的鲜明特色。关于李白传记,先生出版了两本普及读物:一本是"少年文库"的《李白的故事》,一本是"祖国丛书"的《谪仙诗豪李白》,两书均深入浅出地评述李白的一生,多次再版。</p><p style="text-indent:2em;">1995年1月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先生主编的《李白大辞典》,该书作为工具书首次对一千多年来的李白研究成果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成果用辞条形式汇集起来,作了学术总结,反映了当代李白研究的新进展。先生目前正在从事李白全集的诠释工作,以期将李白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为自己的李白研究工作做一个总结。</p><p style="text-indent:2em;">先生除李白研究之外,用力最勤的当属关于唐代职官--刺史和九卿--的研究。先生在学术研究中,经常遇到诗文中提到某州某使君,某郡某太守却不知其名,影响其研究工作的深入,他想如有一部考证唐代地方长官的工具书,就可免去研究者遍查典籍而不可得之苦。于是先生毅然承担这项唐代文史研究的重大基础工作,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200余万字的五册巨著《唐刺史考》1987年2月分别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和香港中华分局同时出版。此著荣获1987年度中国图书奖荣誉奖,全国首届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先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光荣称号。先生在荣誉面前,既同往常,继续从事唐刺史的研究,对《唐刺史考》进行不少补订,并做索引,使全书更为完备,2000年1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推出了320万字的《唐刺史考全编》(全6册)。目前先生正在从事《唐九卿考》的研究,不日将杀青付梓 。现正担任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提要·别集卷(汉至五代)》主编,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全唐五代诗》主编之一,国家教委指定的全国高校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主编等。</p>
==主要著作==
<p style="text-indent:2em;">主要著作有《李白丛考》(获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唐刺史考》(全五册,获1997年度中国图书荣誉奖、全国首届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李白选集》、《李白考论集》、《谪仙诗豪李白》、《李商隐》(合作)、《建安七子诗笺注》(合作)、《元和姓纂四校记》(全三册,合作)、《古诗文鉴赏入门》(主编)、《唐代文选》(全三册,主编)、《辞海·语词分册》(主编之一)、《李白大辞典》(主编)等二十多种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p>
==荣誉==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和1995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p><p style="text-indent:2em;">现正担任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提要·别集卷(汉至五代)》主编,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全唐五代诗》主编之一,国家教委指定的全国高校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主编等。</p>
1966年"文革"开始,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破坏,直到1973年根据国务院周总理指示要求恢复修订《辞海》,先生作为语词分册主编之一,承担"示部"至"羊部"约60万字的撰写修订工作。
70年代中期,先生经过多年摸索,深感治学必须确立方向,选择专题,由博返约,进行专题研究。于是先生决心把李白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从考证李白生平事迹和交游入手,以期逐步解决李白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疑点和难点,从1978年到1980年,短短三年时间,发表了10多篇考证文章,引起李白研究界的震动,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将这些文章结集为《李白丛考》作为《唐代文学研究丛书》的第一种出版,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为李白研究开创了新局面","不断深入,后来居上"等等,此书被评为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先生又陆续发表《李杜交游新考》、《李白三入长安质疑》、《安州马都督考》、《李白洛阳行踪新探索》、《李白后嗣考
、《安史之乱初期李白行踪新探索》等系列考证文章,并在考据的基础上对李白作品和思想作义理探讨,发表了《论李白乐府的特质》、《论李白》、《论李白作品的时代特征及艺术特点》、《论李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
 
1997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其20余年来李白研究的重要文章结集为《天上谪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论集》出版,其特点是通过深入考证,解决了李白生平与交游中许多疑难问题,订正了前贤的不少错误,为李白生平勾勒出一个崭新的轮廓,为进一步正确地研究李白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另外,先生又完成了"古典文学名家选集"《李白选集》的笺注,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年再版),这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李白作品选本,收诗歌300多首、散文18篇,李白诗文精华大体齐备。作品的编年和题解以及牵涉的交游,多采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的注释充分发挥先生对训诂学的精深造诣,使《李白选集》具有严谨精审的鲜明特色。关于李白传记,先生出版了两本普及读物:一本是"少年文库"的《李白的故事》,一本是"祖国丛书"的《谪仙诗豪李白》,两书均深入浅出地评述李白的一生,多次再版。
 
1995年1月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先生主编的《李白大辞典》,该书作为工具书首次对一千多年来的李白研究成果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成果用辞条形式汇集起来,作了学术总结,反映了当代李白研究的新进展。先生目前正在从事李白全集的诠释工作,以期将李白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为自己的李白研究工作做一个总结。
 
先生除李白研究之外,用力最勤的当属关于唐代职官--刺史和九卿--的研究。先生在学术研究中,经常遇到诗文中提到某州某使君,某郡某太守却不知其名,影响其研究工作的深入,他想如有一部考证唐代地方长官的工具书,就可免去研究者遍查典籍而不可得之苦。于是先生毅然承担这项唐代文史研究的重大基础工作,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200余万字的五册巨著《唐刺史考》1987年2月分别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和香港中华分局同时出版。此著荣获1987年度中国图书奖荣誉奖,全国首届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先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光荣称号。先生在荣誉面前,既同往常,继续从事唐刺史的研究,对《唐刺史考》进行不少补订,并做索引,使全书更为完备,2000年1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推出了320万字的《唐刺史考全编》(全6册)。目前先生正在从事《唐九卿考》的研究,不日将杀青付梓。
==研究成果==
<p style="text-indent:2em;"> 先生学术成果累累,涉及面很广,他尤其擅长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1982年先生接受中华书局约稿,并请陶敏先生合作,由孙望先生审订,用了近六年时间,完成了国务院批准的《古籍整理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元和姓纂》(附岑氏四校记)的整理,于1994年出版。另外,先生近年还出版有学术专著《唐风馆杂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唐诗经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李杜诗选》(台湾三民书局2001年版),与陶敏先生合作有《唐宋文名篇》(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著作。  <p style="text-indent:2em;"> 先生勤奋过人,参与主编了不少学术著作。他和孙望先生主编大型唐代文章选本《唐代文选》(全三册),1994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又担任《中华大典》编委,《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分典》副主编。该书2000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荣获2000年度中国图书奖,2001年国家图书奖。还担任《全唐五代诗》的主编之一。又主持教育部21世纪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等大型项目。  <p style="text-indent:2em;"> 先生除了学术专著外,还十分重视古代文史知识的普及工作,投入很多精力撰写一系列学术性和普及性相结合的知识性著作。有《李商隐》、《女皇帝武则天》、《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中华文史知识实用手册》等,还主编有《古诗文鉴赏入门》、《中外名人掌故》等等。</p>
