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小双

增加 5,79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虽然妻子张倍宁平日里大部分居家时光都没有小双的陪伴,但生活依然充实而美好。书房里静谧的阅读空间、卧室里纱幔掩藏下的窗台都是她读书、思考的绝佳空间。而厨房则是她享受创作的实验场,一盘好菜、一碟美味点心、一杯健康蔬果榨汁都是她得意的生活杰作。还有练瑜伽、学英语、装扮屋子……这些都是她享受“闲雅”生活的各种方式。只有在这种恬静与怡然的生活状态中迎接爱人的每一次回归,才会带给对方更稳靠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也让他的每一次离开都更加眷恋这个清雅的温柔乡。
 
==目前状况==
步入商海
 
李小双体育用品公司2000年成立,当前这家公司的员工由当初的17人达到了300人,年销售额在4000万元到5000万元之间,这个成绩对于由运动员步入商海的李小双而言,并不是
李小双
李小双
他最满意的成绩单。8年的时间,由最初的亏损到盈利,这个看似小小的胜利,距离李小双的期望还很远。
 
在商业上,李小双有着更大的抱负,但选择商业并不是他的初衷。退役后,他曾尝试做歌手,1997曾与香港幻影全音唱片公司签约;也曾考虑到国家队当教练;2002年他还在自己的家乡湖北仙桃创办了李小双体操学校。但是,这些经历都不顺利。
 
退役后的舞台,李小双经历过一段痛苦的时期。“非常非常难舍,非常非常的痛苦,那时候因为每天眼睛一睁开就想着,怎么没有人叫我参加训练啊。”
 
除了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一个全新的社会让他措手不及。作为运动员在获得巨大成功和荣誉之后,需要重新到未知的领域开始新的生活。“因为自己当时没有想那么快离开体操,退役后这段时间没有想过要做什么,唯一的想法就是3年之内,一定要把体操赶快忘记,重新步入社会。”
 
模仿李宁
 
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后,李小双发现其实眼前就有个可以模仿的偶像——李宁,李小双的大师哥。1982年,李宁在世界杯体操赛上,一人独得男子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退役之后的李宁又成功从商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这些在李宁身上发生的故事,让李小双看到了希望。他觉得自己可以模仿李宁,也有一次完美华丽的转身。然而遗憾的是,李宁所在的时代却不能复制。1980年代走民族路线的李宁品牌可以很快在空缺的商业市场一炮打响,但2000年成立的李小双品牌则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
 
忘记和放弃
 
“一个是产品定位,一个是资金。”李小双认为这是他在商业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
 
李小双
李小双
“大的体育品牌可以去关注科技、营销层面,可是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在市场上是靠价格来做比较。”因此,基于价格基础之上,再去做产品设计定位,对李小双来说至关重要。
 
而最受束缚的一点,就是资金问题。体育品牌的推广,离不开大规模的营销手段。而所有的营销,离不开大量的金钱投入。在贷款上李小双遇到的难题是,按照当今公司每年4000万的销售额,每年贷款额度只有1000万,而且贷款只能做资产抵押,而非品牌抵押。
 
最初步入商海的李小双原本希望可以利用自己作为运动员时期的知名度,但是,当事情进入了商业的实质性阶段,奥运冠军这块“金字招牌”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环,因为合作能不能成功,对方最看重的还是产品,利润才是关键。
 
“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是。”在碰过几次壁后,李小双明确了一点,自己如今只是一个商人,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是。
 
“要学会忘记也要懂得放弃。”从那个时候起成为了李小双的座右铭。名与利不过都是过眼云烟,他要忘记自己曾拥有的世人瞩目的荣誉和社会地位,重新开始。
 
商机出现
 
尽管步入商海多年,李小双的商业路并非一帆风顺,但这些经历让他领悟到了人生的哲学,这是退役后的最大收获。
 
“想赚快钱太容易了。”李小双说,“你必须知道,快不一定能走长。现在看来也许是损失,但中小企业要学会先活下来,然后再长大。”
 
这些经验是赛场无法给他的。当今的李小双对于经营一家服装公司已了如指掌,他说道,“要把一件衣服做好是不容易的,需要整体风格、面料、颜色、品质的综合配合。为了一款T恤,设计师要做出24款颜色搭配方案,上百套样式的样稿。”在李小双的公司,他提倡分工合作、团队作战。
 
2008年,李小双品牌原有的36个店面,当前已经被削减到26个。因为经过权衡,还是26个更挣钱。大品牌总会在城市中心设立旗舰店,李小双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这是赔钱树形象,对于当今公司规模,这样的方式并不合适,要学会放弃。”
 
李小双的婚礼
李小双的婚礼(3)
 
“因为别人曾经追求过的东西我都曾拥有过,所以我跟别人心态不一样。”没有了追求名利的劲头,他更愿意按照自己对品质的定义慢慢做事。赛场上练就的刚毅个性,在生意场上也不愿通融。“看得起我,咱们就合作。我不会低三下四求人。”
 
李小双没有李宁幸运,他错过了改革开放最好的商机,李小双也没有姚明这一批运动员幸运,在他身后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团队将他的商业价值完全地挖掘。但起码,离开赛场后的李小双有自己幸福的人生。
 
我们不可以以年代来比,但我认为中国的体育就应该是这样的,专业运动员就是去拿金牌,拿完金牌后的人生就是一种享受。运动员退役后的事情由谁来做,由专业的队伍、专业的经理人来帮他,市场的推广会对他未来形成一种价值的体现、一种延续,对生命的一种延续,就是说我不做运动员了我还有一种市场的价值,但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一些体育经纪人,让中国的运动员,未来的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有更理想的路走。”
 
离开“万人迷”的赛场,这些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走了不一样的人生路。
2,713
次編輯