==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 先生在大学教书40多年,先后开设过10多门课程,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大学生,他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28名,指导并培养博士后4名,他培养出来的博士有4位现己成为博士生导师,有的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任教。先生还多次接受来进修的国内外访问学者和外国博士研究生。自90年代以来,先生先后多次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唐代学会、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爱知淑德大学、明海大学等地讲学,载誉海外。先生在1993年、1996年两次被省教委和学位办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他所在的学科被评为省政府重点学科,先生在1997年被省政府评为优秀学科带头人。而今先生年近古稀,但仍勤勉不息,活跃在学术阵地上。</p>
==主要著作==
<p style="text-indent:2em;"><big>'''有关李白的著作'''</big></p><p style="text-indent:2em;">(1)《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882年版。(获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 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李白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版,1999年5月再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3)《天上谪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6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4)《李白大辞典》(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版,1997年2月 再版(获中南片区优秀图书一等奖)。 </p><p style="text-indent:2em;">(5)《谪仙诗豪李白》(与张启超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台湾云龙出版社1991年9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6)《李白的故事》(与何永康合作)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初版, 1990年2版,至2000年己12次印刷。 </p><p style="text-indent:2em;">(7)《李杜诗选》(与封野合作)台湾三民书局2001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big>'''其它学术著作'''</big></p><p style="text-indent:2em;">(8)《唐刺史考》(全五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国内版,中华书 局香港分局与江苏古籍出版社同年月国际版。(获"1987年度中国 图书奖荣誉奖"、全国首届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政府第二 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出版界最高奖--精品奖) (</p><p style="text-indent:2em;">(9)《唐刺史考全编》(全六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获安徽 省政府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p><p style="text-indent:2em;">(10)《唐诗经典》上海书店1999年1月初版,10月再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1)《唐风馆杂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2)《唐代文选》(全三册)(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13</p><p style="text-indent:2em;">(13)《辞海》、《辞海?语词分册》(编委兼分科主编)上海辞书出版 社1979年版、1989年版、1999年版(获国家图书奖特等奖)。 </p><p style="text-indent:2em;">(14)《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5)《中学知识手册,文学分册》(主编)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年7月 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6)《古诗文鉴赏入门》(主编)台湾新地文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7)《中外名人掌故》(主编)江苏科技出版社1991年5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8)《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全三册)(与陶敏合作)中华书局1994年 5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9)《唐代文史考论》(与陶敏合作)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9年6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20)《唐宋文名篇》(名家选注唐宋名篇)(与陶敏合作)辽宁人 民出版社2000年4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21)《建安七子诗笺注》(与张采民合作)巴蜀书杜1990年5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22)《李商隐》(与朱易安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版。台湾 《国文天地》1992年7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23)《李商隐及其作品选》(与朱易安、陈伯海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5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24)《女皇帝武则天》(与方义兵合作)上海人民出版杜l987年5月版 。 </p><p style="text-indent:2em;">(25)《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与周福昌、陈书禄合作)少年儿童出版 社1992年"少年文库"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26)《中华文史知识实用手册》(与史双元合作)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年2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27)《唐九卿考》(与胡可先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28)《唐风馆杂稿续集》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big>'''李白研究论文'''</big></p><p style="text-indent:2em;">l、李白与张垍交游新证(《南京师院学报》1978年l期) 2 </p><p style="text-indent:2em;">2 、李白诗《江夏别宋之梯》系年辨误(南京师院学报1978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3、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南京师院学报》1978年4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4、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文史哲》1979年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5、李白初入长安事迹探索(《社会科学战线》编《中国古典文学研 究论丛》第一辑,1980年) 6、 </p><p style="text-indent:2em;">6、 刘长卿别李白小辨(《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7、黄锡珪《李太白年谱》附录三文辨伪(《学林漫录》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8、李白暮年若干交游考索(《南京师院学报》1980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9、吴筠荐李白说辨疑(《南京师院学报》1981年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0、李白与元丹丘交游考(《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1、李白与孟浩然交游考(《唐代文学》1期,1981年) </p><p style="text-indent:2em;">12、李白交游杂考(一)(《南京师院学报》1982年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3、李白出蜀前后事迹考辨(《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4、李白交游杂考》(二)(《唐代文学论丛》3辑,1983年) </p><p style="text-indent:2em;">15、李杜交游杂考(《草堂》1983年l期)? 16、李白出生地问题讨论综述(《文史知识》1983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7、李白三入长安质疑(《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8、李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南京师大学报》1984年4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9、安州马都督考 --李白交游杂考之三(《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3期) 20 </p><p style="text-indent:2em;">20 、李白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5年号) </p><p style="text-indent:2em;">2l、李白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6年号) </p><p style="text-indent:2em;">22、李白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7年号) </p><p style="text-indent:2em;">23、李白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8年号) 24、 </p><p style="text-indent:2em;">24、 李白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9年号) </p><p style="text-indent:2em;">25、李白洛阳行踪新探索(《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26、李白几次到长安?(《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6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27、《唐才子传校笺?李白》中华书局1987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28、《夜泊牛渚怀古》与《横江词六首》考释(《南京师大学报》 1988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29、松浦友久李白研究述评(《唐代文学论丛》9辑) </p><p style="text-indent:2em;">30、论李白乐府的特质(《李白学刊》l辑,1989年) </p><p style="text-indent:2em;">3l、建国四十年来李白研究综述(《李白学刊》2辑,1989年) </p><p style="text-indent:2em;">32、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刍议(《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4期) 33、论李白作品的时代特征及艺术特点(《天府新论》1990年5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p><p style="text-indent:2em;">34、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 </p><p style="text-indent:2em;">35、李白后嗣考(《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下) </p><p style="text-indent:2em;">36、诗仙遗踪留黄山(《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37、我与李白研究(《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38、论李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上) </p><p style="text-indent:2em;">39、李白诗中"卫尉张卿"续考(《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40、李白与玉真公主过从新探(《文学遗产》1994年l期) 4l、再谈李白诗中的"卫尉张卿"与"玉真公主别馆"(《南京师大学报 》1994年l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42、再谈李白两入长安及其作品系年(南京大学编《文学研究》5辑) </p><p style="text-indent:2em;">43、《旧唐书?李白传》订误(《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 </p><p style="text-indent:2em;">44、李白乐府与歌吟异同论(《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 </p><p style="text-indent:2em;">45、李白生平研究综述(《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 </p><p style="text-indent:2em;">46、李民《李白新论》序(《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 47、 </p><p style="text-indent:2em;">47、 天姥山记(《中国李白研究》1998-1999年集?李白与天姥国际 会议专辑) </p><p style="text-indent:2em;">48、《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专辑》序(《中国李白研究》1998-1999 年集) </p><p style="text-indent:2em;">49、李白绝句漫谈(《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 </p><p style="text-indent:2em;">50、李白诗的辑佚与辨伪(与尹楚彬合作)(《唐研究》3卷,1997) </p><p style="text-indent:2em;">51、近百年来李白生平研究述评(《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52、从《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想到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 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53、李白的潇湘之情探微(《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54、安史之乱初期李白行踪新考订(《文史》55辑,2001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55、《李白诗魂系青山》序(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56、《李白安徽诗文校笺》序(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57、李子龙《李白诗文遗迹释考》序(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58、吕华明《李白新考论》序(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学术论文</p><p style="text-indent:2em;">59、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对柳永的词重新估价(《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1960年7月17日) 60、 </p><p style="text-indent:2em;">60、 略论《诗经》中的奴隶文学(《语文学习》1978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61、古典诗词艺术辩证法札记(《南京文艺》1978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62、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文史知识》1983年1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63、高适研究的可喜成果--评周勋初《高适年谱》(《文学评论》 1984年5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64、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唐诗探胜》,中州出版社1984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65、研究古典文学必须了解多方面知识(《祝你成才》1984年4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66、《全唐诗》作者小传正补(二)(《湘谭师院学报》1986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67、《全唐诗》作者小传正补(四)(《湘潭师院学报》1986年4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68、《全唐诗》作者小传正补(续)(《南京师大学报》1991年l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69、苏颋事迹考(《唐代文学研究》2辑) </p><p style="text-indent:2em;">70、宋之问事迹与交游五题考辨(《文学遗产》1993年l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7l、从令狐梅墓志看李德裕与晚唐党争(《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l辑 ) </p><p style="text-indent:2em;">72、苏颋年谱(《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辑) </p><p style="text-indent:2em;">73、兰州刺史考(《兰州学刊1984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74、劳格《杭州刺史考》补正(《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l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75、"玄黓"、"涒滩"是何年?(《古典文学知识》1987年l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76、论唐代文史的微观综合研究(《周秦汉唐考古与文化国际学术会 议论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77、《元和姓纂四校记》斠正(与陶敏合作)(《文教资料》1989年5期 ) </p><p style="text-indent:2em;">78、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和陵号(《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l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78、帝王后宫杂谈(《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80、从"变徴之声"和"律中无射"谈起(《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4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81、古代刑法琐谈(《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l期) 82 v82 、和亲杂谈(《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3期) 83、 </p><p style="text-indent:2em;">83、 历代宦官弄权杂谈(《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5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84、论"二重证据法"在唐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江海学刊》1993年 5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85、《元和姓纂》整理记感(中华书局《书品》1994年4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86、唐代诗人与浙东山水(《中国山水的艺术精神》,学林出版社 1994年版) 87、 </p><p style="text-indent:2em;">87、 在微观考证基础上建立宏观理论体系的佳作 </p><p style="text-indent:2em;">--评邓小军《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 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88、中国唐代文学当代研究述评(《南京师大学报》1995年4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89、读《程千帆选集》(《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5年10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90、《全唐诗》研究最突出的成果--评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 湘潭师院学报》1997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91、神话学和宗教学研究的新突破(《江海学刊》1998年4期) 92 v92 、开创庾信研究新局面的力作(中华书局《书品》1999年1期) 93、孙立《论词的审美特性》序(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94、刘尊明《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序(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95、朱祟才《词话学》序(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96、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序(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97、张采民《隋唐之际诗歌之演进》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98、鲁同群《庾信传论》序(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99、周建江《北朝文学史》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00、王青《汉代宗教与神话研究》序(台湾洪业出版公司1998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0l、《奚柳芳史地论丛》序(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02、潘百齐《唐诗抒情艺术研究》序(南京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03、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序(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04、《郑虔资料汇编》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05、李子龙《采石话源》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6、 </p><p style="text-indent:2em;">106、 李子龙《采石揽胜》序(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 其它类文章</p><p style="text-indent:2em;">107、道德文章皆吾师--介绍孙望教授(《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 ) </p><p style="text-indent:2em;">108、我寻谪仙游天姥?剡中纪游(《风流一代》1985年10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09、蛾眉亭记(《李白学刊》1989年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l10、美国学界印象记(《扬子晚报》1995年11月28日l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11、戚派艺术与南方传统文化积淀(《戚雅仙表演艺术》,上海文艺 出版社1992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12、我与唐代文史(《学林春秋》三编上册,朝华出版社1999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13、道德文章垂范后学时间生命奉献社会 ---孙望先生事迹简述(《学林往事》下,朝华出版杜2000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14、静中见动(《青春》1979年1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l15、五次问鼎奥斯卡奖的影坛皇后(《祝您成才》1985年4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l16、好莱坞的长青树(《风流一代》1985年1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17、越剧名伶戚雅仙(《风流一代》1987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l18、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祝您成才》1988年3期)</p>==参考文献==
1,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